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强心针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但连年的战争消耗太大了!对抗波兰人的骑兵冲锋,防御哥萨克人的劫掠,抵御奥斯曼帝国的边境骚扰……每一次战斗,不仅那些被征召的倭人仆从兵死伤惨重,他们本族的勇士也同样在流血牺牲!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现在,大明天子,那位深不可测的烈武帝,竟然将如此庞大的人口“赐予”了他们!这简直是……天降甘霖!是比任何金银、武器都更加宝贵的礼物!
西尔万.沙逊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整理了一下衣袍,在一众族中长老和“专业团队”成员的簇拥下,走向前来迎接的大明杨三水将军,一个令人生畏的笑面虎。
“尊敬的将军阁下,”沙逊用略显生硬、但十分清晰的汉语说道,并按照大明礼仪微微躬身:
“一赐乐业国西尔万·沙逊,奉大皇帝陛下旨意,前来迎接……新的成员回家。愿日月永耀大明。”
他的姿态放得很低,语气充满了真诚的感激。他深知,在这片土地上,大明皇帝的意志便是至高无上的天条。
杨三水的态度礼貌而疏离,带着上位者特有的矜持。简单的交接文书和程序完成后,真正的“接收”工作便开始了。
沙逊带来的数千人“专业团队”立刻高效运转起来,他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名册,开始按照家族、村落进行点名、登记。
通晓倭语和希伯来语的翻译大声宣读着早已拟好的条款,内容无非是效忠一赐乐业国、遵守律法、努力劳作、可获得土地和自由民身份等等承诺,同时也夹杂着严厉的警告。
倭人们麻木地听着,在明军士兵冷漠的注视下,像牲口一样被分组、编号,然后被引导着,走向停泊在港口的那一长串的运输船。
这些船中不少是大明淘汰下来的旧式漕船、福船,也有一些是从江南商人那里“征调”来的商船,此刻都被临时用来执行这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
登船的过程缓慢而压抑,哭声、喊叫声、呵斥声时有响起,但很快又消失在沉重的氛围中。
每艘船都严重超载,甲板上、船舱里,挤满了面色惶恐的人群。为了防止骚乱和跳海,船舷两侧甚至加装了临时的高高的木栅栏和防止人坠落的网。
西尔万.沙逊站在高处,默默注视着这一切,他看到了那些倭人眼中的绝望和恐惧,但他心中并无多少怜悯,更多的是一种务实的冷静。
这些人,将是未来一赐乐业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他们需要被驯化,被同化,最终成为真正的一赐乐业国民。
这个过程或许需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时间,但比起亡国灭种,这已是最好结局。
船队终于陆续启航了,庞大的、臃肿的船队,在一赐乐业国武装舰船的引导和护航下,缓缓驶离了博多港,向着未知的西方驶去。
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苦的航程,拥挤的船舱环境恶劣,疾病和死亡如影随形,不可避免。
虽然一赐乐业团队尽力提供食物和饮水,并派有随船医师,但依旧无法完全避免悲剧的发生。不断有尸体被默默抛入大海。
航行了数月,历经风浪、疾病和绝望,当幸存者们几乎要麻木至死时,终于看到了大陆的海岸线。
黑海北岸,一赐乐业国最重要的港口——敖德萨。
船队缓缓驶入港湾,岸上,早已得到消息的一赐乐业国官员、军队、以及先期到达的同胞们,已经做好了所有的接收准备。
登陆的过程同样严密而有序,幸存下来的倭人被驱赶下船,他们大多面黄肌瘦,步履蹒跚,眼神呆滞。
他们首先被赶入巨大的、用石灰画线的隔离区,脱光衣服,接受强制性的药浴冲洗和蒸汽消毒,简陋的衣物被焚烧,换上统一发放的、粗糙但干净的灰色麻布衣。
然后经过初步的健康检查,被分成不同的批次,登记造册。
随后,他们被一队队武装士兵押送着,向内陆进发。
广袤无垠的乌克兰黑土地在他们眼前展开,肥沃得仿佛能捏出油来。但他们此刻无心欣赏,心中只有对未来命运的茫然与恐惧。
他们被分散安置到各个新建的集体农庄、矿山、作坊和基建工地。一赐乐业人派出了大量的监管人员、教师负责教授希伯来语和一赐乐业律法)、工匠负责传授技能,试图尽快将这些新来的劳动力整合进国家的肌体之中。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语言隔阂、文化冲突、反抗事件时有发生,但在军队严厉的镇压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局势逐渐被控制下来。
其后长达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四百四十四万倭人,最终有近四百万人,顺利的抵达了目的地。
这些人的注入,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改变了一赐乐业国人口极度缺少的状况。
原本捉襟见肘的兵源得到了补充,广袤的黑土地得到了开垦,矿山得以深入挖掘,城镇开始加速建设。国家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起来。
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后盾,一赐乐业军队在面对波兰、俄国、奥斯曼的边境摩擦和挑衅时,变得更加自信和强硬。
战争依旧频繁而残酷,但一赐乐业国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被动防守,寸土必争。他们开始有能力发动反击,甚至逐步夺取战略要地。
西尔万·沙逊站在敖德萨的城墙上,看着港口内新到的、来自大明的运输船正在卸下更多的武器和设备,又望向内陆那一片片开始出现生机的新垦田地,心中充满了对大明皇帝的感激,以及对未来前所未有的信心。
虽然前路依旧艰难,强敌环伺,但至少,他们终于在这片流淌着奶与蜜、也浸透着鲜血的土地上,真正地站稳了脚跟。
东欧的格局,也因此而悄然改变,陷入了一种新的、以大明为遥远背景的长期对峙与消耗之中。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那位远在北京紫禁城深处的皇帝,一个看似“宅心仁厚”的决定,以及一场跨越重洋的、规模空前的人口迁徙。
http://www.c8e.cc/26875/3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