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朱允熥献俘南京,夸功遭冷遇
推荐阅读: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农民将军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红色莫斯科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东汉不三国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至暗时代:五胡十六国历险记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南京城的冬风卷着雪沫子,刮在脸上像刀子割。朱允熥骑在高头大马上,银甲上的霜花被日光映得刺眼。他身后的囚车里,伯颜帖木儿的首级被石灰腌得发白,嘴角似乎还挂着临死前的惊愕。三万骑兵踏着冻硬的土路,马蹄声沉闷如雷,惊得城门口的乞丐都缩到了墙根。“殿下,到午门了。”常茂勒住马,声音里带着兴奋。他的左臂还缠着绷带,那是漠北突围时留下的伤,此刻却扬着下巴,像只斗胜了的公鸡。
朱允熥抬头,午门的城楼在风雪中巍峨矗立,檐角的走兽狰狞如活物。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躁动——这是他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南京,朱元璋的目光,文武百官的议论,还有朱允炆在长沙的那些动作,都在这一刻涌上心头。
“把首级抬出来,”朱允熥沉声道,“让京城里的人都看看,我大明铁骑的厉害。”
士兵们抬着木架上的首级走过街面,百姓们先是惊呼,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有经历过洪武初年战乱的老人,甚至对着首级跪拜起来,嘴里念叨着“可算报仇了”。朱允熥骑在马上,听着这些欢呼声,腰杆挺得更直了。
到了奉天殿外,朱元璋已经端坐龙椅。朱允熥卸下头盔,单膝跪地:“儿臣朱允熥,幸不辱命,斩杀残元首领伯颜帖木儿,特来向陛下献俘!”
殿内鸦雀无声,只有风雪拍打窗棂的声音。朱允熥低着头,能感觉到朱元璋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像带着重量的鞭子。他心里有些发虚,却还是硬着头皮补充道:“儿臣率部突袭克鲁伦河,大破敌营,歼敌五千余,缴获牛羊马匹万余,已尽数解送回京。”
他等着朱元璋的夸奖,哪怕是一句淡淡的“辛苦了”也好。可等来的,却是冰冷的质问:“歼敌五千,你自己损失了多少?”
朱允熥的脸瞬间白了。他张了张嘴,声音有些发飘:“回陛下,激战之中,难免有伤亡......大约......三千余人。”
“大约?”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震得殿梁都在响,“三千骑兵!那是跟着你出生入死的弟兄!到了你嘴里,就成了‘大约’?”
常茂忍不住上前一步,单膝跪地:“陛下息怒!漠北之战凶险异常,伯颜帖木儿设下埋伏,若非殿下奋勇冲杀,常茂拼死突围,恐怕连这首级都带不回来!三千弟兄虽阵亡,却换来了漠北十年无虞,值了!”
“值了?”朱元璋的目光转向常茂,带着彻骨的寒意,“你父亲常遇春当年征战,何时打过这种赔本的仗?他教你的兵法,就是让你跟着主子瞎冲乱撞,把弟兄们的命当草芥?”
常茂脖子一梗:“陛下!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伯颜帖木儿是残元最后的悍将,能杀了他,别说三千,就是再损失些,也该庆贺!陛下如此苛责,怕是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放肆!”朱元璋怒喝一声,龙椅旁的太监吓得手里的拂尘都掉了,“一个小小的指挥佥事,也敢顶撞朕?是谁给你的胆子!”
胡惟庸连忙出列:“陛下息怒,常将军年轻气盛,也是一时情急。朱允熥殿下虽有冒进之失,但斩杀伯颜帖木儿,终究是大功一件,还请陛下论功行赏。”
周德兴也跟着附和:“胡大人说得是。漠北苦寒,将士们能有此战绩,已是不易。”
朱元璋却没看他们,只是盯着朱允熥:“你可知错?”
朱允熥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屈辱和不甘像火一样烧着他的五脏六腑。他知道自己有错,可在这满朝文武面前被如此斥责,连带着常茂一起受辱,让他怎么咽得下这口气?
“儿臣......知错。”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三个字。
“知错就好。”朱元璋的声音缓和了些,却依旧冰冷,“伯颜帖木儿的首级,拿去祭旗。阵亡将士的家属,每人赏银五十两,田地二十亩。至于你,”他顿了顿,“罚俸一年,闭门思过,好好想想,什么是真正的领兵打仗。”
朱允熥猛地抬头,眼里全是难以置信。他立了这么大的功,换来的却是罚俸闭门?那朱允炆在长沙搞些不痛不痒的仁政,却能得到朱元璋的默许,甚至还有江南士族的吹捧,这公平吗?
“陛下!”常茂还想争辩,却被朱允熥一把拉住。
“儿臣......遵旨。”朱允熥的声音嘶哑,像是被风雪呛了喉咙。
退朝的时候,朱允熥走在后面,能听到前面的文臣们窃窃私语。
“我就说吧,匹夫之勇,成不了大事。”
“损失三千骑兵,换一个首级,这战功来得也太惨烈了。”
“还是皇长孙允炆稳重,在长沙推行仁政,那才是治国之道。”
这些话像针一样扎进朱允熥的耳朵里。他回头看了眼奉天殿的方向,朱元璋的龙椅在殿内若隐若现,像一头沉默的巨兽。他忽然觉得,自己在漠北拼杀出来的战功,在这位父皇眼里,或许真的不值一提。
常茂跟在他身后,气得浑身发抖:“殿下,陛下这也太偏心了!咱们在漠北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血,他一句话就全否了!”
“闭嘴!”朱允熥低吼一声,却没什么力气,“这里是南京,不是漠北,祸从口出的道理都不懂?”
常茂被他吼得一愣,随即红了眼眶:“可我咽不下这口气!那些文臣只会在背后说风凉话,有本事让他们去漠北试试!”
朱允熥没说话,只是加快了脚步。他的银甲上还沾着漠北的尘土,此刻却觉得无比沉重,像要把他压垮。路过东宫的时候,他看到几个小太监正在扫雪,嘴里哼着江南的小调,那是朱允炆派人从苏州带来的戏班子唱的曲子。
“都给我闭嘴!”朱允熥烦躁地吼道,吓得小太监们连忙跪倒在地。
他策马回了自己的府邸,刚进门就看到冯诚在院里等着。冯诚是冯胜的孙子,掌管着京营的部分兵权,也是朱允熥的心腹。
“殿下,您回来了。”冯诚递上一件披风,“外面雪大,小心着凉。”
朱允熥接过披风,却没披上,只是扔在桌上:“宫里的消息,你都听说了?”
“听说了。”冯诚的脸色也不好看,“常茂将军......怕是要遭殃了。”
朱允熥心里一紧:“什么意思?”
“刚才宫里传来旨意,”冯诚压低声音,“陛下斥责常茂目无君上,将他贬为云南都司佥事,即刻离京。”
“什么?”朱允熥猛地站起来,“父皇这是要干什么?连常茂都要贬斥?”
“恐怕不止是贬斥常茂。”冯诚道,“臣刚才在宫门附近看到,胡昱正和几个文臣说话,好像在商量着要削减京营的军饷,说是‘天下初定,当以民生为重’。”
朱允熥的拳头“咚”地砸在桌上,茶杯都震倒了:“朱允炆!又是他!”他几乎可以肯定,这些事背后,一定有朱允炆和那些建文派的影子。削减军饷,贬斥武将,这是要一步步削弱他的势力!
“殿下息怒。”冯诚劝道,“现在不是冲动的时候。常将军被贬,京营里咱们的人不多了,得先稳住阵脚。”
朱允熥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冯诚说得对,在南京,光靠愤怒是没用的。朱元璋的态度不明,朱允炆的势力在膨胀,他必须找到破局的办法。
“你去安排一下,”朱允熥道,“给常茂送些银两,让他在云南多保重,告诉他人走茶不凉,我不会忘了他。”
“是。”
“还有,”朱允熥看着窗外的雪,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你去联络京营里的几个千户,就说我身子不适,想请他们过来坐坐,聊聊漠北的战事。”
冯诚眼睛一亮:“殿下是想......”
“父皇不是觉得我只会打仗吗?”朱允熥冷笑,“那我就让他看看,这些只会打仗的武将,到底能不能拧成一股绳。”
冯诚领命而去,朱允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桌上伯颜帖木儿的首级——那首级已经被处理过,装在精致的木盒里,可他仿佛还能闻到上面的血腥味。
他想起在漠北的那个夜晚,常茂浑身是血地从包围圈里冲出来,手里举着这颗首级,笑着说:“殿下,咱们赢了。”
可现在,赢了的人却要被发配到蛮荒之地,而那些在后方摇笔杆子的人,却能安安稳稳地享受着胜利的果实。这世道,未免太不公了。
傍晚时分,京营的几个千户果然来了。他们都是武勋子弟,平日里就和朱允熥、常茂交好,对文臣打压武将的做法早就不满。
“殿下,常将军这事儿,太冤了!”一个千户拍着桌子道,“就因为顶撞了陛下几句,就被贬到云南,这分明是杀鸡儆猴!”
“何止是杀鸡儆猴,”另一个千户道,“我听说,齐泰已经上书陛下,说武勋集团尾大不掉,建议削减各地卫所的兵权,由文官节制。”
“放屁!”有人怒喝,“文官懂个屁的带兵!真要是让他们节制,将来鞑子打过来,谁去抵挡?”
朱允熥看着他们义愤填膺的样子,心里渐渐有了主意。他给每个人倒了杯酒,缓缓道:“诸位弟兄,现在抱怨没用。父皇的心思,咱们猜不透,朱允炆的手段,咱们也见识了。想要不被人拿捏,就得自己有力量。”
“殿下的意思是?”
“京营不能落人文臣手里,”朱允熥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各地卫所的兵权,也不能被他们削了去。咱们武勋子弟,世受皇恩,守护的是大明的江山,不是那些文臣争权夺利的棋子。从今天起,咱们得拧成一股绳,谁要是敢动咱们的兵权,就跟他拼到底!”
“殿下说得对!”众人纷纷响应,“我们听殿下的!”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南京城裹得严严实实。朱允熥看着眼前这些摩拳擦掌的武将,心里的憋屈渐渐被一股狠劲取代。他知道,朱元璋的冷遇,朱允炆的算计,都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第二天一早,常茂离京的时候,朱允熥去送了。在城门口,常茂抱着朱允熥,声音哽咽:“殿下,我在云南等着您的消息,总有一天,咱们要让那些文臣知道,咱们武将不是好欺负的!”
“放心去吧。”朱允熥拍着他的背,“照顾好自己,我会想办法把你调回来的。”
看着常茂的身影消失在风雪里,朱允熥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他转身回府,冯诚正在门口等着,手里拿着一份名单。
“殿下,这是京营和各地卫所里,愿意跟着咱们干的将领名单。”冯诚道,“徐辉祖、吴良、丁德兴他们,都派人来了,说愿意听殿下调遣。”
朱允熥接过名单,上面的名字密密麻麻,像一把把锋利的刀。他知道,这些人都是冲着武勋集团的未来来的,冲着他朱允熥能给他们带来的希望来的。
“备马,”朱允熥道,“去周德兴将军府。”
周德兴是开国老将,在武勋集团里威望极高,若是能得到他的支持,事情就好办多了。
到了周府,周德兴正在院里练剑。他虽已年过花甲,身手却依旧矫健,剑光在雪地里划出一道道寒光。
“周将军。”朱允熥拱手行礼。
周德兴收剑回鞘,看了他一眼:“殿下怎么来了?不去闭门思过吗?”
“思过自然要思,”朱允熥道,“但有些事,比闭门思过更重要。”他把常茂被贬、文臣建议削减军饷的事说了一遍,“周将军,再这么下去,咱们武勋集团就真的要被边缘化了。”
周德兴沉默片刻,叹了口气:“陛下的心思,难测啊。他既需要武勋镇守边疆,又怕武勋功高震主。朱允炆那套仁政,正好合了他想休养生息的心思。”
“可休养生息,也不能忘了刀枪入库会生锈啊!”朱允熥道,“周将军,难道您愿意看到,将来有一天,咱们这些武将,都要仰文臣的鼻息过日子?”
周德兴看着他,忽然笑了:“你这小子,跟你外祖父常遇春一个脾气,点火就着。”他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放心吧,武勋集团不是那么好捏的。常茂的事,我会让人在云南照看着。至于军饷,他们想削减,也得问问咱们这些老将答不答应。”
朱允熥心里一松,知道周德兴这是答应支持他了。
离开周府的时候,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给南京城镀上了一层金边。朱允熥骑在马上,看着街上恢复了热闹,心里却清楚,这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正在汹涌。
他不知道朱元璋到底在想什么,也不知道朱允炆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冲动了。漠北的战功没能给他带来想要的认可,那就换一种方式——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在这南京城里,走出一条属于武勋集团,也属于他朱允熥的路。
回到府邸,他提笔给云南的常茂写了封信,信里没提朝堂的纷争,只说些漠北的趣事,最后加了一句:“等着我,咱们迟早有再并肩作战的一天。”
写完信,他把冯诚叫来:“去把徐辉祖、吴良他们请来,就说我得了一瓶好酒,想跟他们共饮。”
冯诚笑着应道:“殿下这是要......”
“既然父皇觉得我只会打仗,”朱允熥拿起酒杯,对着阳光晃了晃,“那我就给他们看看,这仗,该怎么打到朝堂上来。”
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酒杯里,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朱允熥知道,从今天起,他和朱允炆的较量,不再是暗地里的较劲,而是要摆到明面上了。而这南京城,就是他们的战场。
奉天殿里,朱元璋看着胡惟庸递上来的奏折——上面写着朱允熥召集了一群武将在府中饮酒,似乎在商议着什么。朱元璋放下奏折,对王钺道:“你说,这两个孙子,谁能成大器?”
王钺低着头,不敢回答。
朱元璋笑了笑,拿起朱允熥送来的战报,上面详细记录了漠北之战的经过,字迹里还带着战场上的凌厉。他又想起朱允炆在长沙的奏折,字里行间全是安抚百姓、整顿吏治的细致。
“一个像火,一个像水啊。”朱元璋喃喃自语,把两份奏折都锁进了密匣。
他知道,这盘棋才刚刚开始,而他,有的是时间慢慢看。
http://www.c8e.cc/48526/7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