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第108章 潜流暗涌,各怀心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08章 潜流暗涌,各怀心机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新政的齿轮开始转动,看似平稳的表面下,暗流却从未停止涌动。

  金陵城,魏国公府。

  徐达虽多年戎马,落下病根,深居简出,但朝堂风云、军国大事,无不如指掌。听闻太子新政稳步推进,甚至将敏感的沈家旧部都纳入了掌控,他于病榻上微微颔首。

  “殿下仁厚,却不迂腐;纳谏如流,亦有决断。此乃国家之福。”他对前来探病的旧部感慨,“治河通漕,看似工程之事,实乃稳固国本。太子能见于此,勇于任事,陛下可安心矣。”

  作为军方第一人,徐达的表态,无形中为朱标的新政增添了一块沉甸甸的砝码,使得许多观望的武勋将领,心中天平更倾向于东宫。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御史台值房内,几位素以清流自诩、思想保守的御史聚在一起,面色凝重。

  “太子殿下被小人蛊惑矣!”一位姓王的御史痛心疾首,“那沈家是何等出身?沈万三之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如今竟堂而皇之纳入‘协办’,与国争利,长此以往,商贾之势必涨,农耕之本动摇,国将不国!”

  另一人压低声音:“听闻开封试点,征发民夫数千,已有怨言。若工程无效,或引发变故,便是劳民伤财之实据!还有那海运,风波险恶,一旦漕粮倾覆,岂非资敌?”

  “我等身为言官,岂能坐视?当联名上奏,请陛下明察,暂停新政,以正视听!”

  一股弹劾的风雨,正在暗中酝酿。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维护祖制、体恤民力、防范风险,但其背后,是否夹杂着对自身话语权被削弱、或因新政触及其背后地方势力利益的不满,便不得而知了。

  北平,燕王府。

  朱棣仔细阅读着来自金陵的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朝中关于新政的争议,以及浙东沈家船队即将首次试航的消息。

  “跳梁小丑。”朱棣将密报置于烛火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他对那些只会空谈的御史颇为不屑。在他看来,做事必然会有争议,会有风险,关键在于能否掌控局面,达成目标。

  “大哥这一步,走得险,却也走得妙。”朱棣独自沉吟。险在触碰了太多利益和旧规,妙在若成功,其带来的政治威望和实际利益将无可估量。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治河通漕,更是太子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施政体系和权力基础。

  “密切关注海运试航结果,还有……留意那些弹劾的动静。”朱棣对心腹吩咐道,眼神深邃。他需要更准确地评估大哥的手段和抗压能力。

  浙东,沈家。

  沈荣亲自督阵,第一批装载着漕粮的“协办”海船即将扬帆。所有程序严格依照《海运章程》,市舶司和卫所的官吏在一旁严密监督。

  “家主,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潮信。”船队把头前来禀报。

  沈荣点了点头,深吸一口带着咸腥味的海风。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航行,更是沈家的投名状和生死关。成了,沈家或许能摆脱宿命,更上一层楼;败了,或是在航行中出事,或是日后被抓住把柄,都可能万劫不复。

  “起航吧。记住,稳字当头,一切按章程来,宁可慢,不可错。”沈荣沉声下令。

  帆影渐远,沈荣的心也悬了起来。他将宝押在了太子身上,如今,只能等待命运的宣判。

  金陵,东宫。

  朱标同样在等待。他面前摆放着各地送来的奏报,有试点工程的进度,有关于新政的议论,也有暗线传来的、关于某些御史准备联名上奏的风声。

  他揉了揉眉心,并未感到意外。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他提起笔,开始草拟一份奏章,并非为自己辩解,而是准备向父皇详细陈述试点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民夫征发的具体安排与酬劳标准、以及海运的风险预案与监管措施。他要用详实的数据和周全的安排,来应对可能到来的攻讦。

  同时,他也密令廖镛等人,留意朝中动向,若有异常,及时禀报。

  “树欲静而风不止。”朱标望向窗外,目光沉静而坚定,“既然风已起,那便看看,是风能折树,还是树能迎风而立。”

  新政的航船已然启程,承载着希望与风险,也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与心绪。暗流在船舷下涌动,风雨在远天积聚,考验着掌舵者的智慧与定力。
  http://www.c8e.cc/49001/1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