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琉璃(十五)
推荐阅读:
花豹突击队
医毒狂妃路子野
我娘子天下第一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
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
高武大明:从小太监到九千岁
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
农家小子的古代上进日常
女帝:别闹,朕怀孕了!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贺兰村的清晨总是被两种声音唤醒——东边田埂上农夫们驱赶耕牛的吆喝,混着泥土的腥气和新翻土地的湿润气息;和西边工坊里此起彼伏的凿玉声,清脆而富有节奏,仿佛是大地的心跳。瑾潼刚推开客栈雕花木窗,就看见扎赫拉牵着一头刚出生的白驼崽,驼毛像初雪般蓬松柔软,正踮脚往玻璃工坊里张望,小脸上满是好奇。“穆罕默德大叔说今日要试烧新的琉璃配方!”扎赫拉见她出来,挥着手里绣着波斯花纹的花帕子喊道,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瑾潼笑着点头,指尖还沾着昨夜写书信的墨香——那是给欧洲使节的回信,答应帮他们定制一批刻有拉丁文的琉璃十字架,信纸上还印着淡淡的玫瑰印记。
两人刚走到工坊门口,就被一股温热的香气裹住,那是玫瑰与石英砂混合的独特味道。穆罕默德大叔正将碾碎的玫瑰花瓣与晶莹的石英砂仔细混合,花白的胡须上沾了些许粉色粉末;旁边的大食工匠哈桑二世——也就是老哈桑的侄子,年轻的脸庞上满是专注,正举着长长的铁杆搅拌窑里跳跃的火焰,火光映得他的眼睛发亮。“用玫瑰精油调的釉料,烧出来会带淡粉光泽,像少女脸颊的红晕。”大叔说着掀开窑口厚重的挡板,里面的琉璃胚子在火光中泛着温润的光,真像极了贺兰山巅落日熔金时的晚霞。
忽然,村口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铃声,叮叮当当,由远及近,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瑾潼抬头望去,只见一支装饰华丽的商队正缓缓走来,领头的骆驼高大健壮,背上插着一面绣有金色双头鹰的旗帜,在春风中猎猎作响。“是拜占庭的商队!”扎赫拉惊喜地拍手,她在长安盟会上见过这种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旗帜,此刻激动得脸颊通红。
商队首领是个高鼻梁的中年人,穿着绣金的紫色长袍,衣料华贵,行走间裙摆摇曳,下车时还特意整理了腰间镶嵌着宝石的腰带,每一步都透着优雅与威严。“我是拜占庭皇帝派来的使节狄奥多西。”他用不太流利的中原话说道,带着一丝异域的口音,身后的侍从立刻打开精致的木箱,里面装满了拜占庭的金色马赛克瓷砖,闪耀着金属的光泽,还有各种造型别致的彩色玻璃器皿,“听闻贺兰村能融合各国技艺,创造出奇迹般的作品,陛下希望能定制一批镶嵌琉璃的宗教器物,以彰显我拜占庭的信仰与艺术。”
李默闻讯赶来时,狄奥多西正对着“万国同心镜”惊叹不已,手指轻轻抚摸着镜面。“我们的工匠能烧制彩色玻璃,却无法像这样将温润的玉石与剔透的琉璃完美结合,这简直是上帝的杰作!”他指着镜框上细腻的和田玉雕花,眼中满是敬佩与赞叹。李默当即请他去工坊,让穆罕默德大叔与拜占庭工匠现场演示琉璃与马赛克的拼接技艺,希望能碰撞出更多艺术的火花。
接下来的半个月,贺兰村又一次沉浸在热闹与忙碌之中。拜占庭工匠带来了熬制玻璃的特殊配方,那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秘密,此刻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穆罕默德大叔则倾囊相授,教他们用玫瑰精油给玻璃上色的独特方法。苏婉也被这股创作的热情感染,来了兴致,她取出新染的“贺兰蓝绸”,那蓝色像极了地中海的海水,与拜占庭的金线绣法巧妙结合,在丝绸上绣出波斯缠枝纹,两种异域风格的碰撞,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感。没想到绣品刚完成,就被狄奥多西以重金买下,他爱不释手地说:“这将是献给拜占庭皇后最珍贵的礼物,她一定会为这东方的艺术所倾倒。”
这天午后,瑾潼正在客栈的账房里整理丝路商道的账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像一串银铃。她走到窗前,推开窗户,看见一群穿着不同服饰的孩子围在老槐树下——中原的孩童穿着青色长衫,教西域的孩子写方方正正的汉字;波斯的小姑娘梳着两条小辫子,带着大家编彩色羊毛绳,绳子上还串着小小的琉璃珠;最中间那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是拜占庭商队带来的,正举着一支娇艳的玫瑰,跟着扎赫拉学唱于阗歌谣,虽然发音不太标准,却格外认真。
“这些孩子是商队带来的,有的是来这里学习技艺,为将来继承家业做准备;有的则是跟着家人来做生意,提前感受丝路的繁华。”李默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手里拿着一封来自长安的书信,信封上盖着鲜红的官印,“朝廷说要在贺兰村设立一所‘丝路学院’,让各国子弟都能来这里学习语言和技艺,促进文化交流。”
瑾潼接过书信,指尖微微颤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她想起三年前初到贺兰村时,这里只有几间破旧的土屋,四处一片荒芜,如今却要建起一座容纳各国学子的学院,这简直像一场梦。“咱们得把学院建在贺兰山脚下,让孩子们每天都能看见巍峨的雪山和娇艳的玫瑰园,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一定能心胸开阔。”她抬头看向李默,眼中满是憧憬与期待。
开工那天,全村的人都来帮忙,热闹非凡。于阗的石匠们技艺精湛,负责雕刻学院的门楣,上面刻着精美的花鸟图案和各国文字;波斯的工匠们心灵手巧,编织挂在廊下的羊毛挂毯,图案融合了中原的山水和波斯的几何纹样;中原的木匠们经验丰富,忙着搭建藏书阁的木架,木材选用的是坚硬耐用的楠木。狄奥多西也带着拜占庭工匠来了,他们用金色马赛克瓷砖拼出学院的校名,汉、波斯、于阗、拜占庭四种文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闪耀着文化交融的光芒。
就在学院即将完工时,一支来自吐蕃的商队突然抵达,打破了村庄的宁静。领头的吐蕃贵族松赞身材高大,穿着厚重的藏袍,脸上带着高原特有的红润,他带着厚厚的羊皮账本,见到李默就递上一卷用藏文写的契约,语气诚恳:“我们吐蕃盛产茶叶和毛皮,希望能在贺兰村设立一个茶马互市,用我们的茶叶和毛皮,换取你们精美的丝绸和琉璃。”
李默欣然答应,他知道这将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很快,村北就建起了新的集市,集市两旁摆满了摊位。吐蕃商人带来的砖茶色泽乌黑油润,散发着浓郁的茶香;藏香则香气醇厚,久久不散。这些商品与中原的瓷器、西域的玉石摆在一起,相得益彰,成了集市上最受欢迎的商品。松赞还带来了吐蕃的画师,他们在学院的墙壁上绘制壁画,将吐蕃的雪山、中原的江河、西域的沙漠都巧妙地画在了一起,宛如一幅完整的丝路地图,生动地展现了丝路的壮丽风光。
这年夏天,“丝路学院”正式开学。开学大典那天,贺兰山脚下挤满了人,来自各国的使节、商人、工匠和村民们都来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朝廷派来的官员身着官服,宣读了圣旨,将学院定为“丝路文化交流圣地”,鼓励各国学子在这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沈修文教授带着学生们献上了《贺兰村丝路风物志》,里面详细记载了这些年与各国的合作故事和文化交流的成果;狄奥多西则代表外国使节,向学院赠送了一批珍贵的拜占庭典籍,为学院的藏书阁增添了新的财富。
开学后的日子里,学院成了贺兰村最热闹的地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清晨,孩子们的读书声从明亮的教室里传来,汉、波斯、于阗、藏、拜占庭五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和谐的交响乐;午后,工匠们在宽敞的实训场上传授技艺,有的教织色彩斑斓的地毯,有的教烧晶莹剔透的琉璃,有的教雕刻温润如玉的玉石,学生们学得认真投入;傍晚,大家围坐在广阔的操场上,听来自各国的商人讲述旅途见闻,从长安的繁华市井讲到拜占庭的宏伟宫殿,从吐蕃的壮丽雪山讲到欧洲的古老城堡,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
这天,瑾潼正在学院的藏书阁整理书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照亮了一排排整齐的典籍。她的手指在书架上轻轻划过,忽然发现一本用牛皮装订的旧书,书皮已经泛黄,上面还带着淡淡的霉味。她小心翼翼地翻开一看,里面竟是用汉、波斯两种文字写的日记,字迹有些模糊,却依旧能辨认。作者正是一千年前在贺兰山驿站停留的商旅,日记里详细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和贸易往来。“你看这里,”她指着其中一页对李默说,“日记里说,当时的驿站里,中原的商人在卖清香的茶叶,西域的商人在卖璀璨的玉石,大家还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就像我们现在一样。”
李默接过日记,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心中感慨万千:“原来一千年前,这里就是这样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两人相视一笑,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们正在做的事,不过是续写着千年前的故事,让丝路的繁华得以延续,让文化的交流永不停止。
秋天到来时,贺兰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他身着日本传统服饰,头戴乌帽子,手持折扇,风度翩翩。他带着日本的和服、折扇和漆器,希望能与贺兰村建立合作关系。“在长安,我曾有幸见过你们的‘丝路合璧’摆件,那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吉备真备诚恳地说,“日本的工匠擅长漆器工艺,若能与你们的琉璃、玉石结合,定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惊艳世人。”
苏婉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来了兴致,她取出新染的“贺兰红绸”,那红色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与日本工匠探讨如何将丝绸与漆器完美结合。穆罕默德大叔也不甘示弱,试着在琉璃胚子上绘制日本的樱花图案,粉色的樱花在透明的琉璃上绽放,栩栩如生。没想到烧出来的琉璃碗刚一展出,就被各国商人争相订购,大家都被这融合了东方美学的作品所吸引。
吉备真备在贺兰村住了一个月,期间他深入了解了这里的工艺和文化,临走时带走了一批精美的丝绸、琉璃和玉石样品,还热情地邀请李默和瑾潼明年去日本访问。“我们要在日本建一座‘贺兰馆’,专门展示这里的技艺和产品,让日本人民也能感受到丝路文化的魅力。”他握着李默的手说,眼中满是期待与真诚。
http://www.c8e.cc/18596/6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