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江花玉面 >第686章 琉璃(十四)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86章 琉璃(十四)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盟会开幕那天,长安城外的广场上搭建了一座巨大的圆形场馆,中央是一个用汉白玉砌成的高台,周围环绕着各国的展位。贺兰村的展位布置得格外精美,“丝路合璧”琉璃摆件被放在玻璃展柜的中央,周围摆放着“贺兰粉绸”、玫瑰精油、薰衣草香薰,还有于阗的玉石饰品和波斯的地毯。苏婉穿着粉绸礼服,向过往的使节介绍着丝绸的制作工艺;穆罕默德大叔则用波斯语与大食的琉璃工匠交谈,不时拿起样品比划着烧制的火候。

  忽然,一阵礼乐声响起,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来到了场馆。当他走到贺兰村的展位前,目光立刻被“丝路合璧”摆件吸引住了。“这是用和田玉与琉璃制成的?”皇帝拿起摆件,仔细端详着上面的纹路,“中原的祥云、西域的骆驼、波斯的缠枝纹,竟能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李默连忙上前,将贺兰村与西域、波斯的合作故事一一讲述。皇帝听后,连连赞叹:“贺兰村真是丝路上的典范!朕要赏你们黄金百两,还要下旨让各地都学习你们的经验,促进丝路贸易的繁荣!”

  盟会上,贺兰村的产品成了最热门的展品。波斯的使节当场签订了五百匹“贺兰粉绸”的订单,还邀请苏婉去波斯教授染色技艺;大食的商人订了一千盒玫瑰香膏,说是要运往欧洲销售;于阗国王则通过阿罗憾转达,希望能与贺兰村共建一座“丝路工坊”,让中原、西域、波斯的工匠一同创作。沈修文教授宣读《贺兰村丝路文化纪要》时,各国使节纷纷围拢过来,有的还拿出纸笔记录,想要将贺兰村的故事带回自己的国家。

  盟会结束后,皇帝特意在宫中设宴款待贺兰村的代表。席间,唐玄宗对李默和瑾潼说:“朕打算在贺兰村设立‘丝路都护府’,由你们负责管理西域商道的贸易往来,还会派军队驻守,保障商队的安全。”李默和瑾潼连忙起身谢恩,心中满是激动——这意味着贺兰村将成为丝路上最重要的枢纽,肩负起促进各国交流的重任。

  回到贺兰村后,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当他们看到李默手中的圣旨和赏赐的黄金时,都欢呼起来。接下来的几个月,村里开始忙着修建“丝路都护府”的官署,还有新的驿站和商栈。伊思坎德尔的波斯工匠们留在了丝绸坊,与苏婉一同研发玫瑰香气的地毯;于阗的工匠们则与石匠们合作,用和田玉雕刻大型的丝路地图,打算镶嵌在文化馆的墙壁上。

  这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贺兰村。瑾潼站在玫瑰园的保暖棚外,看着村民们忙着给薰衣草盖草帘,忽然听到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瑾潼姑娘!”她回头一看,是西域商队的老熟人,来自大食的商人哈桑。他骑着骆驼,身后跟着一支载满货物的商队,驼身上盖着绣有星月纹的毛毡。“我带来了大食的玻璃器皿,还有欧洲的羊毛布料,想跟你们合作!”哈桑笑着说,“听说你们要建‘丝路工坊’,我特意带了最好的玻璃工匠,他们想跟穆罕默德大叔学习琉璃烧制技术!”

  瑾潼连忙将哈桑迎进客栈。苏婉闻讯赶来,拿出新染的薰衣草丝绸;穆罕默德大叔则带着大食工匠去了琉璃坊,展示如何用玫瑰精油给琉璃上色。哈桑看着工坊里忙碌的场景,眼中满是羡慕:“贺兰村就像一颗明珠,把丝路上的所有人都聚在了一起。”他当即决定在村里开设一家大食商铺,专门销售西域的特产,还承诺会将贺兰村的产品运往欧洲。

  转过年春天,“丝路都护府”正式成立。朝廷派来的官员与李默、瑾潼一同管理商道,驿站的驿卒增加了三倍,每天都有来自各国的商队在这里歇脚。新修建的“丝路工坊”也正式开工,中原的木匠、西域的玉石匠、波斯的地毯匠、大食的玻璃匠齐聚一堂,共同创作着融合各国文化的作品。有一次,他们合作制作了一面“万国同心镜”——镜面用大食玻璃制成,镜框用和田玉雕刻,上面刻着汉、波斯、于阗、大食等十种文字的“和平”字样,边缘还镶嵌着用玫瑰精油染制的琉璃珠。这面镜子后来被送到长安,成为了各国使节争相观赏的宝物。

  夏天到来时,贺兰村举办了第三届玫瑰文化节。这一次,规模比前两届更大,不仅有中原、西域的商人,还有来自大食、波斯甚至欧洲的游客。广场上搭建了十个展台,分别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原的书法绘画、西域的歌舞表演、波斯的地毯编织、大食的玻璃吹制……游客们穿梭其间,有的跟着中原工匠学写毛笔字,有的跟着西域艺人学跳胡旋舞,还有的在波斯展台前学着编织地毯,整个贺兰村成了一座万国集市。

  文化节的最后一天,沈修文教授带着科考队宣布了一个重大发现——他们在贺兰山深处找到了一座古代丝路驿站的遗址,里面出土了大量的中原瓷器、波斯银币和于阗玉石饰品,还有一本用汉、波斯两种文字写的商旅日记。“这证明早在一千年前,贺兰村就是丝路上的重要驿站。”沈修文激动地说,“如今,咱们正在续写着这里的繁华!”

  那天晚上,村民们和游客们再次点燃了篝火。李默、瑾潼、苏婉、穆罕默德大叔、扎赫拉、伊思坎德尔、哈桑……还有来自各国的工匠和商人,大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扎赫拉唱起了于阗的歌谣,伊思坎德尔弹起了波斯的冬不拉,中原的工匠们敲起了锣鼓,大食的商人则跳起了热情的肚皮舞。瑾潼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觉得眼眶发热——三年前,她从未想过,这座偏远的山村会成为丝路上最热闹的所在,会聚集着这么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

  “你看,”李默握住瑾潼的手,声音温柔,“咱们的梦想,真的实现了。”瑾潼点点头,望向远处的贺兰山。月光洒在雪顶上,像一层银色的纱,玫瑰园里的花朵在夜风中散发着香气,与西域香料、大食玫瑰露的味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贺兰气息”。

  篝火渐渐熄灭,天边再次泛起了朝阳。新的一天开始了,工匠们要去工坊制作新的摆件,商人们要去驿站洽谈订单,村民们要去田野照料薰衣草和玫瑰,孩子们则背着书包去学校,学习着汉、波斯、于阗三种文字。贺兰村的故事,还在继续。

  这年秋天,“万国同心镜”在欧洲引起了轰动。欧洲的国王派来使节,特意来到贺兰村,希望能与这里建立长期合作,还邀请工匠们去欧洲传授技艺。李默和瑾潼挑选了十位最优秀的工匠,跟着欧洲使节一同前往,他们带着玫瑰种子、琉璃配方和丝绸染剂,将贺兰村的文化带到了遥远的西方。

  冬天来临时,于阗国的“丝路工坊”也正式完工。阿罗憾特意派人送来书信,邀请李默和瑾潼去于阗参加开业典礼。他们带着工匠们制作的“万国同心镜”复制品,沿着新开通的丝路支线前往于阗。沿途的驿站都挂着贺兰村的玫瑰旗帜,商队们看到他们,纷纷挥手致意。

  在于阗的开业典礼上,于阗国王亲自为“丝路工坊”揭牌。工坊里展示着贺兰村工匠制作的琉璃玉石饰品,还有于阗工匠学习后的作品。“从今往后,于阗和贺兰村就是一家人。”国王握着李默的手说,“咱们要一起把丝路的繁荣,传遍整个西域!”

  返回贺兰村的路上,瑾潼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忽然想起初到这里时的誓言——要让贺兰村成为丝路上最繁兴的地方。如今,这个誓言不仅实现了,还超出了她的想象。这里不再是一座偏远的山村,而是丝路上的文化枢纽,是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家园。

  当他们回到贺兰村时,村口早已挤满了人。苏婉拿着新染的蓝色丝绸跑过来,兴奋地说:“欧洲的商人订了五百匹这种‘贺兰蓝绸’,说是要用来做贵族的礼服!”穆罕默德大叔则笑着展示着新烧制的琉璃灯,上面刻着欧洲的哥特式花纹,“这是给欧洲教堂订做的,以后咱们的琉璃要卖到全世界了!”

  李默和瑾潼相视一笑,心中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贺兰村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会有更多的文化在这里交融,会有更多的合作在这里诞生。而他们,会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丝路上的繁兴,让贺兰村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丝路的历史上。

  夕阳西下,贺兰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玫瑰园里的花朵在余晖中显得格外娇艳,薰衣草的香气随风飘散,与远处工坊里传来的敲击声、驿站里的驼铃声、学校里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首属于贺兰村的繁兴之歌。而这首歌,还将在丝路上继续传唱,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http://www.c8e.cc/18596/67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