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琉璃(十二)
推荐阅读:
花豹突击队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医毒狂妃路子野
我娘子天下第一
军工科技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战场合同工
1627崛起南海
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
老爸让我从十个女神中选一个结婚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腊月二十三那天,李默、瑾潼、苏婉带着参展的货物,坐上了前往长安的骡车。沿途的驿站早已接到通知,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补给和休息的地方。经过十多天的行程,他们终于到达了长安。长安城里张灯结彩,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丝路博览会的场馆设在城外的广场上,来自各地的参展商已经陆续进场布置。贺兰村的展位布置得十分精美,大型的丝路地图模型摆在中央,周围摆放着各种产品。“贺兰粉绸”被挂在显眼的位置,淡粉色的布料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柔和,玫瑰香气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丝路合璧”琉璃摆件放在玻璃展柜里,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摆件上,折射出绚丽的光芒;玫瑰精油和葡萄酒则被放在展台上,供参观者品尝试用。
博览会开幕那天,朝廷的官员和各国使节前来参观。当他们走到贺兰村的展位时,都被这里的产品吸引住了。一位波斯使节拿起“丝路合璧”琉璃摆件,仔细端详着,赞叹道:“这件作品融合了中原、西域和波斯的文化元素,真是太精美了!”一位江南的商人则对“贺兰粉绸”情有独钟,当场就和苏婉签订了三百匹的订单。
在博览会的评奖环节,贺兰村的“丝路合璧”琉璃摆件获得了“最佳文化交融奖”,“贺兰粉绸”获得了“最佳特色产品奖”。李默代表贺兰村上台领奖,他拿着奖牌,激动地说:“感谢朝廷和各位评委对贺兰村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将丝路上的文化交融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贺兰村,了解丝路精神!”
博览会结束后,贺兰村的名声传遍了长安,不少商人纷纷前来洽谈合作,还有一些文人墨客来到贺兰村,写下了许多赞美贺兰村的诗文。李默和瑾潼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村里,将奖牌挂在丝绸之路文化馆的墙上,村民们看到奖牌,都十分自豪,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第二年春天,贺兰村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朝廷决定在贺兰村设立丝路通商驿站,方便往来商队歇脚补给,还派来了官员协助管理。驿站建成后,往来的商队越来越多,村里的客栈、餐馆生意也越来越火爆。李默和瑾潼趁机扩大了商会的规模,吸纳了更多周边村庄加入,共同发展丝路贸易。
扎赫拉也从于阗国回来了,她不仅带回了于阗工匠制作的玉石饰品,还带来了于阗国的新订单——于阗国王希望贺兰村能为他制作一套琉璃玉石宝座,用于宫殿的装饰。“于阗国的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技术,”扎赫拉笑着说,“但他们觉得还是咱们村制作的最精美,所以特意来订购。”
为了完成这个订单,穆罕默德大叔和石匠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选用最好的和田玉料和琉璃材料,精心设计宝座的样式。宝座的主体用和田玉雕刻而成,扶手和靠背则用琉璃制作,上面刻着中原的龙凤纹、西域的骆驼纹和波斯的缠枝纹,寓意着各国文化的交融。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琉璃玉石宝座终于制作完成,于阗国的商队亲自前来迎接,当他们看到宝座时,都惊叹不已,连忙将宝座运回于阗。
随着贺兰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定居。李默和瑾潼在村外开辟了新的住宅区,盖起了整齐的房屋,还修建了学校和医院,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学校里不仅教授中原的文化知识,还教授波斯语和西域的历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熟悉丝路文化的年轻人。
这年秋天,贺兰村举办了第二届玫瑰文化节,比第一届更加盛大。来自中原、西域、波斯的商人、游客齐聚一堂,欣赏玫瑰花海,品尝玫瑰制品,观看文化表演。沈修文教授带着科考队再次来到贺兰村,他们带来了新的研究成果,还在村里举办了丝路文化讲座,让更多人了解丝路的历史和文化。
晚上,村中心的广场上燃起了篝火,村民们和游客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李默和瑾潼站在篝火旁,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你看,咱们的贺兰村,真的成为丝路上的一颗明珠了。”瑾潼轻声说道。李默握住她的手,笑着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咱们还要让贺兰村的故事传遍全世界,让丝路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篝火的光芒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欢声笑语在贺兰村的夜空中回荡。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因为丝绸之路走到了一起,共同努力,共同创造着美好的生活。而贺兰村的故事,也将在丝路上继续续写,迎来更加繁兴的未来。
http://www.c8e.cc/18596/6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