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内卷娱乐圈 >第253章 娱乐圈常识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53章 娱乐圈常识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必须得让杨皓明白,如今他走到哪儿都是“聚光灯下的唐僧肉”,

  万一哪天出去参加个活动,还拿自个儿当学生崽儿,说话没轻没重、没个准谱儿,那指定得惹麻烦。

  得让他知道自个儿现在火到啥份儿上,才能把这“火”攥住了——别到时候烧着旁人,再把自个儿也燎着了,那多不值当?

  关键是得让他实打实弄明白,自个儿在娱乐圈里到底是个啥量级的主儿!

  最不济也得让杨皓清楚,他现在这光景跟以前可不一样了,

  别老觉着自个儿还是当年在胡同里弹吉他唱歌的愣小子,对自个儿的名气一点儿数没有。

  万一以后出去赶颁奖礼,或是跟圈里的老炮儿、同行打交道,他要是还没把这当回事儿,说话办事没拿捏好分寸。

  跟前辈搭话太随意,跟同行聊合作没个轻重,真闹出点儿用不着的麻烦来,那才叫亏呢!

  真到那时候,不光自己得跟着瞎操心,还得跟在后头给他擦屁股,收拾那些烂摊子。

  倒不如现在就跟他把话掰扯透了,把事儿说清楚,省得日后出幺蛾子,到时候再补救可就晚了!

  林小阳顿了顿,先在心里捋了捋话茬儿。

  先清了清嗓子,故意把声儿提了提,怕杨皓忙着别的没听见:“杨皓!”

  “嗯?还有啥事儿啊?”杨皓电脑里找之前写的歌,头也没抬。

  怕说轻了杨皓当耳旁风,说重了又显生分,琢磨妥帖了才正经开口:“你李叔跟秦姨啊,还真有一点儿没说错。”

  “哪点儿?”杨皓还是埋头忙活。

  “你现在——可是大明星了!”林小阳一字一顿,特意加重了“大明星”仨字,就怕他听不真切。

  “啥?”杨皓终于抬头,声音拔高八度,“你吃错药啦?怎么也拿我打镲!”

  林小阳一看他这反应,顿觉哭笑不得,——杨皓这不是装糊涂,是真没认清自己现在的分量!

  敢情这位主子对自己真没点数!这在娱乐圈里,早就是顶顶有名的主儿了,哪儿还是以前一门学习的高中生!

  必须为杨皓普及一下娱乐圈的常识,提高一下他对娱乐圈的认知。

  没等林小阳说呢,杨皓先开口了:“什么能称得上大明星?”

  林小阳刚要开口说话,杨皓摆摆手,自顾自说道:“评判“大明星”的核心标准是“硬作品打底、国民度渗透、传统媒体背书、商业价值落地”。

  得让“老少皆知、有实打实的代表作、走到哪儿都能被认出来”,才算得上真正的“大明星”。”

  现在才2004年,娱乐圈还没有“流量”“数据”“短视频宣发”这些概念,

  评判“大明星”的核心标准更偏向杨皓说的“硬作品打底、国民度渗透、传统媒体背书、商业价值落地”

  “老少皆知、有实打实的代表作、走到哪儿都能被认出来”,这些条件。

  杨皓忙活完选好的歌曲,开始打印,腾出手来开始跟林小阳掰扯怎么算大明星。

  “首先你的作品必须有“破圈级”代表作,对吧?”

  作品必须有“破圈级”代表作,而非“粉丝自嗨” 2004年没有“刷播放量”,

  作品的“硬度”全靠国民级传播度说话,要么是影视爆款,要么是传唱金曲,

  二者至少占其一,最好能“影视歌三栖开花”。

  杨皓的思维方式还在穿越前,有几年资本跟疯狗似的炒“流量”:

  面瘫脸、替身、抠图、数字台词,轮番喂观众吃烂菜叶子。

  大伙儿一看就反胃——得嘞,您这“哥哥”、‘姐姐’除了会眨巴眨巴卡姿兰大眼睛,还会干啥?

  要演技没演技,要作品没作品。

  又是砸钱买热搜,又是雇人刷数据,把那帮没啥真本事的主儿捧得跟天上的星星似的。

  空有一帮“控评”女工,热搜一买八百条,点开全是精修九宫格,一水儿“神颜”。

  神不神不知道,反正颜能当饭吃。

  可折腾来折腾去,观众也不是傻子啊,看久了就腻了,早对这帮人免疫了。

  以前可能还凑个热闹瞅两眼,现在倒好,有的瞅着他们那装腔作势、挤眉弄眼的样儿就烦,打心眼儿里不待见。

  后来这帮“小鲜肉”“流量明星”的标签都贴死了:

  一提起他们,不是“烂片专业户”,就是“没半点儿真价值”,没跑儿!

  更邪乎的是后头那时候,这帮被资本捧上天的主儿,没几个能稳住的,

  后来更绝,这群“顶流”、“明星”排着队塌房:

  今天“法制咖”进局子,明天“社会咖”被官媒点名,后天又爆出“睡粉”“选妃”“偷税漏税”,瓜都吃不过来了。

  观众一看:得,原来台上光鲜亮丽,台下比我还龌龊,我崇拜你个der!

  整个社会完成“明星祛魅”——从“舔屏”到“鄙视”只差一个热搜。

  觉得他们除了装样子、捞快钱,啥真本事没有,还净给社会添乱。

  除了死忠粉还“哥哥长哥哥短”,路人见着都翻白眼:有机会就吐槽两句,没机会都懒得提。

  “流量”跟“明星”俩字,如今跟“烂尾楼”一个味儿,谁沾谁臭。

  所以一听林小阳给自己扣“大明星”这帽子,杨皓立马浑身不得劲儿,跟被辣椒水溅了眼似的

  杨皓心里头就特敏感——不是跟林小阳置气,是他脑子里还揣着穿越前的印象呢,压根儿绕不开那股子劲儿。

  说白了,他打心底里就觉得“明星”这词儿不是啥好称呼!

  在他那儿,“明星”早跟“虚头巴脑”“负面事儿多”绑一块儿了,打心眼儿里就腻歪这称呼。

  现在林小阳非得把他往“明星”上定位,他能不敏感嘛?

  总觉得这词儿跟自己不搭界,更怕沾上个不好的名声。

  好不容易重活一回,可别再跟“空壳流量”沾边儿,回头让人指着脊梁骨骂“又一个小鲜肉”,我冤不冤?

  毕竟他可是瞅着后世明星的糟心样儿过来的,哪儿愿意自己也跟那帮人划上等号啊!

  所以,他对林小阳把自己定位成‘明星’有点敏感,实在是后世对明星社会的整体评价属于负面。

  林小阳立马接过话茬儿:“你有啊!”

  “啥?”杨皓正想继续说,被这一句噎得直眨巴眼,下意识的问。

  “你那两张专辑,销量全是头把交椅!”林小阳掰着指头数得跟算盘珠子似的,

  “不管国内国外,华语歌坛排行榜,统统一路飘红,断档第一!”

  杨皓心里却“咯噔”一下:这些破数据啊,搁他穿越前那阵儿,早就是“注水”的代名词了!

  那会儿的明星,热搜动不动就买八百条,点开一看,全是些磨皮磨到亲妈不认的九宫格精修图,一点儿真东西没有。

  他要是真把这些数据当勋章挂着,那不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帮“流量混子”了嘛!

  再说了,他心里还隐隐透着点儿数:头一张专辑刚出来那会儿,

  老妈怕销量太惨,打击着他写歌的积极性,悄默声地买了不老少送战友、送朋友,希望能帮他“撑撑场面”。

  虽然他不介意,可那是老妈疼孩子的一片心意,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如今倒好,这批“母爱销量”也被算进“破亿”里头,他更觉得虚火上升。

  数字看着唬人,实则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他可不想被这“泡沫”托上天,回头摔个四仰八叉。

  杨皓赶紧晃脑袋:“我记得清清楚楚,首张专辑刚上市那阵子,销量压根儿没这么邪乎!

  后来不是赶上我上了春晚嘛,才借着东风‘噌噌’往上蹿。”

  林小阳撇嘴否定:“还真不是!你忘了你给梅姑写的那首歌啦?”

  “那哪儿能忘!”杨皓一拍大腿,叹了口气,

  “当时看着梅姑病得瘦成一把骨头,还坚持开演唱会,我心里堵得慌,不是滋味儿,就写了首歌给她。”

  他顿了顿,声音低下来:“真没指望人家真能唱——毕竟那会儿她身体那样,哪还有心思琢磨新歌啊?

  压根儿没指望人家能唱,就是尽份心意,算给她打打气。

  也算想尽点儿心意,别让自己留遗憾罢了。

  谁成想,演唱会那天,梅姑居然真在演唱会上把那首歌唱了,

  唱完还特意对着歌迷提了我,说‘谢谢杨皓给我写的歌’。

  当时我在电视上看着,心里头又酸又热的,别提多不是味儿了。

  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跟打翻了调料罐似的,

  酸甜苦辣全上来了——人家那么大角儿,临了还惦记给我这毛头小子留面子,令人唏嘘!”

  林小阳赶紧点头,语气里带着股“我就说吧”的笃定:“得嘞,那就对了!

  就因为那首歌,销量那会儿就已经开始往上窜了!

  我当时还没来您这儿呢,

  这些都是后来特意查了些数据才弄明白——就因为您给梅姑写了那首歌,好多歌迷才开始正经注意到您。

  您第一张专辑啊,就是从那会儿起销量才算真起飞的!

  毕竟梅姑那可是多大的腕儿啊,相当于她变相给您打了波免费广告,那影响力真不是盖的!”

  杨皓听着,忍不住笑了笑。

  当时那会儿哪儿想那么多啊!就觉得自己重活一回,还能再瞅见以前特崇拜的明星,就挺知足的了。

  就是那阵儿总觉得,梅姑那场演唱会要是少了《似是故人来》,怪可惜的——那可是她的成名作啊!

  所以才把那首歌琢磨着写出来,托老毕给递到梅姑那儿去了,没指望别的,就是不想留遗憾。

  “哪儿成想啊,”杨皓又补了句,眼里带着点儿感慨,“估摸着这首歌跟梅姑当时的心境特贴,

  她还真就在演唱会上唱了,唱完还特意提了我,跟台下说‘谢谢杨皓’。

  这一下不光直接让我火了一大把,连带着专辑也跟着来了波第二春。

  再往后,我又上了央视春晚,还去了北京台春晚跟上海台的元宵晚会,这下算是彻底名声大噪了。

  那张专辑第二年的销量,居然比头一年还高!”

  林小阳一拍巴掌:“那就对上喽!你那专辑销量早就开始往上蹿个儿了!

  那会儿我还没来,后来翻数据才瞅见——就因为你给梅姑写了那首歌,歌迷们才‘唰’地盯上你。

  第一张专辑从那时候就起飞了,毕竟梅姑那么大的角儿亲自给你‘带盐’,这广告效应可不是闹着玩的!”

  估计当时就梅姑那情况,那词儿正戳梅姑心窝子,演唱会当场就唱了。

  而且还在台上抹着泪花谢他:“感谢杨皓小弟,这首歌是我心里的声音。”

  一句话,第二天报纸头条——“梅姑力捧新人杨皓”,专辑销量“噌”地就窜上去了。

  紧接着春晚、北京台、上海元宵晚会轮番一轰炸,得嘞,杨皓直接名声大噪,火得连他自己都懵。

  最邪性的是,第二年销量比第一年还猛,圈里头都戏称:“这专辑返老还童了!”

  “拉倒吧,第二年算第二年,哪有把两年账拢一块儿说事的!”杨皓直翻白眼,“照这么算,煎饼摊儿能把去年今儿个的鸡蛋也数进去?”

  林小阳强调道:“第二张更离谱!就算单拎出来,它也是华语乐坛头一份——首周破百万,仨月白金,全年断层第一。

  您瞅瞅,这数字闪得我眼都花!

  它照样是实打实的华语乐坛头一份儿!销量、播放量、KtV点唱榜,全是顶头的数儿,没跑儿!”

  眼瞅林小阳还想说,杨皓忙抬手打住:“行行行,专辑卖得好我认,可离‘金曲’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哪!”

  他掰着指头数,“我那几首歌啊,顶多就是有点儿名气,远没到‘街头巷尾都能哼两句’的金曲份儿上!

  他顿了顿,特意举了例子,怕林小阳没概念:“你瞅瞅人家真金曲是啥样——周董的《七里香》、

  孙燕姿的《我怀念的》、还有刀郎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才叫扎进人堆儿里了!

  甭管是小区里大妈跳广场舞的伴奏,还是理发店里剪头时放的背景音,

  就连学生课间趴在桌上瞎哼哼,都能听见这几首,这才叫真·金曲!”

  您听听——周董的《七里香》一响,小区广场舞大妈立马列队;

  孙燕姿《我怀念的》一开口,理发店小哥都跟着哼;

  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更邪性,连学校门口卖煎饼的大姐都能嚎两句。

  这才叫‘街头巷尾都在唱’的金曲!”

  最后还特意提了舞台:“再者说,真有分量的,还得能上那些顶级舞台!

  像央视春晚tV-mtV音乐盛典、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这些,

  要么是压轴出场唱重头戏,要么能拿‘最佳歌手’‘年度金曲’这种硬奖,

  这才是音乐圈里实打实的地位证明,硬邦邦的背书!我这还差得远呢!

  我这才哪儿到哪儿?别急着给我戴高帽儿!”
  http://www.c8e.cc/48939/37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