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槐下田舍 >第115章 冰原拓新域,寒地入版图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15章 冰原拓新域,寒地入版图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北极圈的冰原上,凛冽的寒风卷着雪粒,打在“大明探险队”的帐篷上噼啪作响。队长秦峰搓着冻得通红的手,看着温度计上的刻度——零下四十度。但他眼中没有畏惧,只有兴奋,因为就在昨天,队员们在冰层下发现了储量惊人的煤矿,更重要的是,这片无人居住的冰原,从此将纳入大明国的版图。

  “升起龙旗!”秦峰对队员们喊道。两名队员顶着风雪,将一面鲜红的大明龙旗牢牢插在冰丘上。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与远处科考站的灯光交相辉映,宣告着这片亘古冰封的土地,正式成为大明国的“北极都护府”。

  这趟北极探险,源于三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格致馆的气象学家在观测洋流时,发现北极附近的岛屿有丰富的矿产与渔业资源,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冰层下可能存在“北极航道”——若能开通,从太平州郡到西域的航程将缩短一半。苏砚秋当即上书:“冰原虽寒,却是未来之利。当派人勘探,将其纳入管辖,为华夏子孙留基业。”

  皇帝准奏,组建了一支由探险家、格致学者、军人组成的百人探险队。他们乘坐特制的“破冰船”,携带耐寒装备、钻探机器与粮食,历时半年,穿越白令海峡,深入北极圈。途中虽历经冰山阻隔、暴风雪袭击,甚至有队员冻伤,但没人退缩——他们的船上,刻着“开疆拓土,利在千秋”八个字。

  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队员们建起了第一个科考站。站内有供暖系统、通讯设备与实验室,学者们白天外出采集样本,夜晚在灯下分析:冰层的厚度、矿产的分布、海洋生物的种类,都一一记录在案。有个地质学家在钻探时,钻头带出了黑色的煤块,他捧着煤块在雪地里欢呼:“这里的煤,够大明用五十年!”

  更重要的发现是“北极鳕鱼”。这种鱼在冰海中集群生活,肉质鲜美,产量惊人。渔民出身的队员老王试着用特制渔网捕捞,一网就收获了数百斤。“这鱼冻起来运回去,能让百姓冬天也吃上新鲜海味,”他笑着说,“比南洋的鱼还多!”

  为了让这片冰原真正“活”起来,朝廷制定了“北极开发三策”:先建科考站与气象站,掌握环境数据;再修破冰船航线与临时码头,方便物资运输;最后招募耐寒的移民,以矿产开采、渔业捕捞为业,逐步形成定居点。

  第一批移民多来自漠北与海东,他们习惯了严寒气候。朝廷为他们配备了“暖房”(用煤炭供暖的木屋)、雪橇车与耐寒种子,还派去了医生与农学家,教他们在冰原边缘种植耐寒作物,在冰海中安全捕鱼。

  在新建成的“极光镇”,移民李铁山正给家里打电话。电话那头,妻子兴奋地说:“你寄回的鳕鱼干卖了好价钱,娃的新课本也买了,上面有你说的北极光呢!”李铁山望着窗外绚烂的极光,笑着点头:“等这里安定了,就接你们来看看,这冰原的光,比星星还亮。”

  北极的纳入,不仅带来了资源,更彰显了大明国的实力。当“北极都护府”的消息传到万国,各国使者无不惊叹——从前连中原都难出的王朝,如今竟将版图扩展到了冰原。波斯使者在朝见时感叹:“大明的疆土,从热带的海岛到寒带的冰原,无所不包,真是天朝上国!”

  苏砚秋却不这么看。他在给探险队的电报中写道:“开发北极,非为炫耀疆域之广,是为探索未知、储备资源。要记住,冰原的每一块煤、每一条鱼,都要用到民生上,让百姓因这片土地而受益,才是根本。”

  在北极的第一个冬天,科考站的学者们成功预测了一场特大暴风雪,及时通知附近的渔船返航,避免了损失;移民们捕捞的鳕鱼通过破冰船运抵中原,在腊月的集市上成了抢手货;地质队绘制的矿产分布图,为后续开采提供了依据。这片曾经沉寂的冰原,开始慢慢滋养遥远的华夏大地。

  苏砚秋站在洛阳的地图前,看着新标注的“北极都护府”,目光从南洋的椰林移到北极的冰原,从西域的沙漠扫到海东的渔场。大明国的版图,已像一片舒展的桑叶,容纳了热带、温带、寒带的万千风物。

  “这版图不是靠刀剑划出来的,是靠探索与坚守,”他对身边的年轻官员说,“北极的冰再厚,也挡不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路途再远,也隔不断华夏儿女的血脉。”

  冰原上,龙旗依旧在寒风中飘扬。极光镇的移民们围着暖炉,听格致学者讲中原的故事,讲南洋的风光,讲西域的商路。炉火映着他们的笑脸,也映着墙上的大明地图——地图上,北极的冰原与中原的沃土连成一体,像一个温暖的拥抱,将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灵,都纳入了“华夏”的怀抱。

  而在更遥远的冰层下,破冰船的马达声正缓缓传来,带着新的物资、新的移民、新的希望,驶向这片被晨光初照的冰原。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http://www.c8e.cc/48722/1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