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汉末小人物 >第311章 一从大地起风雷 五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11章 一从大地起风雷 五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这话还得说回当初,汉末流行过很多优秀战略规划,例如沮授的计划就很符合袁绍的实际情况:依靠河朔强大的武装力量,仿效汉光武帝刘秀从北向南一统天下。

  相比沮授稳扎稳打,鲁肃的“二分天下”在时人看来就有些闹着玩,先不说孙权有没有本事拿下刘表,就说他能占据荆州,之后再想打益州可比登天都难。

  鲁肃的“二分天下”远见卓识,相当精彩,错在孙权不具备实施的实力。不能把胜利寄托在对手犯错上,这样做自己首先就是个愚蠢的人。

  南方进益州有两条路,其一是经三峡地区的长江水道逆流西进,先不说前进困难,退一步讲人家放你的军队过去,派出小股部队骚扰运粮食的浮排怎么办?二十年前张则从这条路进去过一次,后果什么样大家都看在眼里。

  另一条路是从交州绕进益州,选这条路还不如走长江水道,沿途群山遍布到处是瘴气,原始森林荒无人烟,补给全靠民夫肩扛,军队进去没等走到一半就得死绝。

  诸葛亮的《隆中对》只能算是二分天下的改良版,也不能说《隆中对》不好,话要从两方面讲,以当时刘备的困难处境,还涉及不到如此遥远的战略部署。它仅仅是个愿景规划,最多算是一篇优秀的面试答卷。

  等到赤壁之战打完,刘备的现实环境比孙权更适合打益州,北面强敌打不过,东边盟友不能打,从西面入手扩充实力是最优选择。问题是和孙权的“二分天下”一样,刘备怎么进益州同样是个难题。更麻烦的在于此类谋略家喻户晓,刘璋不是傻子,不到火烧眉毛不会轻易放外人进益州。

  另外一方面,“二分天下”就是给刘备量身打造的合理规划,南方三股势力只有刘备地处中央,放眼天下唯独刘备有条件打川蜀。地利还不是唯一原因,川蜀阵营内部的派系对立才是至关重要的有利条件。

  每个阵营内部都有派系问题,这是汉末的军阀的通病,袁绍、曹操、刘备、孙权以及大大小小的军阀都是如此,就看谁能处理好平衡关系。吞并战争能重新分配利益,这是平衡内部的最有效手段,没有之一。

  小军阀压根儿就没有形成稳固核心,始终是一盘散沙。曹操靠战争不停的弥合内部分歧,刘备一直没有根据地,到坐稳荆州才开始面临派系矛盾。刘璋和孙权两个军阀情况特殊,由于地理条件,早早就确立领导核心。

  也正因为地理条件既优渥又封闭,导致对外吞并很难胜利,内部的矛盾持续积攒迟早面临爆发。孙权阵营淮泗人掌权江东土着受压制,扬州土着实力不算强,想反抗很不容易,一条长江分割南北外援打不进来,同样南边想出去也困难。

  成也地利败也地利,孙权主力军打淮南打荆州都可以,赢不赢且另说起码撤军很容易。假如主力在外远征川蜀,战事拖延再被敌军牵绊,彼时江东基本盘稍有风吹草动,那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说政权覆灭至少得乱翻天。

  刘璋和孙权的处境不能说大差不差,只能讲一模一样。益州内部属于东州人压制益州人,表面看坐守有余外战不足,其实是受限于地理条件打不出去。

  川蜀地盘狭小,打不出去无法获得新的利益,没有新利益分配,东州集团和本土士族长期处于相互倾轧的状态。刘璋没有机会整合内部除了和稀泥没的选择,内部矛盾逐渐积攒,发展到现在更不敢随意打出去。

  刘璋不是个糊涂蛋,他的手腕不能说很高超,也可以说站在时代顶端,超越绝大多数人。没有紧迫的外部威胁,刘璋就能坐稳益州一直到死。问题是强大的外部威胁还真有,不是说张鲁,也不是说曹操,说的是俩人加一起。

  这是后话,先收回目光说一说派系。

  有一种说法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有人和。这个说法对不对先放一边,这里要讲一句共识,人和不是老天给的,需要自己一手创造出来。人和是成功的基础,曹操如此,刘备如此,孙权亦如此。

  刘备坐稳荆州开始阵营内部就存在两个派系,其一是和刘备一路辗转打拼的老部下,可以唤作“原从派”;其二是荆州本土士族,可以称呼“荆州派”。

  赤壁之战前刘备依靠忠心耿耿、能打硬仗的“原从派”;赤壁之战后,刘备逐步吞并荆州地盘,单靠“原从派”不够压制本土士族,想坐稳荆州离不开“荆州派”帮衬,刘备没办法必须仰赖“荆州派”。

  “原从派” 以北方中小豪强为主,出身普遍不高,长久以来屡战屡败大浪淘沙,实力不够又忠心耿耿,除了安于作陪衬翻不起浪花。刘备集团的话语权从“原从派”转变成“荆州派”的过程很顺利。“荆州派”一家独大没有掣肘,两派处于良性竞争阶段。

  “原从派”需要靠战争稳固地位,“荆州派”也想打出去建立功业。都想打出去,也有条件打出去,然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正面打刘璋都很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面不行就从内部入手,稍有智商的人都会想到这一条,刘表就如此干过,结果失败了。还是那句话,胜利不能建立在随手愚蠢上,人家内部有矛盾不假,但是凭什么与你合作呀?画大饼就信的人是傻子,这种人当内应也成不了事。

  不妨从头理一理益州内部派系,想说明白是个苦活,因为益州内部很乱,乱到谁见谁懵,连他们自己都里不顺关系。

  长久以来益州内部分为两派,一方是本地豪强组成的本土派,另一方以东州兵为核心组成的外来派。所谓东州派是当初刘焉为压制益州本土势力,收编的三辅、南阳流民,由外来士族统帅的军事集团。

  不要以为这样简单就完了,由于出身地域不同东州集团内部也有派系,刘璋主要依靠的是以庞羲为首,李严、吴懿等人组成南阳系。

  这里需要重点讲一下吴懿,刘焉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刘范担任左中郎将,次子刘诞担任侍御史,兄弟俩一直跟随汉献帝左右。兴平元年刘焉联合马腾打算袭击关中,事情败露两个儿子都李傕杀死,益州的继承人就落到三子刘瑁身上。

  吴懿的妹妹是刘瑁的正妻,按理说吴家地位很稳固,可惜刘瑁死的早,刘焉就剩下小儿子刘璋,他想不继位也不成。庞羲是刘焉的老朋友,女儿又嫁给刘璋的儿子刘循,自此吴家的地位很快被庞羲取代。

  掌握兵权的吴懿自然成了眼中钉,吴家在南阳系中根基深厚,刘璋和庞羲都不敢明目张胆打压,不过穿小鞋挤兑在所难免。吴懿一点没害怕,甚至对两人相当轻视,原因就一点,刘璋和庞羲有矛盾,很深的矛盾。

  庞羲属于刘焉的老关系,护送刘焉的孙子逃离关中算有恩情,没掌权时就颐指气使,掌握权利更加跋扈。不光南阳系众将心里不服他,刘璋对他也有很大意见。

  所以南阳派系中早就存在裂痕,明面上庞羲是最高指挥官,实际上南阳系以吴懿为首。吴懿还指使李严联络三辅系法正,相互之间引为外援共同对抗刘璋和庞羲。

  话讲到此处正式引出三辅系,射援、裴俊、法正、孟达等人都属于此派系,这个派系相对南阳系来讲军事实力不足,在益州的地位始终不高。也正因为军事实力不足,地位不高,所以这一派和益州本地士族走的很近。

  不能怪三辅派胳膊肘往外拐,领导不重用还不让人家拉关系稳固地位?南阳系正当红,就剩下益州人同病相怜,两伙人走到一起也算大势所趋。

  刘璋时期益州人的境遇得到很大改善,刘璋能继位,还得说益州人出了大力气,本地士族不认可,刘璋不会顺利接过权柄。按说面对法正等人的善意,益州人该有所权衡,毕竟靠拢领导比和一个实力弱小的派系结盟要有利的多。

  事实上益州人却举双手欢迎,不光是乐意见到东州集团分裂,根本原因出在对刘璋的表现不满意。本土士族出力需要得到回报,小了还不行,得拿出真金白银官位地盘。

  在领导眼里忠诚固然重要,然而平衡才是生存的基本保障。刘璋家族属于东州集团,没有东州兵做底牌你们益州人认得我刘璋是谁?谁出力多就向着谁这不是愚蠢吗?任何一个领导都不会这么干。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这话没法挑明,下属催的狠刘璋就和稀泥,稀泥不能总和,尤其是张鲁也掺和进来搞小动作。刘璋一怒之下和张鲁反目成仇,派庞羲带东州兵攻击张鲁。

  出兵之后庞羲发觉指挥不动东州兵,打不下张鲁自身的地位难保,思来想去还得自身有足够的势力,干脆就地募兵。有了兵打不打张鲁你刘璋奈都何不得我。

  张鲁造反不是小事,庞羲募兵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有成效,张鲁暂时打不成等于战场不利,这一来难免招外人惦记。看到益州大领导换人,新领导连过去的下属张鲁都打不下,刘表便动了歪心思,先挖角后出兵能拿下最好拿不下也不吃亏。

  喜欢汉末小人物
  http://www.c8e.cc/28010/3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