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特殊观察小组
推荐阅读: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史上最强炼气期(又名:炼气五千年)
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
官途纵横,从镇委大院开始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开局女友就改嫁
人生重启二十年
我的绝色总裁未婚妻
离婚后她惊艳了世界
无敌六王爷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为了解开自己梦境与那个遥远东方少年之间令人不安的关联,艾米丽投入了一场近乎偏执的、跨学科的探索。她的求知欲不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大学课程,而是转向了那些试图解释宇宙、时空和意识本质的深邃领域。在主修课程之外,她一头扎进了大学图书馆里那些最为艰深的区域。她系统性地学习了物流学的基础,但这远远不够。她重点钻研的是与时空结构相关的理论:从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试图理解时间膨胀、空间弯曲是否可能造成意识的异常连接,到量子力学中令人困惑的量子纠缠和叠加态概念,幻想是否存在某种超越距离的意识纠缠,再到更为前沿和推测性的平行宇宙理论,思考是否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自己”的记忆泄漏到了她这里。她甚至涉猎了混沌理论和复杂系统科学,试图找到非线性、偶然性中的某种隐藏模式。
然而,尽管这些理论本身深邃迷人,但没有任何一个现有的科学框架能够完美地、哪怕只是勉强地解释发生在她身上的现象——一个生活在英格兰庄园的少女,为何会持续不断地接收到一个华国高中生的、充满细节的生活记忆碎片。科学要求可重复的实验证据和严谨的逻辑链条,而她的体验完全是主观的、无法验证的,更像是一个无法归类的奇闻异事。
在科学的边界受挫后,艾米丽转向了哲学。她阅读了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乃至东方哲学中的“庄周梦蝶”,希望从思辨的角度找到意识、身份和现实感知的另一种可能。但哲学提供了多种思考的路径,却给不出确定的答案,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玄奥。
最后,几乎是一种绝望中的尝试,她开始研究神学和神秘主义。她在《圣经》中寻找启示,在诺斯替教派中探寻灵魂的奥秘,但收获甚微。直到她将目光投向东方古国的神话体系时,一些模糊的、看似牵强却让她心头一动的概念出现了。例如,道家关于“三魂七魄”的说法,认为人的灵魂由不同部分构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魂魄可能发生离体、转移甚至与其他存在产生纠葛。这种古老的解释,虽然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却似乎为她那“记忆入侵”的体验提供了一种看似“合理”的叙事框架——会不会是那个名叫李正阳的华国少年,他的部分“魂魄”或者说意识能量,因为某种未知原因,跨越了千山万水,附着在了她的身上?
她带着这些混杂着科学术语和神秘主义猜想的问题,去和袁华讨论。袁华始终保持着耐心和友善,他详细地为她解释了华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魂魄、转世、附体等民间信仰的逻辑和背景故事。然而,作为一位受现代科学教育熏陶的理工科学生,袁华在分析的最后,总是会委婉地将话题引回理性的轨道。
“艾米丽,”他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但坚定,“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有时,强烈的情绪、潜意识的愿望,或者甚至是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神经活动,都可能编织出极其逼真、并且看似连贯的‘虚假记忆’或‘既视感’。你说的这些关于华国的‘记忆’,很可能只是你潜意识对你所接触的华国文化信息,比如我们平时的交流、你看过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加工、整合后,投射出的一个让你感到熟悉和好奇的‘梦境故事’。它可能是你对探索东方、寻找自我认同的一种心理投射和美化。”
袁华的分析合情合理,充满了逻辑。艾米丽没有责怪他,她知道他是出于关心和学术的严谨。但她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强烈地反驳:不,不是这样的!那些记忆的质感太真实了,情感的共鸣太强烈了,绝不仅仅是潜意识编织的故事那么简单!
科学无法解释,哲学过于空泛,神学近乎虚幻,连最信任的朋友也无法理解。艾米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焦灼。她决定采取最直接、也是最符合她家族行事风格的方式——实践验证。
她不再试图在书本中寻找答案,而是要将目光直接投向那个遥远的源头——李正阳本人。
她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在家族中的特殊地位。她向哥哥伊利亚斯和黛安娜撒娇,诉说自己对那个“能精准预测金融风险”的华国少年感到无比好奇,称之为“学术兴趣”;在她的坚持和情感攻势下,向来对她保护过度且有求必应的伊利亚斯和黛安娜,最终妥协了。
很快,一个低调但专业的监视与分析行动组被秘密组建起来。这个小组由伊利亚斯信任的人负责,成员包括精通华语的情报分析员、具备在华活动经验的人员以及网络信息追踪专家。他们的任务非常明确:长期、隐蔽地观察和记录李正阳在华国的一切公开活动、社交网络动态、学业情况乃至其家族生意的一般信息,定期形成分析报告,发送给艾米丽。
就这样,对李正阳的远程“研究”从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向了具体而微的现实监控。艾米丽希望通过这种最笨拙却也最直接的方式,将脑海中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碎片与现实中那个少年的真实生活进行比对,以期找到那至关重要的、能解开一切谜团的线索。她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向何方,但这是她目前唯一能抓住的、通向真相的可能路径。遥远的东方少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英格兰庄园里一位少女试图破解谜团的关键坐标。
行动组的工作效率很高,源源不断的报告开始定期送达芬奇庄园,呈送到艾米丽面前。然而,初期的报告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现象,这让渴望触及核心秘密的艾米丽感到有些失望,却又在情理之中。
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关于李正阳在金融市场上的动向。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精准地在苹果公司股价跌到历史最低点且在起飞前重仓买入;在全球次贷危机爆发前,通过制作模型与大型机构合作,进行大规模做空,获利惊人;在华国互联网行业初露峥嵘时,进行广撒网式的早期投资,捕获了多家未来的巨头;甚至在地产领域也提前布局了核心地段。这些成功的投资,使得他个人名下的财富据估算已累积到数十亿美元的惊人规模,这完全超出了一个普通高中生、甚至一个地方商人家庭所能企及的范畴。
行动组的分析师们试图为李正阳的投资行为建立模型,寻找其决策背后的规律或信息源。他们分析了他的交易时间点、行业选择、风险偏好,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无规律可循。他的操作看起来极其“任性”,仿佛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但偏偏每一次都能踩在时代浪潮最精准的节点上,几乎不浪费任何等待时间,效率高得可怕。这种“直觉”式的成功,反而更显得神秘莫测。
父亲塞缪尔和哥哥伊利亚斯最初对艾米丽动用资源去监视一个遥远的华国少年,只是抱着一种宽容甚至略带宠溺的态度,认为这是女儿病情稳定后一种无害的“奇思妙想”或学术好奇。但当他们看到这些关于李正阳金融操作的初步报告后,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塞缪尔先生那双锐利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兴趣,伊利亚斯也难得地对报告多看了几眼。这个年轻人的崛起轨迹,确实非同寻常。他们决定不再干涉艾米丽的这个小“项目”,甚至默许了资源继续投入,也想看看这个神秘的东方少年,最终能走到哪一步。
除了事业报告,行动组后续也开始提交关于李正阳个人生活的规律性报告。报告显示,他大部分时间确实投入在学习上,成绩优异,符合一个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的状态。然而,报告的另一部分内容,却让艾米丽感到一种莫名的烦躁和……失望。
报告指出,李正阳的社交圈,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显得有些“复杂”。他身边围绕着数个关系暧昧的年轻女性,她们与李正阳的互动频繁,关系界限模糊,充满了各种引人遐想的细节。
这份报告像一根刺,扎进了艾米丽的心里,让她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惊和不适。在她通过夜间挣扎所获取的那些记忆碎片中,她曾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温暖、悸动、甚至带着一丝苦涩的深刻情感。她一直认为,那是一种属于“爱情”的、纯粹而专注的情感体验。她潜意识里认为,能拥有这种情感记忆的李正阳,即便不是处于一段双向奔赴的美好恋情中,至少也应该是一个对感情认真、或许还在经历着单相思的深情少年。
然而,现实报告描绘出的形象,却更像是一个游刃有余、周旋于多名女性之间的“花花公子”。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她对脑海中那些珍贵记忆的真实性和代表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如果那些关于“爱情”的记忆碎片是真实的,那么它们属于谁?是这些报告中的某一位女性吗?还是另有其人?如果李正阳的感情生活如此“丰富多彩”,那么她所感受到的那份看似深刻的情感,又算什么呢?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还是说……连那些记忆本身也并不可靠?
近一年的持续观察,行动组发回的报告堆积起来已有一尺厚,但艾米丽依然没能从中找到任何确凿的、能将那个远在华国的李正阳与自己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充满细节的东方记忆串联起来的规律或线索。李正阳的生活轨迹清晰可见: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顶尖大学,他的商业版图仍在有条不紊地扩张,财富持续增长,身边依然围绕着那些关系暧昧的女性。一切看起来都是一个天才少年顺风顺水的人生剧本,与她那光怪陆离的“梦境”似乎隔着无法逾越的次元壁。
然而,与她试图通过外部观察获得的失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内部世界的“梦境”却变得越来越丰富、具体和生动。那些记忆碎片不再仅仅是模糊的画面和感觉,而是充满了细腻的感官体验,真实得仿佛是她亲身经历过一般。
例如,她清晰地“看到”记忆中的那个少年在尘土飞扬的马路边捡到一小段生锈的钢筋。出于男孩特有的好奇,他想验证“金属加热会变软”的说法,于是将钢筋的一头塞进了家里的柴火灶里。当钢筋那头被烧得通红,发出灼热的光芒时,少年竟然伸手去握住了另一端没有被火直接灼烧的部分。就在这一瞬间,艾米丽自己的手掌心仿佛也传来一阵尖锐、刺骨的灼痛感,那感觉如此真实,让她几乎要甩手惊呼,痛感持续了许久才慢慢消散。
又比如,她“看到”记忆中的主角和几个小伙伴在乡间的田埂边,用脏兮兮的手在泥地里挖出一个小坑。他们捡来干枯的树枝和稻草,在小坑里生起一堆火。等火烧旺了,他们把燃烧的柴火扒拉到一边,将几块带着泥土气息的红薯扔进坑底炽热的灰烬里,再用滚烫的泥土和余烬仔细掩埋。等待一段时间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挖出红薯,顾不得烫手,笨拙地剥开那烤得焦黑甚至有些碳化的外皮,露出里面金黄、冒着热气的薯瓤,大口咬下去。更让艾米丽震惊的是,她自己的口中竟然也清晰地尝到了那股混合着焦香和泥土芬芳的、滚烫而甘甜的滋味!
这种强烈的、 multisensory 的体验,让艾米丽再也无法将这些记忆简单地归为幻觉。一个大胆的、近乎叛逆的念头在她心中升起:如果无法从外部找到答案,何不通过内部体验来验证?
于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在芬奇庄园那片如同绿色天鹅绒般精美、容不得一丝杂乱的草坪上,出现了一幅极不协调的画面。艾米丽小姐,这位芬奇家族的掌上明珠,没有像往常一样在遮阳伞下品茶看书,或是优雅地练习马术,而是从一脸错愕的老园丁手里“抢”过了一把小巧的花园铲,选了一处相对偏僻的角落,开始奋力地挖土。
她不顾昂贵的连衣裙沾上了泥土,不顾优雅的形象,模仿着记忆中的样子,挖出了一个小坑。接着,她又跑到大宅的壁炉边,不顾黛安娜惊讶的劝阻,抱来一些干燥的木柴,在小坑里生起了一堆小小的、噼啪作响的篝火。
祝里琪被艾米丽这突如其来的古怪行为弄得不知所措,但在艾米丽急切而坚定的要求下,还是帮她从厨房找来了几个新鲜的红薯。艾米丽学着记忆中的步骤,等火烧旺后,将红薯埋进炽热的灰烬里。她像个期待实验结果的科学家,又像个重温童年游戏的孩子,蹲在坑边,目不转睛地守着。
短暂的等待后,她小心翼翼地用树枝扒开灰烬,取出那几个外表已经变得焦黑的红薯。烫得她不停地倒吸冷气,在两只手之间来回倒腾。她迫不及待地剥开焦糊的外皮,也顾不上什么餐桌礼仪,直接咬了一口。
瞬间,那股熟悉的味道在口中炸开——滚烫、软糯、甘甜,带着柴火特有的焦香! 与她在“梦境”中尝到的滋味,一模一样!
巨大的兴奋和一种难以言喻的“验证成功”的喜悦淹没了她。她完全沉浸在这种跨越了时空的奇妙共鸣中,以至于完全没有注意到,因为徒手处理焦黑的红薯,她的双手早已沾满了黑灰,而在吃东西的时候,不经意间把脸颊和鼻尖也抹上了一道道的黑色污迹,看起来就像个顽皮的、刚从田间归来的农家孩子,与周围极致奢华典雅的环境形成了荒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对比。
当晚,庄园的管家如常向塞缪尔先生汇报一天的日常。当提到艾米丽小姐下午在草坪上挖坑生火烤红薯的“古怪行径”时,管家的语气带着一丝困惑和谨慎。
出乎意料的是,书桌后的塞缪尔先生听完,严肃的脸上非但没有露出不悦,反而牵起了一抹几不可察的、带着些许纵容意味的淡淡笑容。他放下手中的雪茄,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语气平和地说:“随她去吧。这孩子……大概是找到了什么让她觉得新奇好玩的事情了。只要她白天情绪稳定,不伤害自己,就由着她去探索。”
在他看来,这或许只是女儿病情稳定后,一种无害的、甚至有点可爱的“童心未泯”的表现。他并不知道,这看似幼稚的行为背后,是艾米丽正在以一种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疯狂地求证着另一个遥远生命的真实存在。
http://www.c8e.cc/48782/7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