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琉璃(十一)
推荐阅读:
花豹突击队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医毒狂妃路子野
我娘子天下第一
军工科技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1627崛起南海
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
老爸让我从十个女神中选一个结婚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雪后初晴的贺兰村,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覆雪的玫瑰园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瑾潼一早便带着几个村民去检查玫瑰园的保暖棚,昨夜的大雪虽厚,却也给土壤积下了来年的水分。“把这几处漏风的地方再用草帘堵严实些,”她指着棚角的缝隙叮嘱道,“明年开春第一批玫瑰要赶在河西商队来之前采摘,可不能出岔子。”刚忙活完,就见村口传来一阵熟悉的驼铃声——是西域商队的老熟人伊思坎德尔,他骑着领头的白驼,身后跟着十多峰满载货物的骆驼,驼身上盖着绣有波斯花纹的毛毡。“瑾潼姑娘!李默掌柜!”伊思坎德尔老远就挥手喊道,声音里满是笑意,“我给你们带了波斯最新的琉璃烧制配方,还有撒马尔罕的葡萄干!”
李默闻讯赶来,将伊思坎德尔迎进客栈。刚坐下,伊思坎德尔就从怀中掏出一卷羊皮纸,小心翼翼地展开:“这是我特意从波斯琉璃大师那里求来的秘方,用它烧出的琉璃,颜色能像晚霞一样渐变,你们试试用和田玉搭配,肯定能卖上好价钱!”李默接过羊皮纸,只见上面用波斯文写满了配方,旁边还画着烧制炉的结构图。“太感谢了!”他连忙让伙计去叫穆罕默德大叔,“正好我们新一批琉璃摆件要开工,这秘方来得太及时了。”
说话间,苏婉提着一个锦盒走进来,盒中装着一匹淡粉色的丝绸,正是上次合作的“贺兰粉绸”。“伊思坎德尔先生,您看这丝绸如何?”苏婉将丝绸展开,玫瑰香气随着布料的晃动弥漫开来,“这是用贺兰玫瑰精油染制的,在江南已经卖断货了,这次想请您帮忙带到波斯,看看那边的贵族是否喜欢。”伊思坎德尔伸手摸了摸丝绸,赞叹道:“质地柔软,香气清雅,波斯的公主们肯定会爱不释手!我这次回去就带十匹,要是反响好,下次来我订两百匹!”
正谈着,扎赫拉突然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染了火漆的书信:“李默叔!瑾潼姨!于阗国的回信到了!国王说愿意跟咱们长期合作,还邀请咱们派工匠去于阗,教他们制作琉璃摆件呢!”众人一听,都兴奋起来。李默接过书信,仔细读了一遍,笑着说:“这可是个好机会!既能扩大咱们的生意,还能把贺兰的技术传到西域。瑾潼,你觉得派谁去合适?”瑾潼想了想:“穆罕默德大叔经验丰富,再让石泉村的两个石匠跟着,他们能教于阗人雕刻石座,正好搭配琉璃摆件。”
定下此事后,村里开始忙着准备工匠们的行装。穆罕默德大叔特意烧制了一批小巧的琉璃样品,有贺兰山雪顶造型的吊坠,还有刻着波斯缠枝纹的碗碟,打算带去于阗当作礼物。石匠们则准备了几套雕刻工具,还将之前刻有丝路地名的石座图纸重新整理,方便在当地教学。
出发那天,伊思坎德尔主动提出同行,他熟悉西域的路线,还能帮忙翻译。“咱们正好可以走新开通的丝路支线,”伊思坎德尔指着地图说,“这条路线比原来近十天路程,沿途还有三个新驿站,能歇脚补给。”工匠们跟着伊思坎德尔,牵着载满工具和样品的骡车,缓缓走出贺兰村。村口的牌坊下,李默、瑾潼和村民们挥着手,直到商队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尽头。
工匠们走后,贺兰村的生产依旧忙碌。丝绸坊里,苏婉正带着村民们研究新的染色配方,她想尝试用薰衣草精油染出淡紫色的丝绸,搭配玫瑰粉绸做成套装。“薰衣草要选刚开花的,精油提取率才高,”苏婉一边指导村民采摘薰衣草,一边说道,“咱们贺兰村的气候适合种薰衣草,明年可以在玫瑰园旁边再开辟一片薰衣草田,既能当染料,还能做香包。”
香料坊里更是热闹,赵叔带着伙计们赶制一批玫瑰香膏,这种香膏是用玫瑰花瓣熬制而成,涂抹在手上能滋润皮肤,之前波斯商队订了五百盒,这次要赶在雨季来临前发货。“熬制的时候火候一定要控制好,”赵叔站在灶台前,拿着长勺搅拌着锅里的玫瑰浆,“火太大容易糊,火太小又熬不出油脂,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
这天午后,村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中原的科考队,他们穿着统一的青色长衫,背着装满书籍和仪器的行囊,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老者,名叫沈修文,是长安太学的教授。“我们听闻贺兰村是丝路文化交融的重地,特意来考察这里的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沈修文握着李默的手说,“还希望能在村里设立一个丝路文化研究点,记录这里的发展变化。”
李默和瑾潼欣然同意,将科考队安排在丝绸之路文化馆旁边的空房里。沈修文教授每天都带着学生们去村里走访,记录村民们的生活习惯,还去后山考察古代丝路的遗迹。有一次,他们在山涧边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上面的文字一半是中原隶书,一半是波斯楔形文字。“这可是重要的文物!”沈修文激动地说,“这说明早在几百年前,这里就有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了。”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石碑运回文化馆,还请来长安的文物修复师,对石碑进行清理和保护。
科考队在村里待了一个月,临走时,沈修文将一本厚厚的《贺兰村丝路文化纪要》交给李默:“这里记录了我们考察的所有内容,以后每年我们都会来一次,继续补充资料。希望这本纪要能让更多人了解贺兰村,了解丝路上的文化交融。”
转眼到了夏天,玫瑰园里的玫瑰竞相开放,远远望去,一片火红的花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李默和瑾潼在玫瑰园里开辟了一条观光步道,沿途设置了几个休息亭,还安排了村民当导游,给游客讲解玫瑰的种植和加工过程。“咱们可以搞一个玫瑰文化节,”瑾潼看着满园的玫瑰,提议道,“邀请周边村庄的人来参加,再举办玫瑰制品展销会,肯定能吸引更多人。”
李默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立刻召集周边村庄的村长开会。月牙村的村长提议展示玫瑰酱和玫瑰香皂的制作过程,让游客亲手体验;风陵村的村长则说要带来最新酿的葡萄酒,搭配玫瑰点心;石泉村的村长表示会带来石雕作品,现场展示雕刻技艺。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在七月中旬举办第一届贺兰玫瑰文化节。
文化节开幕那天,贺兰村热闹非凡。村口的广场上搭起了舞台,村民们穿着中原和波斯的传统服饰,表演着歌舞节目。玫瑰园里,游客们忙着拍照打卡,有的在体验制作玫瑰香皂,有的在品尝玫瑰酱;广场上的展销会更是火爆,月牙村的玫瑰酱、风陵村的葡萄酒、石泉村的石雕作品被抢购一空。苏婉带来的“贺兰粉绸”也备受青睐,不少游客当场下单,希望能定制丝绸服饰。
就在文化节举办到一半时,穆罕默德大叔带着于阗的工匠回来了。他们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带回了于阗国王赠送的一批和田玉料,以及于阗工匠制作的琉璃样品。“于阗人学得很快,”穆罕默德大叔兴奋地说,“他们已经能独立制作简单的琉璃摆件了,这次还派了五个工匠来咱们村学习,想进一步提升技艺。”
于阗的工匠们很快融入了贺兰村的生活,他们跟着穆罕默德大叔学习复杂的琉璃烧制技术,跟着石匠们学习雕刻,还把于阗的玉石加工技艺教给了村民们。有一次,于阗工匠和中原工匠合作,用和田玉和琉璃制作了一件“丝路合璧”摆件——主体是一块雕刻成骆驼形状的和田玉,骆驼的背上驮着一个琉璃花瓶,花瓶上刻着中原的祥云纹和波斯的缠枝纹,这件摆件后来被送到长安的博物馆展出,成了丝路文化交融的象征。
秋天来临,贺兰村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玫瑰园里的玫瑰被采摘完毕,制成了玫瑰精油、玫瑰酱、玫瑰香包等产品;风陵村的葡萄也成熟了,村民们忙着酿酒,空气中弥漫着葡萄酒的醇香;石泉村的石料开采量也比往年增加了不少,石雕作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
这天,李默收到了一封来自长安的书信,是朝廷的礼部官员写来的,邀请贺兰村参加明年正月的长安丝路博览会,展示村里的特色产品。“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李默拿着书信,激动地对瑾潼说,“朝廷举办的博览会,肯定有很多各国的使节和商人参加,咱们的产品要是能在博览会上获奖,就能传遍全国,甚至海外!”
瑾潼也十分高兴,立刻召集村民们商量参展事宜。大家决定挑选最有代表性的产品:穆罕默德大叔烧制的“丝路合璧”琉璃摆件、苏婉染制的“贺兰粉绸”、月牙村的玫瑰精油、风陵村的葡萄酒、石泉村的石雕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示产品,村民们还特意制作了一个大型的丝路地图模型,将贺兰村的位置标注出来,旁边摆放着各种产品,让参观者能直观地了解贺兰村与丝路的联系。
冬天到来时,村民们开始忙着准备参展的货物。苏婉带着丝绸坊的村民们赶制“贺兰粉绸”,还特意染制了一批红色的丝绸,寓意吉祥;穆罕默德大叔则加班加点烧制琉璃摆件,每一件都精心打磨,确保没有瑕疵;赵叔则将玫瑰精油装在精致的瓷瓶里,贴上“贺兰玫瑰”的标签;风陵村的村民们则将葡萄酒装在陶罐里,密封好,防止运输过程中损坏。
http://www.c8e.cc/18596/6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