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洛城花如海,香风拂古今
推荐阅读:
史上最强炼气期(又名:炼气五千年)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开局女友就改嫁
人生重启二十年
我的绝色总裁未婚妻
无敌六王爷
重生1958:从窝在深山打猎开始
狂仙出狱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谷雨刚过,洛阳城的牡丹便炸开了枝头。苏砚秋换乘一辆轻便马车,沿着洛水西岸缓缓而行,目的地是河南府一年一度的“牡丹花兰花会”。车窗外,田埂边的新绿里点缀着零星的姹紫嫣红,空气中飘来清甜的香气,老管家忍不住掀开窗帘:“老爷,还没到花圃,就闻着香了!”花会设在洛阳城南的“神都苑”,这里曾是隋唐皇家园林,如今辟为百姓赏花的胜地。刚到苑门口,就见两座用牡丹扎成的彩门,门上“国色天香”四个金字在阳光下闪眼。来自河南各地的花农、花匠早已摆开摊位,牡丹、兰花、芍药、月季……将偌大的园林铺成了锦绣海洋。
“苏大人来了!”花农们纷纷起身招呼。去年苏砚秋巡游时,曾建议他们改良牡丹品种,用格致馆的“花期调控技术”让早花品种和晚花品种错峰开放,延长花会时长。如今看来,这法子果然奏效——花圃里,既有开得正盛的“姚黄”“魏紫”,也有含苞待放的“豆绿”“赵粉”,花期能从谷雨持续到立夏。
“您看这‘洛妃红’,是咱新培育的品种!”老花匠李长庚捧着一盆牡丹,花瓣层层叠叠,红得像初升的朝霞,“用了您说的‘嫁接法’,把山牡丹的耐寒根,接到洛阳红的花枝上,不仅开得艳,还能在漠北种活呢!上个月漠北都护府来人,订了一百盆,说要让冰原上也有牡丹开。”
苏砚秋凑近细看,花瓣上还沾着晨露,晶莹剔透。他想起年轻时在洛阳,牡丹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养,如今通过“花苗共享计划”,花农们将培育好的种苗低价卖给百姓,连寻常巷陌的墙头都能看到牡丹绽放。“花是给人看的,不是用来藏的。”李长庚说,“您当年这句话,我们记在心里呢。”
转过牡丹圃,兰花展区的清雅之气扑面而来。这里的兰花多是河南本地品种:叶片修长的“墨兰”,花瓣素净的“春兰”,还有带着金边的“艺兰”,被花匠们栽在古朴的紫砂盆里,摆在青石台上,旁边配着古琴声,意境悠远。
“苏大人,这‘金边兰’是用‘光照调控’养出来的。”年轻花匠小张指着温室里的补光灯,“格致馆的先生说,特定波长的光照着,兰叶就能长出金边。以前得靠碰运气,现在十盆里能成八盆,价钱也下来了,寻常百姓也买得起。”
他递给苏砚秋一本《兰花培育手册》,上面印着彩色图谱,详细记录着每种兰花的光照、浇水、施肥方法,还有常见病害的防治。“这是官府印的,免费发给花农。”小张说,“去年我按手册养兰,存活率提高了三成,还赚了钱给娘买了台缝纫机。”
花会的角落里,搭着临时的“花艺学堂”。几个女先生正教孩子们用牡丹花瓣做书签,用兰花叶片编小篮子。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自己做的“牡丹书签”,跑过来递给苏砚秋:“爷爷,送给您!上面的字是‘花好月圆’。”
书签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苏砚秋接过,夹在自己的札记里,笑道:“等明年花会,爷爷再来看你做的新书签。”
午后,花会的“斗花”比赛开始了。花农们捧着自家最得意的花草,摆在评委面前,既有传统的“花型周正”标准,也有新添的“生态培育”要求——不用违禁肥料,不催花,自然生长的花草更受青睐。
“这盆‘绿萼’,没用一点化肥,全靠草木灰和豆饼肥,您闻,香气更纯!”评委之一的格致馆学者说,“养花和做人一样,踏实本分,才能长久。”
苏砚秋站在人群里,看着花农们为一盆花的优劣争论,看着孩子们在花丛中追逐,看着老人坐在石凳上眯眼赏花,忽然觉得,这花会早已不只是“看花”。它是花农们的生计,是匠人们的手艺,是百姓们的闲情,更是一个地方的精气神——就像这牡丹,既要有雍容华贵的气度,也要有扎根泥土的坚韧。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花圃上,给牡丹、兰花镀上了一层暖光。老管家的影像机里,存满了姹紫嫣红的画面:李长庚的“洛妃红”在风中摇曳,小张的“金边兰”透着清雅,孩子们的笑脸比花还艳。
“老爷,这河南的花,比当年更盛了。”老管家说。
苏砚秋望着花海,轻轻点头。他知道,这盛放的不仅是花草,更是百姓的日子——有心思养花,有闲情赏花,有本事靠花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真正的“国泰民安”。
离开神都苑时,晚风送来阵阵花香。苏砚秋回头望去,暮色中的花海依旧绚烂,像一幅永远不会褪色的画。他将这香气、这色彩、这笑语都记在心里,知道无论走到哪里,这中原大地的生机与暖意,都会像这牡丹兰花一样,在寻常日子里,静静绽放。
http://www.c8e.cc/48722/1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