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杜松整编
推荐阅读: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农民将军
红色莫斯科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东汉不三国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第一节:辽东风云与整军之始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掠过辽东平原,卷起漫天雪沫,将沈阳城裹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总兵府议事厅内,炭火盆噼啪作响,却驱不散杜松眉宇间凝结的凝重。这位号称"杜黑子"的辽东猛将,此刻正伫立在巨幅舆图前,粗大的手指重重按在抚顺关的位置,花白的虬髯因紧咬牙关而微微颤动。
"建虏又增兵了。"杜松声音低沉如闷雷,目光扫过厅内众将,"探马最新急报,正蓝旗主力已移至界藩城,距抚顺不到百里。莽古尔泰这厮,怕是开春就要动手。"
参将王宣躬身禀报,脸上满是忧色:"总兵,我军在抚顺仅驻兵五千,城防年久失修,多处箭楼坍塌。是否向经略衙门请调援兵?粮草也仅够半月之用,士卒已有怨言。"
杜松冷笑一声,拳头猛然砸在案上:"杨镐那个老书生?他巴不得俺们这些武将都死绝!去年请饷的折子至今未有回音,如今又要去求他?"说着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传令各营,即日起加倍哨探,所有士卒取消休沐。妈的,老子倒要看看,他莽古尔泰有没有胆量来碰抚顺关!"
厅内众将面面相觑,人人面带忧色。谁都知道,如今的辽东军早已不是李成梁时代的精锐之师。欠饷已达半年,许多士卒面有菜色,盔甲兵器残破不堪。更要命的是火药短缺,火铳手每人仅配发十发药子,平日训练只能以空铳操练。骑兵的战马瘦骨嶙峋,粮草不足时甚至要以树皮草根充饥。
正当气氛凝重之际,亲兵匆匆入内禀报:"总兵,京师来使!说是王总督的特使,已到辕门外,带来大批物资!"
杜松浓眉一挑:"王磊的人?他来做什么?"虽心存疑虑,仍整装出迎。辕门外,一支精悍的马队肃立风雪中,约三百余骑,却带着绵延数里的车队。为首者身着猩红斗篷,肩覆精钢玄甲,正是王磊麾下大将孙应元。见杜松出来,孙应元拱手道:"杜总兵,奉王总督将令,特来助总兵整军备虏。"
杜松打量来人,只见其随从虽人数不多,却个个精气内敛,战马膘壮,装备之精良令人咋舌。尤其是他们背负的火铳,造型奇特,竟无火绳,枪身闪烁着冷冽的寒光。
"王总督好意,杜某心领。"杜松语气冷淡,带着几分辽东武将特有的倨傲,"但辽东苦寒,不比江南。贵部这些娇贵兵器,怕经不起风雪。建虏可不是流寇,那是真刀真枪的厮杀!"
孙应元不以为意,微微一笑:"总兵可否借步说话?"
进入厅内,孙应元取出一封火漆密信。杜松拆阅后,面色骤变。信中详细列举了建虏即将发动攻势的情报,甚至精确到各旗兵力部署、粮草囤积地点。更令他震惊的是,信中提到一个名字:李永芳。
"这个叛徒!"杜松咬牙切齿,拳头攥得发白。李永芳原是抚顺守备,去年降虏,对明军防务了如指掌。若真如信中所说,建虏已掌握明军布防详情,抚顺关危在旦夕。
孙应元正色道:"王总督预料建虏开春必攻抚顺。特命末将带来新式火器三千具,弹药二十万发,白银十万两充作饷银。后续还有野战炮三十门,正在运送途中。"
杜松怔在原地,这些物资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但随即警惕道:"王总督想要什么?"
"只要总兵允许新军教官协助整训,三月之内,必还总兵一支可战之师。"孙应元目光炯炯,"总督有言:辽东乃国之藩屏,杜总兵乃国之干城。助总兵就是助大明。"
杜松沉吟良久,花白的虬髯在炭火映照下微微颤动。终于,他重重点头:"好!就依王总督的安排。但有一点——整训可以,不得削弱某的指挥权!孙将军带来的物资,某先代将士们谢过!"
整编工作从换装开始。当一箱箱新式装备运抵军营时,辽东军将士看得目瞪口呆。火器营最先领到燧发枪。老兵刘大刀抚摸着光滑的枪管,啧啧称奇:"乖乖,这铁疙瘩比婆娘皮肤还滑溜!"试射时,燧发枪的射速和精度更让众人惊叹不已。原先需要二十息才能完成装填射击的老式火绳枪,被十息就能完成射击的燧发枪取代。更妙的是,新枪配有套筒刺刀,长短兵器合为一体。
骑兵的改制更为彻底。杜松的亲兵营首先换装。新式马刀采用精钢锻造,重量减轻三成,锋利度却大增。骑兵铠改用新式锻钢片甲,重量减轻四十斤,防护力反而提升。最让将士们欣喜的是新式马镫和高桥马鞍,让骑射稳定性大大提高。
"这鞍子真带劲!"杜松的亲卫队长策马疾驰,在马上连发三箭皆中靶心,"比以前稳当多了!"
炮兵的变化最大。新式野战炮让老兵们不敢相认。炮身镌刻着刻度盘和瞄准线,配备专用计算尺和测距仪。实心弹、链弹、爆破弹分类存放,装药定量分装。一套完整的炮兵操典发放到每个炮手手中,要求严格按规程操作。
杜松起初对这些"花架子"不以为然。直到观摩了一次实弹演练:六门野战炮在三里外齐射,全部命中箭靶区域;装填速度比旧式红衣大炮快了一倍;特别是爆破弹的威力,一炮就将作为目标的土堡炸塌半边。
"妈的..."杜松忍不住爆了粗口,"有这利器,何愁建虏不灭!"
但改制并非一帆风顺。许多老兵抵触新式训练方法。弓马娴熟的骑兵不愿下马练队列;火铳手嫌燧发枪保养繁琐;炮兵更是对复杂的计算尺抱怨连连。
冲突在一次实弹演练中爆发。老炮兵千总赵瘸子(因负伤跛脚得名)拒不执行新操典,坚持按老办法射击,结果炮弹偏离目标百余步,险些击中观摩台。
孙应元当即下令:"拿下!军法处置!"
赵瘸子梗着脖子:"老子放炮时,你娃娃还在吃奶呢!"
杜松面色铁青。赵瘸子是他的老部下,战功赫赫。但军令如山...
正当僵持时,孙应元却话锋一转:"既然赵千总不服,不如打个赌。你按老法子,我按新规程,各打三炮,中的多者胜。若你胜,我向你赔罪;若我胜,你须认真学新法。"
比试结果毫无悬念。新炮术三发全中,赵瘸子最好成绩偏出二十步。老炮兵扑通跪地:"末将...服了!"
整训全面展开后,军营彻底变了模样。每日卯时,号角准时响起。士卒不再像往日那样慢腾腾集合,而是必须在半刻钟内披挂整齐,列队操场。新式操典要求极其严格:站姿、转身、步速都有标准。初时官兵叫苦不迭,杜松也觉得太过严苛。
直到那日观摩新军演练:三千人如一人,队列变换行云流水,火齐射声如霹雳。进攻时如潮水汹涌,撤退时似山岳稳重。杜松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强军风范。
"练的不只是动作,是令行禁止的纪律!"孙应元解释道,"战场上,纪律就是性命。"
军官的培养更为严格。所有把总以上军官必须进军学堂,学习新式战术、地图测绘、后勤管理。杜松亲自督学,第一个走进课堂。起初许多老将抵触,但当沙盘推演中,"新法派"军官以极小代价全歼"经验派"后,所有人都不敢再轻视学习。
最让杜松感兴趣的是新式参谋制度。孙应元帮他组建了第一个参谋部,下设作战、情报、后勤等科室。以往靠主帅个人经验的指挥模式,被科学的兵力计算、地形分析、预案制定取代。
"为将者,不知天文地理,乃庸才也!"杜松在军官会议上郑重宣布,"自今日起,所有千总以上军官必须学会看地图、用罗盘!"
训练方式也焕然一新。实弹射击成为常态,每个火铳手每月要打三十发实弹;骑兵必须掌握新式马刀劈刺技巧;炮兵要熟练操作计算尺和瞄准具。训练成绩与饷银挂钩,优赏劣罚。
杜松亲眼见证着部队的蜕变。以往松散懈怠的士卒,变得精神抖擞;军官们不再凭经验蛮干,学会用地图沙盘推演战术;后勤保障更是天翻地覆,粮饷按时发放,伤亡妥善安置,军械维护井井有条。
三个月后,整编初见成效。恰在此时,探马急报:建虏正蓝旗前锋已抵抚顺关外二十里!杜松立即召集军事会议。参谋部根据情报,提出三个应对方案。杜松最终决定:主动出击,趁敌军立足未稳,以新式战法予其重创!
第二节:新法练兵与实战检验
黎明时分,抚顺关外二十里,建虏正蓝旗营地还笼罩在晨雾之中。莽古尔泰站在营门前,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关城轮廓,嘴角露出一丝狞笑。李永芳提供的布防图让他信心满满,开春第一战,定要拿下抚顺关。
"贝勒爷,"副将躬身道,"明军似乎有所察觉,昨夜加强了哨探。"
莽古尔泰不屑地摆摆手:"杜黑子那点家底,还能翻出什么浪花?传令各牛录,辰时造饭,巳时出发,今日必破抚顺!"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营地西侧粮草堆放处腾起冲天火光,浓烟滚滚!
"怎么回事?"莽古尔泰又惊又怒。
话音未落,更密集的炮声从东南方向传来,炮弹呼啸着落入营地,爆破弹的巨大威力将帐篷、栅栏炸得粉碎。建虏士兵惊慌失措,四处奔逃。
"明军炮击!快整队!"莽古尔泰拔刀大喝,但混乱中命令难以传达。
此时,在三里外的一处高地上,杜松通过望远镜观察着炮击效果,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新式野战炮的射程和精度远超他的预期,计算兵根据测距数据调整参数,首轮齐射就准确覆盖了敌军营地。
"禀总兵,"参谋官报告,"第一炮兵阵地完成三轮齐射,摧毁敌军粮草囤积点。第二炮兵阵地正在延伸射击。"
杜松点头:"命令骑兵准备出击。火铳营推进至五百步距离,列阵待命。"
战场上,新式战术得到完美展现。炮兵持续轰击,压制敌军集结;燧发枪营以线列阵型稳步推进,轮射火力连绵不绝;骑兵在两翼游弋,随时准备冲击溃散的敌军。
莽古尔泰好不容易收拢部分兵力,发起反冲锋。建虏骑兵如潮水般涌来,却在燧发枪的密集射击下成片倒下。新式火铳的射速和精度让习惯了明军老旧火器的建虏措手不及,冲锋势头被硬生生遏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精彩的当属骑兵对决。杜松的亲兵营换装新式马刀马甲,与正蓝旗巴牙喇兵正面碰撞。新式马刀锋利无比,往往能斩断对手兵器;轻量化铠甲让明军骑兵更加灵活。亲卫队长独战三名白甲兵,刀光闪处,敌酋纷纷落马。
激战半日,建虏溃退十里。明军斩首二百余级,自伤亡不足五十。这是辽东战场多年来罕见的胜利!
庆功宴上,杜松举杯向孙应元敬酒:"孙将军,杜某今日方知什么是真正的强军!以往坐井观天,惭愧惭愧!"
孙应元回敬:"总兵言重了。若非将士用命,岂有今日大胜。"
杜松感慨道:"以往与建虏对阵,总是败多胜少。不是将士不勇,实在是战法落后,装备粗劣。今日一战,方知王总督的苦心!"
此后数月,杜松部又屡挫建虏攻势。新式战术运用越发纯熟,官兵信心大增。辽东战线逐渐稳固,朝廷闻讯大喜,特赐杜松"辽东柱石"匾额。
但杜松心中明白,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他致信王磊,表示愿全力支持整军经武,并派子弟前往南京武学堂学习。他在信中写道:"末将半生戎马,今日方知为将之道。愿附总督骥尾,共襄革新大业!」
寒冬将至,辽东大地银装素裹。杜松站在抚顺关城头,望着操练的新军,心中充满希望。这支经过整编的军队,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而在遥远的南京,王磊的军事改革,正在改变着大明的命运。
寒冬的辽东平原上,呼啸的北风卷起细密的雪沫,打在将士们的铁甲上铮铮作响。杜松站在新筑成的演武台上,望着台下整齐列队的官兵,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热流。经过三个月的整编操练,这支曾经疲敝不堪的边军已然脱胎换骨。
"今日校阅,不只是给朝廷钦差看,更是给咱们自己看!"杜松的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洪亮,"让那些说风凉话的文官瞧瞧,咱们辽东儿郎是怎么把建虏打得屁滚尿流的!"
校场东侧,兵部侍郎李邦华率领的巡边钦差团正襟危坐。这些文官起初还带着挑剔的目光,但当演武正式开始后,一个个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首先进行的是火器操演。三个燧发枪营以线列阵型推进,旗号挥动间,排枪齐射声如霹雳炸响。不同于往日的疏落枪声,新式燧发枪的齐射整齐划一,硝烟弥漫中弹丸如雨点般泼向三百步外的箭靶。更令人惊叹的是射击速度——每息一轮齐射,连续十轮射击后,整个靶区已被彻底摧毁。
"不可思议!"一个文官失声惊叹,"这射速,这精度,比京营火器还要犀利!"
李邦华捻须不语,但眼中闪过的惊异之色暴露了他的震动。作为兵部侍郎,他深知大明火器多年停滞不前,眼前这般威力的火器射击,是他从未见过的。
接下来骑兵演武更是精彩。重甲骑兵营率先出场,人马俱披新式铠甲,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这些铠甲重量较传统明甲轻了四十斤,防护力却更胜一筹。骑兵们演示了集群冲锋、迂回包抄等战术,新式高桥马鞍让骑手在马上如履平地,劈砍刺杀更加精准有力。
轻骑兵的表演更让人眼前一亮。他们背负新式骑弓,腰挎改良马刀,演示了经典的蒙古袭扰战术。但与传统战术不同,每个骑兵还配发了三支短柄燧发枪,可在马上进行快速射击。这种远近结合的战法,让观摩的将领们纷纷点头称许。
最震撼的当属炮兵演武。三十门新式野战炮分成三个阵地,进行协同射击演示。计算兵们手持新式测距仪和计算尺,快速测算射击参数。旗号挥动,炮声震天,三里外的模拟城寨顿时陷入火海。实心弹精准命中城墙,链弹横扫模拟敌阵,最让人胆寒的是爆破弹——巨响过后,一段模拟城墙轰然倒塌。
"这威力..."李邦华终于忍不住开口,"堪比红夷大炮,却轻便如佛朗机!"
杜松得意地捋须微笑:"侍郎大人有所不知,这都是南京军工学堂的最新制式。一炮之费,可抵过去三炮之效!"
校阅结束后,李邦华特意视察了军营。当看到粮仓中堆满新粮,武库中整齐陈列着保养良好的火器,医务营里伤兵得到妥善照料时,这位素来严苛的兵部侍郎也不禁动容。
"杜总兵治军有方,"李邦华难得地称赞道,"本官回京后定当如实禀奏圣上。"
然而真正的考验很快到来。腊月二十三,小年夜,探马急报:莽古尔泰亲率正蓝旗主力,联合镶蓝旗一部,共万余人直扑抚顺关!更棘手的是,叛将李永芳也在军中,对明军布防了如指掌。
"来得正好!"杜松拍案而起,"就让莽古尔泰尝尝新军的厉害!"
参谋部立即运转起来。沙盘前,作战参谋根据情报快速推演敌军可能的主攻方向;后勤参谋计算弹药粮草需求;通信参谋安排哨探联络。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很快呈到杜松面前。
"建议采用'诱敌深入,炮火覆盖'战术。"孙应元指着沙盘,"在二道沟设伏,利用地形优势发挥炮兵威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杜松沉吟片刻,提出修改:"再加一着:派骑兵绕后断其归路。莽古尔泰此人骄狂,必倾巢而出,正好断他后路!"
战斗在次日凌晨打响。莽古尔果然中计,见明军"溃退",率主力猛追,直入二道沟峡谷。就在这时,两侧山崖上炮声大作,爆破弹如雨点般落下,峡谷顿时变成死亡陷阱。
"贝勒爷,中计了!"副将惊慌喊道,"快撤!"
但为时已晚。峡谷出口已被骑兵截断,燧发枪营占据制高点,轮番齐射压制敌军。莽古尔泰拼死突围,亲率巴牙喇兵冲击明军阵线。
关键时刻,杜松亲率重甲骑兵发起反冲锋。新式马刀在晨光中闪耀,明军骑兵如利剑般切入敌阵。莽古尔泰与杜松迎面相遇,两人刀来枪往,战马嘶鸣。最终杜松以一招拖刀计斩落莽古尔泰的盔缨,敌帅仓皇败退。
此战明军大获全胜,斩首六百余级,俘获兵器马匹无数。更重要的是生擒叛将李永芳,彻底铲除了这个心腹大患。
庆功宴上,杜松举杯敬全体将士,特别向孙应元深深一揖:"若非孙将军和新军教官们倾囊相授,焉有今日大胜!杜某在此谢过!"
孙应元急忙还礼:"总兵言重了!此战之功,全赖将士用命,总兵指挥有方。"
此后数月,杜松部又连战连捷,辽东防线固若金汤。朝廷特赐杜松"镇辽大将军"封号,赏银万两。而更让杜松欣慰的是,辽东百姓终于可以过上个安稳年了。
除夕之夜,杜松站在抚顺关城头,望着关内点点灯火,耳边传来隐约的爆竹声。孙应元悄然而至:"总兵还在巡视?"
杜松叹道:"往年此时,建虏常来劫掠。今年百姓能安心过年,某心甚慰。"
"这才是开始,"孙应元轻声道,"待开春后,新式战车营建成,我军便可转守为攻,直捣黄龙!"
杜松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好!某等着那一天!"
寒夜中,两人相视而笑。辽东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预示着大明边关的新生。
http://www.c8e.cc/48543/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