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太行会战·蜀汉浪漫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1652年8月1日,监国朱亨嘉在重庆府集结军队后

  率领第一、第二、第六军,浩浩荡荡开赴山陕

  朱亨嘉的王驾与大军并未走相对平坦的潼关道全程,而是自西安誓师后,取道更为艰险、却可直抵潼关后侧的蓝田、商洛一线

  此乃出其不意之策,亦是为了更好地勘察秦岭北麓地形,防备清军可能的小股渗透

  浩荡大军,如同一条望不见首尾的钢铁巨蟒

  在苍翠险峻的秦岭山脉间缓缓蠕动,其威势足以令山河变色。

  近二十万大军的行进,是天地间最雄浑的乐章。

  走在最前方的是第六军的精锐斥候与尖兵营

  他们轻装简从,如同巨兽敏锐的触角,穿梭于密林险壑之间,清除着一切可能的障碍与眼线

  紧随其后的是第一军的主力,士卒们扛着燧发鲁密铳,枪刺如林,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

  沉重的火炮由双挽甚至四挽的骡马拖拽,包铁的木轮碾压在古道上,发出沉闷而有力的隆隆声响,仿佛大地都在随之震颤

  后勤团的车辆连绵不绝

  上面满载着粮草、弹药、营帐以及各类军械,民夫和辅兵们喊着号子,推动着车辆艰难前行。

  中军处,“朱”字监国大纛与“奉天靖难”的大旗迎风猎猎作响

  朱亨嘉并未安坐于銮驾之中,而是一身青袍轻甲,腰佩长剑,骑在一匹神骏的河西骏马上

  他目光沉静,不断扫视着行军队伍与两侧巍峨的山势

  傅弘烈、殷南昭、杨展、季斯言等高级将领皆披甲持锐,簇拥在其周围,神情肃穆,偶尔低声交换着对地形和军情的看法

  精锐的近卫营骑兵环伺在侧,甲胄鲜明,刀弓完备

  警惕的目光扫视着任何风吹草动。

  队伍虽庞大无比,却纪律严明,除了军官短促的口令、车轮碾压声、马蹄声、以及无数脚步踏地的沙沙声外,并无太多喧哗

  唯有那弥漫于空气中的、如同实质般的肃杀之气

  以及兵甲反射出的无边寒光

  无声地宣告着这是一支足以撼动天下的强军。

  连日翻山越岭,人马皆疲

  这日午后,大军前方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古塬地展现在眼前

  塬上一片古建筑群静静矗立,背倚苍茫秦岭,前瞰蜿蜒渭水,虽略显残破,却自有一股穿越千年的肃穆与苍凉之气弥漫其间

  前方引路的兵部侍郎邓士廉在庞小宠的引领下,小跑至朱亨嘉马前

  躬身禀报:

  “启禀监国,前方便是五丈原了,那祠庙乃是武侯祠。”

  “五丈原……”

  朱亨嘉勒住马缰,望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眼神骤然变得深邃复杂

  他抬手,沉声道:

  “传令,中军及各部队序,于此塬下择地暂歇一个时辰

  埋锅造饭,喂饮马匹,各部派出斥候,警戒四方

  非执勤之将官,可随本王入祠祭拜。”

  命令迅速通过旗号与快马传达下去

  庞大的军队如同精密的机器,高效而有序地停止前进,开始利用地形建立临时营寨

  缕缕炊烟升起,人马的喧嚣声渐渐取代了行军的寂静

  却依旧保持着严格的军纪。

  朱亨嘉在众将及近卫的簇拥下,缓步登上五丈原

  秋风拂过,带来些许凉意,也吹动着将士们的衣甲和旗帜

  站在塬上,极目远眺,山河形势尽收眼底,一股历史的磅礴感扑面而来。

  祠庙显然已被先遣的快手简单清理过

  但斑驳的墙壁、剥落的漆色、古旧的匾额以及庭院中那几株虬枝盘结、据传为武侯手植的古柏,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沉重。

  朱亨嘉整理了一下衣冠,率领大臣们神色庄重地步入正殿

  殿内光线略暗,诸葛武侯的塑像端坐其中,羽扇纶巾,面容清癯,目光深邃

  仿佛仍在为未竟的北伐大业而深谋远虑,又似带着一丝难以释怀的遗憾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味和陈旧木料的气息。

  他亲自从祠中守庙人颤抖的手中接过三炷清香,就着长明灯点燃,恭敬地插入香炉之中

  而后后退三步,对着武侯塑像深深一揖

  身后,傅弘烈、殷南昭、杨展、季斯言、邓士廉、雷跃龙等一众文武重将

  以及许多闻讯自发前来的中下层军官、甚至一些老兵,皆神情肃穆,黑压压地跪倒一片,随同行礼

  殿内殿外,鸦雀无声

  唯有甲叶的轻微摩擦声和粗重的呼吸声,更添庄严肃穆。

  礼毕,朱亨嘉凝视着武侯塑像,良久,才缓缓转身,面向庭中肃立的将士们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与穿透力:

  “诸位,”

  他开口,目光扫过一张张或年轻锐气、或饱经风霜的脸庞

  “可知此地是何处?”

  “一千四百年前,蜀汉丞相诸葛亮

  武侯卧龙先生

  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最终,天不假年,油尽灯枯

  便是在这五丈原上,赍志以殁,星落秋风!”

  他的声音带着沉痛与惋惜,将士们无不屏息凝神

  仿佛能看到千年前那支同样执着北伐的军队,最终功败垂成的悲壮场景。

  “武侯之才,经天纬地,冠绝古今;武侯之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终其一生,未能成功,未能亲眼见到汉旗飘扬于中原!

  为何?”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自问自答,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力量,

  “非因其智谋不足!非因其不够忠诚勤勉!

  乃因国小民疲,后继乏人!乃因天命有时,难以强求!

  乃因独木难支,难挽狂澜于既倒!”

  他猛地向前一步,手指向东方,那是潼关,是中原,是北京的方向

  声音变得激昂慷慨,如同洪钟大吕:

  “但是!今日!”

  他环视众人,眼中燃烧着熊熊火焰

  “我等亦在此地,汇聚三军,挥师东进!

  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割据北方的曹魏

  而是蹂躏我华夏山河、剃发易服、视我百姓如猪狗的建州虏寇!

  是比当年五胡更甚之国仇家恨!”

  他话锋一转,充满自信与豪情:

  “而我们,已非昔日偏安一隅、力单势薄的蜀汉!

  我们身后,有川陕甘陇之沃土,有两湖两广之粮仓,有亿万心向大明、渴望重见汉家衣冠的百姓!

  我们手中,有比魏武卒更为精锐的新式陆军

  有比武侯木牛流马更犀利百倍的火枪重炮!我

  们心中所有的

  是一股涤荡腥膻、重光日月、再造华夏的浩然正气与必胜信念!”

  他走到庭院中央,看着那些因他的话语而热血沸腾、目光炽热、胸膛剧烈起伏的将士们

  大声问道:

  “武侯北伐,功败垂成,留下千古遗恨,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等今日过此,驻足于此

  难道仅仅是为了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吗?!”

  “不是!”

  他斩钉截铁,声震屋瓦

  “我等今日来此,是要告慰武侯在天之灵!

  是要告诉这片曾经充满遗憾的土地:

  后人,未曾忘记!

  先贤之志,由我辈继承!

  先贤未竟之业,由我辈来完成!”

  他猛地拔出腰间那柄装饰古朴却锋锐无匹的佩剑,剑锋直指苍穹

  秋日的阳光在冰冷的剑刃上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寒芒!

  “我!大明监国朱亨嘉!

  在此,对武侯英灵,对苍天后土,亦对尔等三军将士立誓!”

  他的声音如同雷霆,滚过五丈原,传入每一个将士的耳中、心中

  “此番东出潼关,必以雷霆万钧之势

  不雪国耻,绝不罢兵!

  绝不让武侯之憾,绝不让神州陆沉之痛,在我辈身上重演!”

  “我们要将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凉遗恨之地

  变为我大明王师横扫六合、再兴华夏的光辉起点!”

  “大明万胜!”

  “监国千岁!”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被彻底点燃激情的将士们,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怒吼声

  万千人的声音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直冲云霄,震撼着脚下的五丈原

  回荡在秦岭渭水之间,仿佛要穿透千年的时空,向那位鞠躬尽瘁的贤相宣告:

  后人,已承其志,且力量更雄

  决心更坚,必将完成那未竟之伟业!

  吼声如雷,良久方歇

  许多将士的眼眶已然泛红,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

  那不是恐惧,而是被历史使命感和磅礴斗志所激荡。

  朱亨嘉收剑入鞘,心潮亦难平复。他转头对祠中守庙人道:“取笔墨来!”

  早有准备的近侍立刻奉上早已备好的文房四宝

  朱亨嘉略一沉吟,饱蘸浓墨,于正殿一侧早已设好的素壁之上,挥毫泼墨,笔走龙蛇

  但见铁画银钩,一股雄浑之气透壁而出:

  “星陨岐山恨未穷,

  渭水长咽泣秋风。

  今率貔貅三十万,

  敢叫日月换新穹!”

  ——大明监国朱亨嘉率师过武侯祠有感,绍武八年秋

  诗句题罢,掷笔于案

  傅弘烈捻须叹道:

  “监国此诗,悲怆与豪迈并存,既慰武侯,更励三军

  必当与此祠共传后世!”

  朱亨嘉淡然一笑,目光再次掠过那诗句,仿佛在与千年前的英魂对话

  随即,他恢复了一军统帅的冷峻,对傅弘烈等人道:

  “传令下去,大军饱食歇息,全军将士,财部侍郎李颐道,每军将士赏银二两!

  今夜提前半个时辰拔营,昼夜兼程,务必在明日午时前,全军抵达潼关前线!”

  “得令!”

  众将轰然应诺,声震殿宇,唯有李颐道满脸通红。

  朱亨嘉最后深深看了一眼武侯塑像和壁上的题诗,目光坚定,再无丝毫迷茫

  大军短暂的停留,不仅是为了休整,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战前动员

  古老的五丈原,见证了又一支满怀壮志与力量的军队,承载着历史的嘱托与当下的决心

  向着既定的目标,浩荡开进

  他们的脚步,将不再停留于遗憾

  而是要踏出一条全新的、通往光辉未来的征途。
  http://www.c8e.cc/48537/17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