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赊出来的“成绩”
推荐阅读: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农民将军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红色莫斯科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东汉不三国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大唐:谁让楚王上朝的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第三百四十四章:赊出来的“成绩”梅雨暂歇,天空露出了几日难得的澄澈。阳光炙烤着南水县的街巷,蒸腾起一股溽热。但这股闷热,却丝毫不及玻璃厂新任厂长李光明心头的火急火燎。
仓库积压的报表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坐立难安。销售科那帮人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后,确实都撒下去跑业务了,可带回来的消息,十个里有九个是坏的。不是公社经费紧张,就是大队预算已定,偶尔有几个小订单,对于每天都在疯狂增长的库存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一群废物!一点开拓精神都没有!”李光明在办公室里烦躁地踱步,窗外的蝉鸣吵得他心烦意乱。上面催问生产进度的电话越来越频繁,言辞间的压力与日俱增。他能在会议上慷慨陈词,能用扣发奖金威胁销售科,却无法命令市场消化掉这些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玻璃。
他知道,再这样下去,不仅“跃进标兵”的称号要泡汤,恐怕连他这个新官的位置都要坐不稳。必须想办法,必须破局!
焦灼之中,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火柴,在他脑海中亮了起来——没钱?没钱可以先赊账嘛!先把东西拉走,把销量数字做上去,把任务完成再说!等公社、大队以后有了钱,自然就能补上。这叫“支持社会主义建设”,这叫“灵活变通”!
这个想法让他精神大振,仿佛在泥沼中抓住了一根稻草。他立刻叫来办公室主任,吩咐道:“给我安排车,我要亲自下去跑一趟!就去红旗公社,我听说他们今年要建新礼堂,正需要玻璃!”
第二天一早,李光明就坐着厂里那辆破旧的吉普车,颠簸着来到了红旗公社。公社书记姓赵,是个面色黝黑、带着农民式精明的中年干部。听说县里玻璃厂的厂长亲自来了,连忙热情地迎了出来。
双方在公社办公室里坐下,搪瓷杯里泡着粗粝的本地绿茶。寒暄过后,李光明直接切入正题,推销起厂里的平板玻璃。
赵书记听着,脸上堆着笑,手里捏着烟卷,却迟迟不表态。等李光明说完,他才为难地咂咂嘴:“李厂长,不瞒您说,我们公社确实想给新礼堂安上亮堂堂的玻璃窗,这可是社员们文化生活提高的大事!可是……唉,您也知道,今年春耕投入大,公社账上实在紧张,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买玻璃啊。”
若是销售科的人听到这话,多半也就知难而退了。但李光明此刻早有准备,他身体前倾,摆出一副推心置腹的姿态:
“赵书记,你的难处我理解!但是,我们要算大账,算政治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光看眼前这点经费嘛。你看,礼堂早一天建好,社员们就能早一天在里面开会、学习、看戏,这政治意义多大?生产效率说不定都能提高!”
他顿了顿,观察着赵书记的神色,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这样,赵书记,为了支持咱们公社的建设,我们玻璃厂可以特事特办!你们先付一成定金,把玻璃拉回去用着!剩下的款项,等你们公社经济宽裕了,再慢慢补上。你看怎么样?这可是一般单位享受不到的待遇!”
“赊账?”赵书记愣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这年头,赊账买卖可不多见,风险不小。
李光明趁热打铁:“赵书记,我这可是顶着压力给你们开的绿灯!咱们都是为公家办事,我信得过你们红旗公社!只要你们打个欠条,盖个公章,这玻璃你们就先拉走!到时候产量、销量统计上去,你们公社建设有了新面貌,我们厂完成了任务,这是双赢啊!”
“政治意义”、“双赢”、“特事特办”,这几个词深深打动了赵书记。既能立刻解决礼堂的建材问题,给公社挣面子,又暂时缓解了资金压力,何乐而不为?至于以后还款……那是以后的事了。
“好!”赵书记一拍大腿,“李厂长真是雪中送炭!就按您说的办!我们打个欠条,先付一成定金,玻璃我们尽快去拉!”
首战告捷!李光明握着赵书记的手,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胜利”的康庄大道。
接下来的几天,李光明如同上了发条,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全县各个公社和大队之间。他依葫芦画瓢,凭借着厂长的身份和“支持基层建设”的大义名分,以及“先提货、后付款”的“优惠政策”,竟然真的撬开了一个又一个原本紧闭的市场。
红星大队要盖新仓库?赊!
前进公社要建农机站?赊!
甚至一些原本只想用木窗糊纸的学校,在他的鼓动下,也“提高标准”,签下了玻璃窗的赊购协议。
吉普车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颠簸,李光明坐在车里,看着笔记本上一个个新增的“订单”,虽然后面大多标注着“赊欠”二字,但他的心情却无比舒畅。仓库的积压玻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被一辆辆牛车、拖拉机运往四面八方。厂里的生产报表和“销售报表”上的数字,变得前所未有的好看。
一周后,玻璃厂再次召开全厂职工大会。
主席台上,李光明容光焕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分头在电灯下泛着油光。他面前放着厚厚的销售统计表,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整个礼堂,洪亮而充满自信。
“同志们!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玻璃厂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他挥舞着手臂,意气风发,“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库存积压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我们的平板玻璃,已经成功地打开了基层市场,销往全县各个公社、大队,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
台下,工人们听着,脸上大多带着茫然和将信将疑。仓库空了他们是知道的,但具体怎么卖出去的,很多人并不清楚。
李光明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严厉,目光扫向坐在前排的销售科人员:“这一周的成绩,充分证明了一点!不是我们的产品没有市场,而是我们某些同志的思想有问题!是你们的畏难情绪,你们的保守观念,拖了厂里的后腿!”
销售科科长老刘低着头,脸颊肌肉抽搐,双手紧紧攥着膝盖。
“我亲自下去跑了一圈,怎么样?问题解决了!”李光明敲着桌子,声音高昂,“公社没钱?我们可以灵活处理嘛!先让他们把玻璃拉回去用,打个欠条,以后再结算嘛!这叫深入基层,这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叫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拿起茶杯,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享受着台下众人,尤其是销售科那些人震惊、羞愧又带着几分不可思议的目光。
“销售科的同志们,你们要好好反思!要多向我学学!看看我是怎么跑业务的!是怎么和基层的同志打交道的!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要我们敢想敢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唾沫横飞中,他将自己赊账销售的行为,包装成了一种值得学习和推广的“先进工作经验”。台下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更多的是窃窃私语。
“赊账?这能行吗?到时候收不回钱咋办?”
“怪不得仓库清得那么快,原来是这么‘卖’出去的……”
“李厂长这胆子也太大了……”
大会在一片复杂的气氛中结束。李光明志得意满,他觉得他用“魄力”和“智慧”解决了王超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仿佛已经看到地区工业局的表扬通报,甚至想象着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风光。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王超耳中。是雷师傅下班后,绕道过来告诉他的。
“王厂长,您说这……这赊账卖东西,还是这么大宗的,能靠谱吗?”雷师傅一脸忧色,“我听着心里直打鼓,这要是以后收不回钱,窟窿可就大了!”
王超正在院子里修补一把旧竹椅,闻言,手里的篾刀停顿了一下。他抬起头,望着天边那轮被晚霞染成橘红色的落日,沉默了很久。
最终,他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继续低头专注于手中的活计。那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让雷师傅感到不安。
夕阳的余晖将小院染上一层暖色,灶间飘出米饭的香气,一切都显得平静而日常。但王超知道,李光明这饮鸩止渴般的“成功”,正在为玻璃厂,也为南水县,埋下一颗不知何时会引爆的巨雷。用虚假的繁荣掩盖实质的亏空,这条路的尽头,绝不会是鲜花和掌声。
(第三百四十四章 完)
http://www.c8e.cc/40479/4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