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他激动不已。

  “皇爷!”

  “您看这宝库里的黄金,那可是万万两啊!”

  “那可是真金啊!”

  “现在朝廷不是缺钱吗?有了这些,咱们大明还有什么买不来?”

  “还有这丹药!”

  “太子殿下虽然能走动了,但身子还是让人担心。”

  “按之前说的。”

  “太子只要再服三颗丹药,就能完全康复!”

  “这可就差最后一颗了!”

  蓝玉正说着。

  太子朱彪却打断了他。

  “父皇,儿臣现在身体很好。”

  “最要紧的,其实是这把钥匙!”

  “之前儿臣听大臣们说,那么多粮食,还有新粮种,都记在厨房里。”

  “可厨房……一直是开着的。”

  “但这三个房间,却全都上了锁,会不会是这里主人的住处?”

  “他们外面就放着雄英的玩具。”

  “那里面会不会……会不会有雄英……”

  朱彪没敢再说下去。

  因为他说到这里时。

  老爷子的身子猛地一抖。

  “这些有多重要,咱都知道……”

  “马上……”

  “等等,皇爷爷,这上面有字。”

  老爷子话没说完,朱允熥突然叫了起来。

  他走到鹦鹉笼子旁边。

  朝门上看去。

  发现几行小字刻在上面。

  【坐也是立,立也是立,行也是立,卧也是立】

  【枝头眉月仍半掩!】

  【节约劳力,大有可为!】

  “这是什么意思?”

  “是字谜吗?”

  朱允熥默默记下这些内容。

  他的喊声引来了其他人,不过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大家又去看了另外两个房间,没发现其他特别留言。

  “想来只是随手写的。”

  “刚才没被提起,估计不太重要。”蓝玉说道。

  这段时间他们也摸索出规律——只有与最后那个问题相关的答案,才是他们该重点关注的。

  归根到底,如何提升大明财政?

  这个问题接下来恐怕会困扰很多人。

  与之前可以取巧的问题不同,这一次问的,是真正的国策!

  老爷子神情严肃。

  “这是关乎国家大策的提问!”

  “如果能得出正确答案,大明的国力至少能翻一番。”

  忽然,他下了决心。

  “带上鹦鹉,立刻下山回京!”

  “召集群臣,让他们在奉天大殿等候!”

  老爷子果断下令。

  必要时候,必须依靠众人智慧。

  詹徽立即领命。

  这件事,先不说救民的丹药,单是那万万两黄金,就绝非小事。

  ……

  奉天大殿是大明皇帝与群臣商议重大事务的地方,能容纳所有六品接到老爷子命令后,除了在“怀城”负责运粮、实在走不开的官员,连户部尚书杨宪都不得不放下手中事务,临时赶回京城。

  相比朝会,这次已是“午会”。

  但所有人在大殿见到老爷子时,都神情一凛,直觉告诉他们:老爷子这次钟山之行,绝不简单。

  果然,群臣一到齐,老爷子便开口问道:

  “诸位爱卿……大明自洪武元年立国,至今已二十五载。你们觉得,我大明与前宋相比如何?”

  突然听到这个问题,不少官员还有些茫然。

  但很快有人反应过来,立即恭贺:

  “臣——工部侍郎林志恒,恭贺皇爷!”

  “无论是军力、武备、民间教化,还是疆域面积,甚至对待异族,我大明皆远胜前宋!”

  “哦?”老爷子点点头。

  “那武官呢?”

  “胜!”

  “将士呢?”

  “更胜!”

  “那你们这些文臣呢?”

  这话一出,不少人体会到其中另有深意。毕竟,在场不少文官一直希望恢复“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在他们看来,如今文臣地位远不如前宋。

  但既然是回答问题,当然要顺着对方心意来。

  林志恒赶紧答道:

  “回皇爷,仍是胜!”

  听到这句,老爷子突然站起身来。

  “好!有志气!”

  “那咱再问问……”

  “开疆拓土、守家卫国,是武将的本分。”

  “治理天下、安抚百姓,便是文臣的职责。”

  “咱要问!”

  话音未落,

  老爷子一把抓起桌案上的两本账册,

  狠狠摔在地上!

  “为何……大明去年的岁入,只有四百万两白银?”

  “而仅据半壁江山的宋,岁入却足有一亿六千万?”

  ……

  “为何大明岁入仅四百万两,宋朝却有一亿六千万?”

  “你们——谁来答咱这个问题!”

  老爷子起身,威势迫人。

  不少人低下头,暗中左右窥看,

  想从旁人神色中揣测皇上此问的缘由。

  圣上不是刚带群臣去了钟山?

  想到这里,百官心头一凛,

  隐约感到问题或许就出在钟山。

  略一思忖,众人便各自盘算起来。

  说到底,他们终究是大明最顶尖的智者,

  还不至于被这数字吓得无措。

  “启禀陛下,”文官队列中,工部侍郎林志恒再度开口,

  “宋朝商贸兴盛,岁入过亿不假,

  但那些并非白银,而是以贯为单位的铜钱。”

  “哦?”老爷子似乎早料到有人会在计量上做文章,

  “那咱问你,

  按宋朝的购买力,一贯相当于多少?”

  林志恒一滞,迟疑道:“一贯……即一千文钱。”

  老爷子追问:“我大明一两白银,又折多少文?”

  林志恒语塞:“也……也是一千文。”

  老爷子怒道:“既然如此,购买力相同,为何宋人岁入过亿,大明却仅四百万两?”

  林志恒面色霎白,张口难言。

  此时,

  韩林学士黄子澄自信出列,他在国政诸道上钻研多年,素有见解。

  “陛下,臣曾与二皇孙论及此事,

  今日愿将当日所答,再陈于朝堂。”

  老爷子轻“咦”一声。

  皇室队列中,朱允炆闻言一喜,向黄子澄投去赞许目光。

  他随即瞥向身后的朱允熥,

  见对方仍低首不语,不由心底冷笑。

  “皇爷爷,黄先生确实与孙儿议过此事!”朱允炆高声附和。

  “既如此,你来说。”老爷子看向黄子澄。

  “回陛下,依臣之见……

  大明岁入不及宋,非力有未逮,实因三点先天不足。”

  “讲。”

  老爷子一边听着,

  目光却悄然转向一旁。

  早有史官立于殿侧,记录朝堂对答。

  此番,圣心已决。

  关于如何增加国库收入的问题,在寻找对策之前,必须先集思广益,让官员们各抒己见,找出大明财政的主要症结,才能针对性地制定提升税收的决策。

  黄子澄对此十分配合,他提出了三点见解:

  “首先,大明建国根基尚浅,而宋国已有两百年的太平治理,这是教化万民的成果。大明刚刚起步,百废待兴,正处于向上攀登的阶段,当务之急是确保天下太平。”

  他侃侃而谈,期间融入自己的理念,百官听后纷纷点头称是。

  “其次,是皇上当初定下的四民政策——士农工商。大明立国仅二十五年,一直重视农业,皇上将民籍固定,让四民各守本业。其中商人被列为贱籍,一旦入商籍,子孙后代无法读书入仕。因此百姓多选择务农,不敢从商。长此以往,商业不发达,税收自然减少。”

  “第三点,”黄子澄说到这里,语气一顿,郑重说道,“是统计方式的差异。宋朝记载的税收高达一亿六千万贯,但他们将布匹、丝绸、盐铁等所有收入都计算在内。而我大明的税收,主要是税粮,那四百万两白银,是纯粹的银钱收入,并未计入其他物资。”

  听完这三点,百官纷纷点头称赞:

  “黄大人在此方面果然早有研究!”

  “不愧是太子伴读,理清国事轻而易举!”

  “黄大人确有真才实学!”

  就连皇上也不由点头。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也大致符合实际情况。但皇上总觉得这三点过于表面,过于简单。如果原因仅止于此,为何大明至今仍财政拮据?为何仅据江南一隅的南宋,不仅能年年向敌国进贡巨额岁币,还能以“富饶”闻名于世?这实在说不通。

  果然,就在黄子澄风光无限之时,解缙站了出来:

  “黄学士,臣有一问!”

  见到解缙,黄子澄脸色一沉:“解学士请讲。”

  解缙问道:“按照黄学士的第一点,大明财政困难是因为立国不久。那么我想请教,南宋相较于北宋,曾被异族铁蹄践踏,但南宋定都临安后,短短几年就恢复了元气,仅凭江南一地就能召集百万大军抵抗金国。而我大明开国之初,就将灭亡金国的蒙元铁骑打得溃不成军,不仅占据江南,更收复了淮北、陕西、山西、宁夏乃至大都等元人统治的广大地区。为何我们依然国库空虚?”

  “从古至今,士农工商的划分,又岂是明朝独创?对商籍的轻视,本是常例。”

  “即便有所不及,也不至于造成数百万与数万万这般天差地别!”

  “其三,若是依黄先生所说,更是荒谬!”

  “难道只有大明征收税粮?宋朝难道没有?若无税粮,百姓吃何饮何?”

  解缙越说越激动。

  他年轻气盛,最看不惯朝堂上那些只凭经书典章就高谈阔论的人。

  “黄翰林!”

  “你所言尽是妄语!”

  “你提出的三点……”

  “看似有理,实则避重就轻,根本没有触及根本!”

  …………

  殿中一片喧哗,大臣们几乎要争吵起来。

  就在这时,

  无人留意到,

  站在殿柱旁的朱允熥,正用袖子掩着脸,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袖口之间,隐约露出一角木雕。

  自上次入梦之后,他便一直将其带在身上。

  而这一次,

  那熟悉的感觉,似乎又降临了!

  朦胧的白雾再次弥漫四周。

  朱允熥见到这熟悉景象,不再迷惘,反而满心欢喜。

  忽然——

  眼前光影流转。

  一株巨大的桃树下,桃花灼灼盛开。

  一道隐在雾中的身影,安 在树下……

  他面前,

  棋盘摆放,两侧茶香袅袅……

  好一派超然景致!

  朱允熥一见此景,浑身轻颤。
  http://www.c8e.cc/38261/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