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赋税黄册还没造,一条鞭法要问世
推荐阅读:
花豹突击队
战场合同工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医毒狂妃路子野
军工科技
1627崛起南海
我娘子天下第一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
老爸让我从十个女神中选一个结婚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是的。朱元璋如实地点点头。
将实物折算为银两,送入京城户部的法子,还是乖孙提的。
这个做法确实能够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光是这一项,往后每年就能为国库,增加一两成的赋税。
可身为土里刨食,靠佃种地主土地为生的朱元璋知道,这一两成损耗,虽然无法让官员层层扒皮,他还增加了各级官吏的俸银,但是,再英明的皇帝,也无法保证手底下的官员,个个都是清天大老爷。
所以。
一直吃着这口损耗银的各级官吏,少不了会把它层层加码,最终,把它施加到最底层的老百姓的身上。
“爷爷,我不想看。”
朱雄英把账目往旁边一推。
【现在收税还靠着户帖制度,连黄册都还没建档,收的税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就算我看明白了,地方上也不一定按照这个收,糊弄朝廷的东西,看它没有意义。】
“爷爷,我困了。”
朱雄英说完,闭目养神,开始思考着,如何解决好这一弊病。
办法倒是有现成的,但这是明初洪武年间,不是大明中后期的时候,土地兼并的现象虽然严重,但商业发展还没达到顶峰,直接抄作业来个一条鞭法,不知道又要多少颗人头落地,对于目前打开各路战线,需要大量人口的大明来讲,不太适用。
文武百官对于皇太孙这样的反应,倒也并不意外。
只是整颗心忍不住随之高悬,担心皇太孙此举,会引来陛下的震怒。
不少人朝着朱标看去,心里想着:这个节骨眼上,太子殿下你得说几句话,给皇太孙打打圆场,不能让陛下下不来台阶啊!
“哈哈哈,乖孙看这账册都头疼,那只能咱自己看了。”
朱元璋自说自话,顺手拿过账册看了起来。
就在文武百官,见陛下根本没有动怒,反倒自己搭了台阶走下来,而松一口气时。
不料。
本该刚才站出来打圆场的太子殿下,此时突然挺身而出,一脸严肃的附和。
“父皇,儿臣每每查阅户部的赋税账册,也和英儿一样看得直犯困。”
啊?!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懵了。
不知缘故的徐铎,拿起袖子一个劲儿地抹额头上的冷汗。
明明大殿里很暖和,他却如坠冰窖一般,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皇太孙说看不懂账册也就算了,太子殿下说看得直犯困,那户部的罪责就大了。
谁不知道太子殿下的手段,比陛下还要狠辣。
徐铎眼看自己手下的官员,全部用请求的眼神看着自己,硬着头皮,拼了性命不要,也要问个清楚。
“敢问太子殿下,为何会看困了?”
坐在软椅上的朱雄英,掀开一只眼皮,心里嘀咕着。
【还能为什么,爷爷和爹爹唱双簧呢。】
此话一出。
朱标便知道,英儿不是真的困了,而是心思通透,看穿了这账册其中的猫腻。
但徐铎显然想不到那个层面去,否则,当初也不会被郭桓糊弄,落下一个失察的罪名。
“徐尚书,孤此话并不是针对户部的官员们,而是针对的这账册上繁多的名目,每一项都要每年单独列出,再一项项一合并计算,如今父皇出了以实物折算现银的规矩,虽说省去了损耗,但还要派人去各州府核查实物的价值几何,是否与账册上有收入,故而孤看到户部年终的账册便头疼发晕。”
啊?!
徐铎更加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
往年的账册虽然没有折算现银这一条,但由于收的是实物,还是要按当地物价呈报,好计算路途上的损耗,再登记入库,这些年来,这方面都是太子殿下负责的,也没见出过差错,叫过苦喊过累,今年这是怎么了?
莫非太子殿下是不赞同陛下折算现银的收税法子,想要复辟旧制吗?
徐铎张了张嘴,敢想也不敢乱说,仔细想了想,又觉得是他想岔了,只能用求助的目光,扭头看向站在身后的刘基。
刘兄,救命啊!
身为督察院左督御史的刘基,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发言权。
再者,他也看出来了,陛下与太子殿下是故意在唱双簧,要引出一些问题,因此,面对徐铎的请求,他只能假装眼神不济,让徐铎再提心吊胆片刻。
毕竟以陛下的脾气,还有皇太孙能端坐着的时辰来看,陛下不会把大家的心吊着抽太久的。
“徐爱卿,标儿和你说话呢,你看老先生做甚?”
朱元璋比刘基想象里的,反应得更快。
“咱其实早就想说了,咱向百姓们征收的税目,太杂乱,产丝的收丝,种地的收粮,还有收什么人头税,又是赋税又是徭役的,有的还和地方官府收支混着一起算,幸亏每年都有标儿帮着打理这件事,要不,咱都分不清该从何看起。”
徐铎闻言,顿时傻了眼。
这会儿他是怎么也站不住了,干脆再次跪了下来。
“陛下恕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虽然徐铎也是按照传承下来的惯例办事,不知道陛下到底想干什么,但有时候,不知道也是错。
先跪下认错,把责任承担了再说。
“咱只是就事论事,咱不是说了,你们三部没有什么罪过,徐爱卿,快快请起,标儿,快扶徐爱卿起来!”
朱标将人扶起来的时候,徐铎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密布,顺着鼻梁往下淌。
朱标有些同情地看着徐铎。
其实徐铎忠心耿耿且为官清廉,确实适合在户部这样管钱的地方呆着,替大明守好钱袋子。
只可惜,这户部尚书没有统筹财务,扩充国库所得的能力,最终还是要退位让贤。
徐铎,更适合外放,替父皇巡视各州府财务诸事。
这一回,只能徐尚书最后再受苦一回。
“父皇,儿臣认为,不如将原本按照地方官府登记,给百姓和田地提前发放纳税的户帖制度从此作废,改用由朝廷登记的黄册来进行实收实缴,黄册里写明白各地方拥有的官田、民田还有户籍人口等情况,并且五年到十年定期更新,这样,就不必每年都按地方官府预先提供的户帖,在年关进行核对是否收集赋税了。”
说白了,户帖上人口数量和田地增减,都掌控在地方官府手里,地方官府虽然每年都会上报,但谁想借机隐瞒田地所得,或虚报人数将本该百人收的税,分摊到七十人头上去,只需要欺下瞒上就行。
而黄册制度则把人品和土地以及各地方产出的详细情况,掌握在了朝廷的手里,不让地方官府的一些蛀虫,再扒一层皮,更不允许兼并土地的商绅,把他们该缴的税,摊到佃户的头上去。
这是朱标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能想到的最优解法。
【可以啊爹爹,直接把黄册制度提前了好几年,看来松江府的事没有白管,让爹爹有了不少管理地方的实际经验。】
朱标听到儿子的夸奖,并没有高兴,相反,他眉头微蹙。
因为朱标认为,这个方法还是不能解决税目杂乱的诸多问题,而且以户为单位造册纳税,对男丁少以及田产少的人家其实是不公平的,这样极可能造成,越富越富,越穷越穷的现象,日积月累,必成大患!
喜欢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http://www.c8e.cc/17980/6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