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番外八:百年之后
推荐阅读: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农民将军
红色莫斯科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东汉不三国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南宋特种兵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皇家历史档案馆深处,恒温恒湿,唯有纸页翻动的沙沙声和远处除尘仪器低微的嗡鸣。两鬓微霜的资深研究员沈墨,与他的年轻助手、刚从帝国国立大学毕业的博士林薇,正对着一批新解密的“建文朝”早期档案进行初步编目。“老师,您看这份,‘齐泰日记残卷’,”林薇小心地托着一册泛黄的、用特殊药水处理过才得以清晰辨认字迹的笔记,“里面充满了对‘格物之学’的鄙夷和对传统沦丧的痛心。看来在当时,陛下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阻力远超我们想象。”
沈墨扶了扶眼镜,接过那册复制品,快速浏览了几页,脸上露出一种混合着感慨与探究的神情:“齐泰……典型的旧式士大夫代表。他的迷茫和痛苦是真实的,也是那个剧烈转型时代知识分子困境的缩影。不过,林薇,你认为陛下这一生,最关键的转折点在哪里?是什么真正奠定了他后来推行新政、甚至制定《皇明宪约》的基础?”
林薇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立刻回答:“我认为是真定之战!陛下以绝对的技术优势,碾压了当时堪称最强的军事力量——燕王铁骑。这一战,不仅彻底扑灭了内部最大的军事威胁,更重要的是,它向全天下,尤其是向那些持观望和怀疑态度的旧势力,展示了‘格物’与‘新学’所蕴含的、足以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没有这场军事上的绝对胜利,后续的经济改革、教育革新乃至政治改制,恐怕会遭遇百倍千倍的阻力。武力,是推行一切变革最硬的后盾。”她引用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沈墨却缓缓摇了摇头,手指轻轻敲打着另一份档案盒,那里面存放着关于“大明营造司”和“格物书院”最早期的规划图样和奏章副本。
“真定之战固然重要,是实力的展示,是震慑。但它更像是一个结果,而非起点。”沈墨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时间的迷雾,“在我看来,陛下真正的、第一个,也是最具决定性的转折点,远在那之前——是他成功说服洪武皇帝,成立‘大明营造司’,并兼领其事。”
林薇有些不解:“营造司?那不过是一个主管工程的衙门,虽然权力特殊,但初期规模有限,重要性似乎无法与决定国运的战争相比。”
“恰恰相反,”沈墨语气笃定,“你要跳出后来的辉煌,回到当时的语境去看。一个深宫太孙,不去学习经史子集、帝王心术,反而要去管修渠铺路、营造工坊,这在当时是何等的‘不务正业’,会引来多少嘲讽和反对?但陛下做到了。他利用洪武皇帝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如内涝),凭借超越时代的工程知识(哪怕假托梦授),拿到了第一块实实在在的、不受传统六部约束的地盘。”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虚拟档案屏前,调出了营造司早期的组织结构图和项目清单。
“看,有了营造司,他才能名正言顺地组建直属的‘工程队’,引入标准化、流水线等现代管理概念,实践他的方法论。
有了营造司,他才能培养出第一批不受旧儒学体系束缚、只忠于他和他所代表的新理念的技术官僚和工匠骨干。这些人,是后来格物书院、新军、乃至整个新政官僚体系的种子。
有了营造司,他才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肉眼可见的政绩——治理水患、改良工具、甚至烧制琉璃——用事实而非空谈,逐步赢得洪武皇帝和部分务实官员的信任,积累了最初的政治资本。
更重要的是,”沈墨强调,“营造司本身,就是一个‘制度试点’。它独立于旧体系之外,运行着全新的规则。它的成功,证明了旧体系可以被突破,新体系可以运行得更好。这为后来成立更庞大的新机构,直至最终用《皇明宪约》重塑整个国家架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他看向若有所思的林薇:“真定之战,是这把剑锻造完成后,最耀眼的一次挥击。但铸造这把剑的熔炉和工坊,正是营造司和它背后代表的‘务实工程’思维。陛下没有选择直接去挑战庞大的儒学意识形态,而是选择了一个看似边缘、实则能创造实际价值、并能渗透和改造物质基础的领域作为突破口。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战略眼光。”
沈墨顿了顿,指向档案中一份关于“考成法”争论的记录:“甚至后来他与旧士大夫集团那场着名的‘儒法之辩’,其底气也部分来源于此。当他可以问出‘朕以格物之学治水,活民百万,可是末?’时,齐泰们是无法仅用道德文章来反驳的。因为陛下手握的,是改天换地的实绩。”
林薇沉默了,她发现自己之前的看法确实流于表面。战争的胜利是果,而早期在制度和技术上的艰难布局,才是因。
“所以,老师您的意思是,”她整理着思路,“陛下的伟大,不在于他打赢了某场仗,或者颁布了某部宪法,而在于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却也最为坚实的路径——从最基础的物质层面和制度细胞开始,一步步地、不可逆转地重新‘设计’了整个帝国?”
沈墨赞许地点点头:“可以这么理解。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家或政治家,他更像一个……文明的工程师。真定之战是这座宏伟大厦封顶时最响亮的礼炮,而营造司,才是埋下第一块基石的地方。我们后世仰望其辉煌,更应追溯其肇基之处的智慧与魄力。”
两人再次将目光投向那些沉默的档案,仿佛能听到三百年前,那个年轻灵魂在古老帝国躯壳内,点燃第一缕革新之火时,发出的微弱却坚定的劈啪声。那声音,最终化为了响彻历史的雷鸣。
http://www.c8e.cc/48597/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