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绝不可泄露给第三个人!”

  “否则,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朱允熥心中了然,郑重地点头,“爹,您放心。”

  “待会儿就是早朝……”

  “这一次,那些官员若察觉情况不对,恐怕也不会轻易就范。”

  “你爷爷的手段一向强硬。”

  “谁不听他的话,惹怒了他,就会掉脑袋!”

  “待会儿,你爹我又得夹在中间,充当和事佬了!”

  “唉!”

  朱彪长叹一声,语气里满是无奈。

  ……

  晨光初现。

  宫门缓缓开启。

  六部尚书率领文武百官,陆续走向奉天殿。

  官员们三三两两,神情肃穆。

  自从昨日下午的议事结束后,

  谁都明白,

  皇上突然询问朝廷财政的漏洞,绝非随口一提。

  接下来,

  还不知会有什么变故。

  不过,

  经过昨日的私下相聚,

  不少官员心中已有了底气。

  无论怎样,

  只要他们团结一致,

  便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这力量不仅存在于朝堂,

  更远在千里之外的富庶之地!

  天高皇帝远,

  自古以来,多少人想动世家大族的核心利益,

  最终都无果而终。

  而如今,

  面对的已不是过去那些圈地自守的世家,

  而是利益盘根错节的士绅集团!

  即便是皇帝,又能如何?

  想到这里,

  他们的步伐更加坚定。

  与此同时,

  另一侧,

  蓝玉等淮西勋贵望向文官的队伍。

  蓝玉忽然皱起眉头:

  “这帮人今天怎么不对劲?”

  “以前见了我,好歹还点头招呼,喊一声‘凉国公好’。”

  “现在连理都不理了?”

  身旁的常茂也冷着脸,“翅膀硬了呗!”

  “算了,懒得和这些人计较。”蓝玉大步向前,“每天上朝真是难受,听他们叽叽歪歪,头都疼,还不如去打仗!”

  一行人边说边走,并未察觉周围气氛有异。

  然而……

  等众人进入大殿,

  却再次愣住。

  因为,

  和昨日下午一样,

  皇上、太子朱彪、朱允熥,

  以及昨日哭着跑开的朱允炆,

  都已端坐于大殿之上,静候群臣!

  见此情形,

  百官心中皆是一惊。

  果然!

  待所有人入殿站定,

  皇上的声音随即响起——

  竟连平日上朝那句“有事启奏”都省了,

  直接开门见山:

  “各位爱卿,昨日让你们思考的财政应对之策,”

  “可有答案了?”

  ……

  朝堂之上,

  皇上虽面带笑意,

  但谁都听得出来,

  那笑意中隐含的冷冽。

  百官之中,

  黄子澄悄悄环顾四周。

  今天,他一进门就察觉到了异常。

  这个早朝!

  分明是个泥潭!

  之前他几次冒失进言,提出令人生厌的主张。

  然而。

  皇上并未责怪。

  为何?

  并非皇上仁慈。

  而是他的言论并未触怒龙颜。

  可从昨日下午起,

  一向得宠的二皇孙朱允炆竟被斥责离朝。

  他顿时醒悟。

  今日这潭浑水,他绝不能涉足。

  做人总要懂得审时度势。

  黄子澄自觉眼力过人。

  突然。

  "启禀陛下!"

  黄子澄心头一震。

  循声望去。

  只见昨日率先应答的工部侍郎林志恒,

  已然昂首出列。

  身姿挺拔,正气凛然。

  "臣有本奏!"

  皇上含笑问道:"林侍郎昨日曾进言,说宋朝钱币不以银两计,而是贯钱......可对?"

  "此言甚善。"

  "既然昨日三皇孙已将问题阐明,你可有高见?"

  虽心中早有定论,

  但身为帝王,

  岂能伊始便向群臣坦露心迹?

  御极二十五载,

  他深谙与朝臣周旋之道。

  林志恒神色肃穆,

  并未因皇上和蔼语气而动摇分毫。

  "陛下容禀,昨日是臣疏忽,闹了笑话。"

  "故而返家后彻夜深思!"

  "终有所得。"

  "哦?"皇上兴致愈浓,"但说无妨。"

  林志恒迈前一步,"臣反复思量,仍以为三皇孙昨日所言,犹如稚子嬉语,终究欠妥!"

  "依三皇孙之见,朝廷财政似乎处处漏洞!"

  "实则陛下,此乃时势使然,大明唯有如此方能安定天下!"

  皇上目光渐冷。

  唇角却仍噙着笑意。

  '哦,倒成了不得已而为之。'

  "且详述汝见!"

  虽察觉圣意不悦,

  但林志恒环视四周,见同僚皆以目鼓励,

  遂横下心来。

  此番言论,

  不仅要面陈圣听,

  更要昭示百官!

  "陛下!"

  "昨日三殿下首问税粮转运之弊,谓其易生贪腐!"

  "然陛下。"

  "自古税粮皆循此制。"

  "岂有他法可循?"

  "先秦两汉,隋唐宋元!"

  "史册所载,贪腐不绝,前朝何曾觅得良策?"

  "岂能因偶发贪渎。"

  "便废百年成法?"

  此问一出,众臣纷纷颔首。

  他又道:"以臣观之,往日贪腐案件,皆因监管疏漏,加之奸佞胆大妄为,方有郭恒案中两千七百万石粮米被侵之事!"

  "自陛下严惩以来,此类案件已大为减少。"

  “依微臣之见,贸然推行变革,恐将引发诸多不可预知的祸患,实属得不偿失!”

  “税粮制度历经千载,已臻完善。”

  “不仅契合我大明国情,且仰赖皇爷威仪尚存。”

  “各州府官员定当恪尽职守,严加监管。”

  林志恒言毕,自觉应对机敏,胸中涌起一股自豪。

  然而,

  龙椅之上,

  皇帝目光冷峻,

  嘴角仍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环视群臣,

  问道:“还有何见解?”

  “尤其是后两项政策……”

  “诸位但说无妨。”

  此时,

  另一位官员出列奏道:

  “陛下,税粮之制尚且如此棘手,其余两项更是难上加难。”

  “臣等彻夜苦思,仍未能寻得解决之策。”

  “唯有维持旧制,方为上策。”

  “正如林侍郎所言,此等制度自古延续,历经先贤不断完善。”

  “如今已成定规,实无更改必要。”

  “若仓促变革,先不论潜在隐患,”

  “单是各州府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便难以估量。”

  “更何况目前连改革方向都尚未明确。”

  “譬如:当如何着手改革?”

  “改革之后又该如何完善?”

  “若遭地方官员强烈反对,又当如何应对?”

  “种种难题,纷繁复杂!”

  “臣等实在无从下手!”

  这位官员言辞恳切,

  忽上前一步,

  正色道:“陛下……”

  “依臣等愚见……”

  “此事关系国运,非同小可!”

  “理应慎之又慎。”

  “无论如何都需从长计议。”

  “恳请暂缓施行,容后再议!”

  话音刚落,

  百官中众多臣子纷纷出列,

  齐声附和:

  “启奏陛下,户部王侍郎所言极是!”

  “与林大人见解不谋而合。”

  “此等重大决策,岂能贸然定夺?”

  “恳请陛下三思!”

  “臣等一片赤诚,皆为报效朝廷!”

  “陛下所虑之事,臣等定当详加商议,再作决断。”

  “然此事尚需时日斟酌!”

  此刻,

  朝堂之上群臣各抒己见,

  将“拖延”之策运用得淋漓尽致。

  往昔君臣博弈中,

  虽皇权至高无上,

  但百官总能以柔克刚,化解帝王威势。

  此番故技重施,

  众臣心知肚明:

  面对如此多反对之声,

  纵然贵为天子,

  若无人建言献策,

  孤家寡人又能有何作为?

  难道你以为,仅仅过了一晚,就能找到最佳方案?

  群臣心中满是怀疑与轻蔑!

  他们环顾四周,只见满朝文武,几乎无人站出支持皇帝。

  如今,竟是太祖一人独对众臣。

  这般压力,浩如沧海,前所未见。

  即便你是开创大明的洪武帝,

  可正如昨夜那位大人——此刻与詹徽、杨宪等尚书并肩而立之人所说:

  “皇上终究老了。”

  “老了,不就时日无多?”

  “只要拖延到新帝登基,一切自会解决!”

  昔日的朱重八能扫平北元、击溃陈友谅与张士诚,

  那是因为有明确的敌人,

  有淮西二十四将,有李善长、刘伯温出谋划策。

  而如今,你还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

  一念及此,百官紧绷的心弦渐渐松弛。

  看来此事,终将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然而就在下一刻,

  令所有官员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哈哈哈……”

  龙椅上的太祖忽然起身,

  笑声如洪钟,震得大殿回响不绝!

  “咱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你们觉得时间仓促,无从下手?”

  “你们想细细琢磨,再拖一拖?”

  突然,

  他笑容一敛,神情冷峻如冰。

  “好!”

  “你们拿不出办法?”

  “你们觉得时间太紧?”

  “你们毫无头绪?”

  “咱有!”

  “咱全都有!”

  太祖大手一挥,声震金殿,

  方才还暗自庆幸的群臣,顿时目瞪口呆!

  “咱说,你们照着做!”

  太祖突如其来的一句话,

  令原本窃喜的众臣瞬间愕然。

  为首的林志恒声音干涩:

  “皇爷,您……您说什么?”

  其余官员也纷纷屏息,难以置信地望向龙椅上的皇帝。

  皇上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这才过了一夜啊!

  昨日三皇孙所提诸事,

  他们连想都未曾细想,

  即便真要拟出草案,也非一月之功不可。

  原以为皇上今日垂询,

  不过是因昨日百官怠慢而稍作催促,

  可此刻——

  太祖竟说出这样的话?

  怎能不叫他们心惊胆战?

  同一时刻。

  詹徽与身旁的杨宪,不动声色地对视了一眼。

  平心而论,詹徽今年才刚满四十。在陛下彻底废除宰相制度的朝堂中,能够官至尚书,已是陛下有意提拔。而杨宪早年便是陛下的文书,深得信赖。因此,相较于他人,他们二人更清楚陛下的行事风格。

  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今日陛下又怎会摆出倾听群臣议论的姿态?在过去的无数次经历中,陛下的这种手段,早已让许多人吃了大亏。

  然而,人最常犯的错,便是重蹈覆辙。正如眼下。
  http://www.c8e.cc/38261/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