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白术经》(下卷)
推荐阅读:
全民游戏:从丧尸末日开始挂机
狂浪:龙战女儿国
这个反派有点良心,但是不多!
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
诸天:从斗罗开始落墨
屠龙之前就读过龙族的路明非
从超神学院开始的氪星人
呢喃诗章
牧者密续
春华引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第五卷:樊村传承,术入民生扁鹊离开樊村后,村民们牢记他的教诲,在村南阳坡开辟了三亩药圃,世代种植白术。春分时,他们会选籽粒饱满的白术种子,拌上草木灰(借火气生土),播入深耕的黄土;夏至后,勤除草、防涝灾,让叶片尽情吸纳阳光;霜降前,全村人一起采挖,用竹刀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看着肥白的根茎从黄土中露出,如捧出一块块温润的白玉。
村中有位叫“樊伯”的药农,是扁鹊当年救治的孩童之一,他对白术的习性了如指掌。“白术性喜燥,藏时需用新黄土埋在陶缸里,”他常对后生说,“埋得越久,燥性越柔,药效越厚,这叫‘陈术更良’。”樊伯还摸索出白术的“药食同源”之法:将白术切片,与小米同煮,熬成“白术粥”,给孩童当辅食,能治消化不良;用白术炖鸡汤,给产妇补身子,奶水都足了许多。
有一年,邻村爆发“秋痢”,患者上吐下泻,用了黄连、黄柏等苦寒药,反而越拉越重。樊伯闻讯,带着陈年白术赶去,教他们用白术配干姜、炙甘草,“此乃‘理中’之意,脾喜温恶寒,用温药才能止泻。”果然,患者服后,腹泻渐止,连面色都红润了。邻村人感叹:“樊村的白术,真是救命的宝贝!”
樊村的白术渐渐有了名气,药商们纷纷前来收购。村民们立下规矩:只卖三年生以上的“老术”,不卖未成熟的“幼术”;给药铺的白术要切片、烘焙,给百姓的则保留整根,方便他们自行炮制。有位药商想低价收购,樊伯指着村头的“扁鹊碑”说:“这药是先生传下来济世的,不是用来赚黑心钱的,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第六卷:弟子传薪,术行天下
扁鹊的弟子子阳,继承了师父的“青囊经”,其中详细记载了白术的性味与配伍。他带着白术种子,周游列国,将师父的医术与白术的妙用传遍天下。
在赵国都城邯郸,子阳遇到一位妇人,产后“缺乳”,面色苍白,乳汁点滴皆无。“此乃脾虚气血不足,”子阳取白术五钱,配伍黄芪、当归、通草,“白术健脾为君,如大地孕育万物;黄芪补气,当归养血,通草通络,三药为佐使,共催乳汁。”三剂药后,妇人乳汁盈溢,抱着婴儿向子阳叩谢。
在周国洛阳,一位老臣患“中风”,半身不遂,舌体僵硬。子阳诊断为“气虚血瘀”,用白术配人参、黄芪补气,再加入桃仁、红花活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他对家属说,“白术补土,能让气血源源不断,如河塘有水,才能载舟行船。”老臣服药半年,竟能拄着拐杖行走,连说话都清晰了许多。
子阳还将白术用于“外感病”:遇风寒感冒,白术配麻黄、桂枝,既能解表,又能健脾,防止“汗多伤脾”;遇暑湿中暑,白术配藿香、佩兰,燥湿解暑,如烈日驱散乌云。他在《子阳医案》中写道:“白术之妙,在‘守中’而‘通变’,守中则健脾固本,通变则随证配伍,如良相治国,能安内攘外。”
晚年时,子阳回到齐国,在临淄开设“青囊医馆”,收徒传艺。他常让弟子们观察白术的生长:“春看苗,知木能疏土;夏看叶,知火能生土;秋看根,知金能敛土;冬看藏,知水能润土。草木有性,医者需悟此‘天人合一’之理。”
第七卷:典籍传世,术彰医道
西汉年间,《神农本草经》问世,将白术列为“上品”,记载其“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这些功效,正是从扁鹊、子阳的实践中总结而来。书中特别注明“白术,色白,味甘,性温,入脾经”,明确了其“补土”的核心药性。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白术的应用推向巅峰。他创“苓桂术甘汤”,用白术配茯苓、桂枝、甘草,治“痰饮”所致的头晕目眩,“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白术健脾燥湿,如釜底抽薪,从根源上化痰饮;制“真武汤”,用白术配附子、生姜,治“阳虚水泛”的水肿,白术补土制水,附子温阳化气,二者相须,如暖阳融冰,让水湿化为津液。
张仲景在南阳行医时,遇到一位“肠澼”患者(慢性腹泻),病已十年,身形消瘦,吃什么拉什么。他用“理中丸”(白术、干姜、人参、甘草),让患者空腹服下,“此为‘温脾’之法,脾阳复则运化健。”患者连服百日,腹泻竟愈,能下地劳作。他感叹道:“白术之功,不在速效,而在固本,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收录了以白术为主药的“白术散”,治“妊娠养胎”,用白术配川芎、阿胶,健脾养血,固护胎元,“妇人妊娠,宜常服此药,令胎安稳。”这正是对扁鹊“白术可补妇人虚损”的继承与发展。
第八卷:结语·赞诗·术道永恒
宋代以后,白术的道地性愈发受到重视。《本草图经》记载:“白术生杭、越、舒、宣等州,以茅山者为胜,其根肥白,断面有朱砂点,香气浓。”医家们还总结出白术的“炮制之法”:米泔水浸(去燥性)、麸炒(增强健脾)、土炒(更助补土),让其药性更贴合病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白术的论述尤为详尽,他引用民间谚语:“家有白术,百事可安”,并收录了大量验方:“治自汗不止,白术末,酒服二钱”“治小儿流涎,白术煮汁,温服”……这些验方,正是从樊村这样的民间实践中走来,经过千百年验证,最终载入典籍。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在治疗“温病”时,也善用白术。叶天士治“湿温”,用白术配厚朴、茯苓,“湿邪黏腻,非白术不能健脾祛湿”;吴鞠通创“苓桂术甘汤加减”,治“湿阻中焦”,让白术在温热病中也能发挥“补土制水”的作用。
白术赞诗
扁鹊周游识此珍,樊村春野发新茵。
白如玉质含真意,温若土德蕴至仁。
能疗肿膨消水湿,可培脾土益精神。
千年草木承医道,一味丹方济万民。
结语
从扁鹊在樊村发现白术,到《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从子阳的临床实践,到张仲景的方剂创新,白术的故事,是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见证。它最初只是山野间的一株草木,因医者的仁心被发现、被命名、被传播,最终成为中医“健脾祛湿”的要药,融入千万张处方,走进寻常百姓家。
白术的“道”,在于“补土”而“不执着于土”——它能健脾,却不滞腻;能燥湿,却不伤阴;能配伍金石之药,也能融入米谷之食。这种“中庸”之性,恰是“天人合一”的写照:顺应四时生长,贴合人身所需,在“守中”与“通变”之间,诠释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东方智慧。
如今,茅山的白术仍在向阳坡上生长,樊村的药圃里,依旧能闻到白术的清香。这株从战国走来的草木,早已超越了“药材”的意义,成为医者仁心的象征,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生生不息。
(全卷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http://www.c8e.cc/19896/18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