第265章 东三省发展规划
推荐阅读: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农民将军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红色莫斯科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东汉不三国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大唐:谁让楚王上朝的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上元节,南京城的花灯还没燃尽,朱元璋的御书房里已铺开了一幅丈余长的东三省舆图。烛火在宣纸上投下晃动的光影,将图上标注的山脉河流照得如同活过来一般——长白山的雪峰泛着冷光,黑龙江的水纹蜿蜒如带,辽东半岛的海岸线像道被巨斧劈开的裂痕。“陛下,辽东都司的奏折说,去年新开的万亩稻田,亩产已经到了三百一十斤。”户部尚书郁新捧着账册,手指在“盖州卫”三个字上点了点,“比江南的晚稻差些,但在关外已是奇迹了。”
朱元璋没抬头,手里的朱笔正沿着松花江的河道游走,笔尖在“阿什河”的位置停顿片刻,忽然重重一点:“这里要修座水库,能灌溉沿岸五卫的田地。郁新,算算要多少民夫和粮草。”
郁新赶紧翻开账册,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回陛下,阿什河两岸多是黑土,修水库不难,就是石料得从长白山运,约莫要征调三千民夫,耗粮……”他顿了顿,抬头看了眼朱元璋紧绷的下颌,“耗粮五千石。”
“五千石?”朱元璋放下朱笔,目光扫过账册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去年辽东的粮仓还剩多少?”
“回陛下,扣除军饷和部落赈济,还余三万石。”郁新的手指在账册上滑过,“奴儿干都司那边新收了靺鞨人的贡粮,是两千匹麻布和五百张貂皮,折算成粮食也有千石。”
朱元璋忽然笑了,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外漫天的烟花。红色的光焰映在他脸上,将那道从眉骨延伸到颧骨的伤疤照得格外清晰:“告诉辽东都司,水库要修,还要修得结实。再从山东调五百个会种棉花的农户过去,教女真人纺线——光有粮食不够,得让他们身上有衣裳穿,手里有活计做。”
郁新刚要应声,门外传来内侍的通报:“陛下,徐达将军从辽阳卫递牌子求见。”
“快宣。”朱元璋转身回到案前,亲自将舆图卷了半幅,露出辽东都司的地界。
徐达走进来时,身上还带着关外的寒气,玄色披风上沾着未化的雪粒。他刚要下跪,就被朱元璋一把拉住:“免礼,刚从辽东回来?路上冻着了吧?”
“托陛下洪福,一路安稳。”徐达解下披风递给内侍,目光落在案上的舆图上,“陛下这是在看水利图?”
“你来得正好。”朱元璋指着阿什河的位置,“我打算在这儿修水库,你觉得如何?”
徐达俯身细看,指尖顺着河道比划:“陛下圣明,阿什河春汛时水势太猛,去年冲毁了海西女真三个部落的营地。修水库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只是……”他抬头看向朱元璋,“那里的赫哲人世代以渔猎为生,怕是不愿迁走。”
“不愿迁就教他们新营生。”朱元璋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小册子,封面上写着“东三省匠户名录”,“你看,去年从应天府迁过去的铁匠、木匠,已经在开原卫办起了二十个作坊,赫哲人的鱼叉做得再好,有咱们的铁犁好用?”
徐达接过册子翻看,忽然指着其中一页:“陛下,这‘李忠’是珠舍里部的那个少年?”
“正是。”朱元璋点头,眼里闪过一丝赞许,“这孩子聪明,跟着江南来的织锦师傅学了半年,竟能在靺鞨绣上织出龙凤纹,上个月还被选为海西女真的‘模范匠户’。”他忽然提高声音,对郁新道:“传旨,赏李忠绸缎十匹,再给他拨个新作坊,让他带十个徒弟。”
三月的辽东,残雪还堆在山坳里,阿什河的冰已开始融化,岸边的柳树枝条冒出嫩黄的芽。李忠站在刚搭起的工棚前,看着三十个赫哲族汉子扛着石料往坝基走,黝黑的脸上露出些不安。
“小郎君,这石头太沉,咱们的木筏撑不住啊。”领头的赫哲族长老乌春放下肩上的石料,粗粝的手掌在衣襟上擦了擦,“要不还是让咱们去打鱼吧,一天能给工棚送五十斤鱼。”
李忠从怀里掏出张图纸,是徐达特意让人给他画的“滑轮起重图”。他指着图上的木架:“乌春长老,照这个搭架子,石头不用扛,能吊上去。”他怕对方看不懂,又捡起根树枝在地上比划,“你看,绳子一头拴石头,一头让人拉,省力气。”
乌春眯眼细看,忽然拍了下大腿:“这法子好!比咱们抬独木舟的法子还妙!”他转身对族人喊了几句赫哲语,汉子们立刻围拢过来,七手八脚地照着图纸搭架子。
正忙碌着,远处传来马蹄声。李忠抬头望去,只见徐达骑着“乌云踏雪”,身后跟着几个捧着木箱的亲兵。“小郎君,陛下给你送东西来了。”徐达翻身下马,指着木箱,“这是江南的新织机,比你现在用的快三倍。”
李忠慌忙行礼,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谢陛下恩典!谢将军!”
徐达笑着扶起他,目光扫过正在施工的坝基:“乌春他们肯配合了?”
“肯了!”李忠指着正在调试滑轮的赫哲人,“他们说这架子比打鱼还好玩。”
徐达望向远处的密林,那里隐约能看到赫哲人的桦皮船停在岸边。“告诉他们,水库修好后,会留一片水域给他们养鱼。”他从亲兵手里接过一个布包,递给乌春,“这里面是新的渔网,比你们的兽皮网结实,能捕更大的鱼。”
乌春打开布包,看着细密的渔网,忽然对着徐达深深鞠躬。他身后的赫哲汉子们也跟着鞠躬,黝黑的脸上露出些期待——上个月去开原卫赶集时,他们见过明军士兵用这种渔网,一网能捞上百斤鱼。
五月的奴儿干都司,新开的稻田里插满了嫩绿的秧苗。江南来的老农陈三蹲在田埂上,看着女真少年们笨拙地插秧,忍不住直摇头。
“小柱子,你这秧插得太密,长不出稻穗!”陈三扯着嗓子喊,手里的竹鞭在空中抽得噼啪响,“跟你们说过多少遍,要像栽树苗似的,隔一拳远一棵!”
小柱子是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的孙子,汉名“李思诚”,去年刚被送到屯田营学农活。他红着脸拔出几株秧苗,重新插好,忽然指着远处的山坡:“陈老爹,那边的人参地该锄草了,咱们去那边吧,比插秧有意思。”
“有意思能当饭吃?”陈三敲了敲他的脑袋,“去年冬天雪大,你们部落的存粮够吃吗?要是稻田种好了,冬天不用进山打猎也饿不着。”他忽然压低声音,“我听说了,今年秋收后,亩产超四百斤的,能去辽阳卫参加‘农耕比武’,陛下还会赏新耕牛呢。”
李思诚眼睛一亮,手里的秧苗插得又快又好。不远处,他的祖父阿哈出正站在山坡上看着,手里的烟杆在鞋底上磕了磕,对身边的儿子说:“你看,还是汉人的法子好,咱们祖祖辈辈靠打猎,哪见过这么整齐的田地?”
七月的开原卫,市集比往常热闹了三倍。来自中原的商贩带来了丝绸、茶叶,海西女真的摊位上摆着鹿茸、貂皮,最显眼的是李忠的织锦摊——挂着的靺鞨绣屏风上,织着长白山和黑龙江的图案,边角还绣着“大明永宁”四个字。
“小郎君,这屏风多少钱?”一个穿蓝袍的官员指着屏风,他是刚从应天府调来的奴儿干都司参政。
“回大人,五十两银子。”李忠的徒弟,一个叫“杏花”的赫哲族姑娘脆生生地回答,“这是用咱们阿什河的蚕丝织的,比江南的绸缎还结实。”
官员刚要还价,忽然看到徐达和郁新走了过来,慌忙行礼。徐达看着屏风上的图案,对李忠道:“这‘永宁’二字用得好,有什么讲究?”
“是陈三老爹教我的。”李忠挠了挠头,“他说‘永’是长久,‘宁’是安稳,咱们在这儿住久了,就得图个安稳。”
郁新笑着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陛下看了你的贡品,很是欢喜,特批在开原卫设‘女真织锦局’,让你当局丞,官阶从七品。”
李忠愣在原地,手里的梭子“当啷”掉在地上。杏花赶紧捡起梭子塞给他,用赫哲语说了句“快谢恩”。李忠这才反应过来,对着南京的方向深深叩首:“谢陛下隆恩!”
市集上的人纷纷围拢过来,有汉民,有女真族人,还有刚迁来的蒙古牧民。他们看着李忠接过官印,脸上都露出些兴奋——这个曾在林子里放冷箭的少年,如今成了朝廷命官,这不正说明,他们也能在这片土地上活出个人样来?
深秋的阿什河,水库的堤坝已筑起丈余高,岸边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秸秆。朱元璋站在坝顶,看着赫哲人划着新造的木船在水库里捕鱼,远处的作坊烟囱冒着青烟,忽然对身边的徐达道:“你看,这比打仗强吧?”
“陛下圣明。”徐达望着正在收割的农户,有汉人,有女真族人,还有北元降军的后代,他们共用一把镰刀,笑着说笑着,“当年臣在漠北打仗时,从没想过东三省能有这般景象。”
朱元璋从怀里取出一幅新绘的舆图,上面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新地名——“永宁仓”“惠民渠”“归化坊”。他指着最北的“奴儿干城”:“明年,朕打算在这儿开办学堂,教各族子弟读书。”
“陛下,那边的鄂温克人还在用桦树皮写字。”徐达提醒道。
“那就先教他们用毛笔。”朱元璋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文字通了,心思才能通;心思通了,这万里江山才能真正安稳。”
夕阳西下,水库的水面映着晚霞,像铺了层碎金。李忠带着织锦局的工匠们赶来,献上一匹新织的锦缎,上面绣着东三省的地图,用金线绣着“大明疆土”四个字。
朱元璋接过锦缎,指尖划过金线绣成的山川河流,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濠州的那个寒夜——那时他还是个放牛娃,从没想过有一天,能亲手规划这片广袤的土地。
“传旨,”朱元璋转身望向东方,那里的夜空已升起第一颗星,“明年开春,从应天府再迁五千户百姓来东三省,凡愿来者,免三年赋税,还分田、分农具。”
徐达躬身领旨,目光扫过坝下欢腾的人群。他知道,这道旨意下去,又会有无数中原百姓带着希望来到这片黑土地,像种子一样扎根、发芽,最终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而这片森林,将永远庇护着大明的北疆,庇护着这片土地上所有的生灵。
http://www.c8e.cc/48526/4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