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第1062章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062章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齐国的国子祭酒张雕,因为给齐国皇帝讲授经书,成为皇帝的侍读,皇帝特别看重他。张雕和受宠的胡人何洪珍勾结在一起,穆提婆、韩长鸾这些人就很讨厌他。何洪珍推荐张雕当侍中,还加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让他上奏管理财政收支的事。皇帝对他特别信任,还经常叫他“博士”。张雕觉得自己出身低微,能当上大臣,就想立功报恩。他发表议论的时候,该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一点都不回避,还削减皇宫里不必要的开支,约束皇帝身边那些骄横放纵的大臣,多次指责那些受宠的权贵,在皇帝面前进谏,提出好的建议,皇帝也很倚重他。张雕就把整顿朝廷风气当成自己的责任,那气势可足了,那些权贵和受宠的人都对他很不满,暗地里谋划着陷害他。

  尚书左丞封孝琰,是封隆之弟弟的儿子,他和侍中崔季舒,都和祖珽关系很好。封孝琰曾经对祖珽说:“您是有学识的宰相,和别人不一样。”那些皇帝身边受宠的人听到这话,特别记恨。

  正好齐国皇帝打算去晋阳,崔季舒和张雕商量,觉得:“寿阳被包围了,大军出去抵抗,信使来回传递消息,都得听皇帝指挥。而且路上的老百姓,可能会被吓得惊慌失措,以为皇帝去并州是害怕躲避南方的敌人。要是不劝谏皇帝,恐怕会引起人心惶惶。”于是就和跟随皇帝出行的文官们联名进谏。当时像赵彦深、唐邕、段孝言这些权贵大臣,意见不太一样,崔季舒就和他们争论,也没个结果。韩长鸾赶紧跑去跟皇帝说:“这些汉族官员联名上书,说要劝谏陛下您去并州,其实说不定是想造反,应该把他们都杀了。”辛丑日,齐国皇帝把所有署名的人都召集到含章殿,在殿庭上把崔季舒、张雕、封孝琰,还有散骑常侍刘逖、黄门侍郎裴泽、郭遵都给砍了,他们的家属都被流放到北方边境,女的被送到奚官(管理宫廷杂役的官署),小男孩被阉割,财产也都被没收。癸卯日,皇帝就去晋阳了。

  吴明彻攻打寿阳,筑坝拦住肥水来灌城,城里很多人得了浮肿和腹泻的病,死了十分之六七。齐国的行台右仆射琅邪人皮景和等人去救寿阳,因为尉破胡刚打了败仗,他们胆小害怕,不敢前进,就驻扎在淮口。皇帝多次派人催促,他们才渡过淮河,有几十万人,到了离寿阳三十里的地方,又停下不前进了。陈国的将领们都很害怕,说:“坚固的城池还没攻下,强大的援军又在附近,这可怎么办?”吴明彻说:“打仗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快,他们扎营不前进,自己削弱了自己的锐气,我看他们不敢出战,这是明摆着的。”乙巳日,吴明彻亲自穿上铠甲,带兵从四面快速攻城,一下子就把城攻下来了,活捉了王琳、王贵显、卢潜,还有扶风王可朱浑道裕、尚书左丞李騊駼,把他们送到建康。皮景和往北逃跑了,陈国把他们的骆驼、马匹和军用物资都缴获了。

  王琳这个人,举止优雅,喜怒都不表现在脸上。他记忆力超强,心思敏捷,军府里的上千个佐吏,他都能叫出名字。他刑罚公正,不随便杀人,还不看重钱财,爱护士兵,所以很得将士们的心。虽然他失去了自己的领地,流落到邺城,但齐国人都很敬重他的忠义。等他被俘虏的时候,他以前的很多将士都在吴明彻的军队里,看到他都忍不住抽泣,不敢抬头看,还争着为他求情,给他送东西。吴明彻怕他闹事,就派人在寿阳东边二十里的地方把他杀了,当时哭的声音像打雷一样大。有个老头拿着酒和肉来祭奠,哭得特别伤心,还把他的血收走了。不管是种地的农民还是普通百姓,认识不认识王琳的,听说这事儿都忍不住流泪。

  齐国的穆提婆、韩长鸾听说寿阳被攻陷了,还不停地玩握槊(古代一种博戏),说:“本来就是他们的东西,拿走就拿走呗。”齐国皇帝听了,挺担心的,穆提婆他们又说:“就算国家把黄河以南的地方都丢了,还能像个龟兹国一样过日子。人这一辈子就像暂时寄居在世上,就该及时行乐,愁啥呢!”皇帝身边那些受宠的臣子也都附和他们,皇帝马上就高兴起来,又是喝酒又是跳舞,还派人到黎阳靠着黄河的地方修筑城墙,派兵驻守。

  丁未日,齐国派兵一万人到颍口,被樊毅打跑了。辛亥日,齐国又派兵增援苍陵,又被打败了。齐国皇帝因为皮景和带着军队完整地回来了,就奖赏他,让他当尚书令。

  丙辰日,陈宣帝下诏把寿阳又恢复为豫州,把黄城设为司州。任命吴明彻为都督豫、合等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豫州刺史,还派谒者萧淳风到寿阳去举行册封仪式,在城南设了个坛,有二十万士兵,陈列着旗帜、战鼓和兵器。吴明彻登上坛,接受册封,仪式结束后才退下,将士们都觉得很荣耀。皇帝摆酒设宴,举起酒杯对徐陵说:“这得感谢你会识人啊。”徐陵离开座位说:“这是陛下您定下的策略,可不是我的功劳。”又任命黄法氍为征西大将军、合州刺史。

  戊午日,湛陀攻克齐昌城。十一月甲戌日,淮阴城投降。庚辰日,威虏将军刘桃枝攻克朐山城。辛巳日,樊毅攻克济阴城。己丑日,鲁广达攻打济南徐州,把它拿下了,朝廷就任命鲁广达为北徐州刺史,镇守这个地方。

  齐国北徐州的老百姓很多起来响应陈国,把州城都围住了。祖珽下令不关闭城门,还禁止人们在大路上走动,城里一下子安静下来。造反的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怀疑人都跑了,城都空了,就没怎么防备。祖珽突然下令敲鼓呐喊,声音震天,造反的人都被吓跑了。之后他们又重新集结队伍,朝着城这边来,祖珽命令录事参军王君植带兵抵抗,自己骑着马到阵前,左右开弓射箭。造反的人之前听说祖珽是瞎子,以为他肯定不会出来,突然看到他,都吓了一大跳。穆提婆想让城被攻陷,就不派援兵,祖珽一边战斗一边防守,十几天之后,造反的人最后都散了。

  陈宣帝下诏把王琳的头挂在建康的集市上示众。王琳以前的下属,梁朝骠骑仓曹参军朱瑒给徐陵写信,请求要回王琳的头,信里说:“我觉得西晋快要灭亡的时候,徐广是晋朝的遗老;曹魏结束的时候,马孚是魏室的忠臣。梁朝原来的建宁公王琳,在国家离乱的时候,担负着一方长官的重任,上天厌恶梁朝的德行,但王琳还想着匡扶梁朝,继承大业,虽然空有申包胥那样的志向,最终却遭遇了苌弘那样的灾祸,以至于身死九泉,头被送到千里之外。我希望陛下您圣恩深厚,能发布英明的诏令,像赦免王经的哭(司马昭杀王经,其母不哭,司隶校尉何曾却允许其旧吏哭吊),允许田横下葬(田横自杀后,刘邦以王者礼葬之)一样。别让寿春城下,只流传着为葛荣报信的人(此处可能有误,未明确对应典故);沧洲岛上,只有像悲田院(唐代的慈善机构)里的客人一样伤心的人。”徐陵就为他向皇帝启奏。十二月壬辰初一,连同熊昙朗等人的头,都还给了他们的亲属。朱瑒把王琳埋在八公山旁边,以前的部下和有义气的人来参加葬礼的有几千人。朱瑒从小路逃到齐国,另外商议迎回王琳重新安葬,不久后,有寿阳人茅智胜等五个人,偷偷把王琳的灵柩送到邺城。齐国追赠王琳为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谥号忠武王,还赐了辒辌车来安葬他。

  癸巳日,北周皇帝召集大臣、和尚还有道士,自己坐在高座上,辩论儒、道、佛三教的先后顺序,认为儒家排在第一,道家第二,佛教第三。

  乙未日,谯城投降。

  乙巳日,陈宣帝立皇子陈叔明为宜都王,陈叔献为河东王。

  壬午日,任忠攻克霍州。

  陈宣帝下诏征召安州刺史周炅入朝。当初,梁朝的定州刺史田龙升献城投降,朝廷下诏让他继续担任原职。等周炅入朝的时候,田龙升带着江北六州、七镇叛变,投靠了齐国,齐国派历阳王景安带兵接应他。朝廷又下诏任命周炅为江北道大都督,统领各路军队去讨伐田龙升,把他杀了。景安逃跑了,江北的土地又都被收复了。

  这一年,突厥向齐国求婚。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南北朝后期北齐与南陈对峙的复杂局势,其中既有政治权谋的残酷,也有军事博弈的精彩,更折射出乱世中人性的多样。透过字里行间,可从多个维度解读这段历史的深层逻辑:

  北齐的衰亡伏笔:自毁长城的政治闹剧

  北齐后主高纬时期的政治生态堪称“荒诞剧”。张雕作为寒门出身的重臣,试图通过整顿吏治、削减冗余开支来挽救颓势,却因触动权贵利益,与崔季舒等汉官一同被冠以“谋反”罪名诛杀。这场屠杀暴露了北齐统治集团的三大致命缺陷:

  --民族矛盾激化:韩长鸾一句“诸汉官连名总署,其实未必不反”,将鲜卑权贵对汉族官员的猜忌推向极致,统治阶层的内耗让国家失去了纠错能力。

  --宠臣专权误国:穆提婆、韩长鸾在寿阳失陷后仍“握槊不辍”,甚至以“人生如寄,唯当行乐”蛊惑君主,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注定了北齐的覆亡只是时间问题。

  --君主昏聩失察:高纬在忠臣被杀、国土沦丧时,竟能因宠臣的阿谀奉承而“酣饮鼓舞”,其治国能力的缺失,成为压垮北齐的最后一根稻草。

  南陈的军事崛起:吴明彻的“闪电战”智慧

  吴明彻攻寿阳一役,堪称南北朝时期的经典战例。面对北齐数十万援军,他精准判断敌军“结营不进”的怯懦本质,以“兵贵神速”的战术一举破城,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胜利背后是南陈上下的协同:

  --徐陵的“知人善荐”为朝廷选中了合适的统帅;

  --吴明彻身先士卒的冲锋(“躬擐甲胄,四面疾攻”)激发了军心;

  --战后对功臣的封赏(设坛册命、全军观礼)则强化了军队的凝聚力。

  对比北齐援军“顿军不进”的疲软,南陈的军事胜利不仅是实力的体现,更是制度与士气的胜利。

  乱世中的忠义悲歌:王琳的人格魅力

  王琳之死堪称这段史料中最动人的篇章。作为北齐的败将,他被俘后仍能让旧部“歔欷不能仰视”、百姓“哭者声如雷”,甚至有老者“收其血而去”,这种跨越阵营的尊重,源于其独特的人格特质:他“强记内敏”,能识千数佐吏姓名,体现对下属的重视;他“刑罚不滥,轻财爱士”,赢得了将士的真心拥戴;即便“失地流寓”,仍坚守忠义,成为乱世中罕见的道德标杆。

  王琳的结局,既是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忠义”价值观的普遍认同——即便身处敌对阵营,仍能为这种品质所动容。

  历史的启示:制度与人性的角力

  北齐的迅速衰落与南陈的短暂崛起,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因内部的猜忌、腐败和短视,自毁长城;后者则凭借相对清明的政治、得力的军事指挥和对人心的凝聚,赢得了先机。但南陈的胜利并未持续太久,这也说明:在南北朝的大分裂格局中,单靠一时的贤能或军事胜利难以彻底改变局势,制度的缺陷、地缘的限制最终会让短暂的辉煌归于平淡。

  这段历史最深刻的启示在于:一个政权的生命力,不在于疆域的大小或军事的强弱,而在于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凝聚共识,能否让有才能的人得到任用,让普通民众看到希望。北齐的权贵们沉溺于眼前的享乐,最终失去了一切;而王琳等人用生命坚守的“忠义”,则成为乱世中永不熄灭的人性之光。
  http://www.c8e.cc/14714/8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