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欧盟外交策略调整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维也纳的霍夫堡宫灯火通明,欧洲各国的使臣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雪茄的混合气味,却掩不住彼此间的紧绷。这是欧盟调整外交策略后的第一次正式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如何面对明朝的崛起。

  英国使臣阿瑟·韦尔斯利爵士穿着笔挺的军装,手指敲击着桌面,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我们不能再自欺欺人了。土耳其一役证明,正面抗衡明朝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们的火枪射程比我们的滑膛枪远出三十步,骑兵的冲击力更是让我们的方阵不堪一击。继续强硬只会让欧洲陷入更大的损失。”

  法国使臣德·塔列朗伯爵优雅地摇晃着红酒杯,嘴角噙着一丝冷笑:“韦尔斯利爵士是想建议我们臣服吗?别忘了路易十六陛下的嘱托,法兰西的荣耀不容践踏。不过……”他话锋一转,“明朝的丝绸和瓷器在巴黎卖到了天价,或许可以从贸易入手,用市场换技术。”

  “贸易?”普鲁士使臣俾斯麦猛地拍桌,军靴踏得地面作响,“他们的茶叶让我们的银矿日渐枯竭,他们的瓷器让我们的工匠失业!我建议成立欧洲联合军工局,集中各国最好的铁匠和钟表匠,三个月内造出能与明朝抗衡的火炮!”

  “三个月?”奥地利使臣苦笑,指着墙上的地图,“维也纳的军械库连像样的车床都没有,怎么造?不如派使团去南京,学习他们的‘流水线’生产法——听说他们造火枪像编草席一样快,一人负责装枪机,一人负责装枪管,效率惊人。”

  “学习?”西班牙使臣立刻反驳,他的家族靠黑奴贸易发家,对明朝禁止黑奴贸易的态度极为敏感,“明朝那帮人最看重‘礼义’,去了就得按他们的规矩磕头,腓力四世陛下绝不会同意!”

  争吵声中,一直沉默的荷兰使臣突然起身,他带来的海图在桌上铺开,上面用红笔圈出马六甲海峡:“我们的东印度公司刚得到消息,明朝的舰队正在那里扩建港口。他们要断我们的香料航线!与其争论,不如派一支联合舰队过去‘拜访’,展示我们的海上实力,同时……”他压低声音,“悄悄摸清他们的造船技术。”

  “联合舰队?”葡萄牙使臣嗤笑,“去年你们的‘阿姆斯特丹’号被明朝的‘宝船’撞得粉碎,忘了?那船比我们的旗舰还高两层,火炮多一倍!”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迟到的威尼斯商人兼使臣安东尼奥捧着个锦盒进来,里面是一套明朝的“火龙出水”火箭——箭身刻着精致的龙纹,尾翼还沾着南海的海盐。“诸位,”他将火箭放在桌上,“这是上个月在马尼拉海战中缴获的,射程三里,能在水上滑行。明朝的工匠说,这叫‘一物多用’,既能打船,也能打骑兵。”

  众人的目光都被火箭吸引,韦尔斯利爵士拿起火箭,触感光滑冰凉,箭身的接缝处严丝合缝:“他们的铁匠能把铁打得像丝绸一样匀,这才是最可怕的。我同意塔列朗的看法,先开放贸易,派工匠伪装成商人去南京学习,同时……”他看向俾斯麦,“联合军工局照建,双管齐下。”

  俾斯麦哼了一声,却没反对。德·塔列朗趁机补充:“还要请罗马教廷出面,派传教士去明朝。那些神父精通算学和天文,正好能摸清他们的科技水平,顺便……传播上帝的福音,让他们知道欧洲的信仰。”

  “传教士?”西班牙使臣眼睛一亮,“我认识耶稣会的利玛窦,他刚从南京回来,说那里的官员对‘几何’很感兴趣,可以让他带队。”

  荷兰使臣摸着火箭的尾翼,突然笑了:“不如再加一条,邀请明朝派使团回访欧洲。让他们看看我们的蒸汽机——虽然还只能抽水,但足以让他们知道,欧洲并非只有骑士和城堡。”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最终达成的协议被写在羊皮纸上:

  1. 成立欧洲联合军工局,由各国选派工匠,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2. 派“贸易使团”赴南京,表面采购丝绸瓷器,实则学习生产技术;

  3. 由罗马教廷组织传教士团,以讲学名义进入明朝钦天监;

  4. 建造十艘新式战舰,组成“友谊舰队”,计划明年开春访问马尼拉。

  散会时,韦尔斯利爵士看着窗外的月光,低声对德·塔列朗说:“你觉得明朝会接受吗?”

  德·塔列朗晃了晃红酒杯,酒液映着灯火:“他们的皇帝朱元璋,据说是个农民出身的铁血君主,却让工匠穿绸缎、拿俸禄——这样的人,最懂‘交换’的价值。我们用市场换技术,用信仰换情报,他们未必会拒绝。”

  与此同时,南京的应天府衙里,朱元璋正看着锦衣卫呈上的欧盟会议密报,旁边站着刘伯温和徐达。

  “一群小算盘打得挺精。”朱元璋冷笑一声,将密报扔在桌上,“想学技术?可以。让工部在苏州设个‘洋务坊’,专门教他们些基础的炼铁法,真东西一点都别漏。”

  刘伯温补充道:“传教士可以来,但只能在钦天监待着,不准去民间布道。至于回访使团,正好让他们看看咱们的铁路——刚通车的南京到镇江段,蒸汽机车跑得比马还快,让他们知道,明朝的‘奇技淫巧’,不输他们。”

  徐达一直盯着那支“火龙出水”火箭,突然道:“陛下,要不派支骑兵营跟着他们的‘友谊舰队’?万一他们在马尼拉耍花样……”

  “不必。”朱元璋打断他,指着地图上的马六甲,“让郑和的舰队去‘护航’。告诉欧盟,明朝欢迎‘真诚的合作’,但也不怕‘不真诚的试探’。”

  夜色渐深,欧洲的使团正在打包行装,明朝的工匠正在调试新造的蒸汽机车,一场新的博弈,在外交辞令的掩护下,悄然拉开序幕。
  http://www.c8e.cc/48526/5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