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典型的力量
推荐阅读: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至暗时代:五胡十六国历险记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汉末三国路
赵大:我的水浒我的国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大唐:开局暴打宇文化及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第三百四十五章:典型的力量南方的初夏,天气已然闷热难当。知了在樟树叶间声嘶力竭地鸣叫,搅得人心愈发烦躁。然而,在南水县工业局局长刘启明的办公室里,却是一派春风得意、与窗外截然不同的景象。
刘启明端着印有“奖”字的搪瓷缸,吹开表面浮着的几片粗茶梗,美美地呷了一口。他面前摊开着的,正是南水县玻璃厂刚呈报上来的月度生产与销售统计表。那上面,平板玻璃的产量和“销售额”两条曲线,如同插上了翅膀,以一种令人瞠目的陡峭角度向上飙升,红艳艳的箭头几乎要戳破纸张。
“好!好啊!这个李光明,果然是个敢想敢干、能打硬仗的干部!”刘启明忍不住用手指关节敲打着报表,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色。
2个多月前,他顶着压力,果断处理了“思想保守”、“对抗计划”的原厂长王超,力排众议将李光明这个在地区工业局就以“闯劲”闻名的年轻干部派下去。当时还有些人私下里议论,说他刘启明用人太急。现在看来,这步棋真是走对了!
玻璃厂积压的问题,曾经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那可是他主抓的典型企业,出了纰漏,他脸上无光。没想到,李光明上任才多久?就用这实实在在的、“翻天覆地”的成绩,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这不仅证明他刘启明决策英明,更是在全地区都在“放卫星”、“创奇迹”的当口,给他,给南水县工业局,挣来了天大的面子!
他仿佛已经看到,在即将召开的地区工业系统跃进经验交流会上,他拿着这份报表做典型发言时,台下那些同僚们羡慕又嫉妒的眼神。地区领导的表扬,甚至登报表扬……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盘旋,让他心潮澎湃。
“赊账销售?”当最初听到李光明汇报具体方法时,刘启明不是没有过一丝疑虑。但这丝疑虑,很快就被那辉煌的数字和“支持基层建设”、“灵活变通”的政治正确性给冲散了。特殊时期,就要有特殊手段嘛!拘泥于条条框框,怎么能打开局面?李光明这是创造性地落实了上级精神!
他立刻抓起电话,接通了秘书科:“马上以局里的名义,起草一份通知!标题就叫《关于在全县工业系统学习推广玻璃厂打破常规、勇于开拓先进经验的通知》!要快,语气要充分肯定,要把玻璃厂的经验,特别是李光明同志敢担当、善作为的精神,总结到位,推广开来!”
放下电话,他意犹未尽,又亲自拨通了玻璃厂的电话,他要亲自褒奖李光明这个给他长脸的“福将”。
工业局的通知,如同在滚热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在南水县各厂矿企业炸开了锅。
通知文件被迅速下发到钢铁厂、农机厂、食品厂、纺织厂……几乎每一个县的骨干企业。红头文件上,白纸黑字,对玻璃厂和李光明的“先进经验”不吝赞美之词,称其“以高度的政治觉悟,打破了右倾保守思想的束缚,创造性地开拓市场,解决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实现了产量与销量的双飞跃”,要求各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本单位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力争在短期内掀起生产销售的新高潮!”
这份通知,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钢铁厂,王建国拿着车间主任传阅的文件,粗黑的眉毛拧成了一个疙瘩。他盯着上面“赊账销售”那几个字,嘴角撇了撇,冷哼一声,随手将文件扔在布满油污的工作台上。旁边一个年轻技术员凑过来想看看,王建国没好气地嘟囔了一句:“看什么看?干活去!钢锭能赊给谁?谁家灶台需要赊块钢锭去补吗?” 话糙理不糙,周围几个老师傅听了,都露出了无奈的苦笑。
农机厂则是一片忙乱。厂长被局里电话训诫,要求他们立刻拿出“学习玻璃厂经验”的具体方案。可农机厂的拖拉机、脱粒机,都是大件,价格不菲,哪个公社能轻易赊账?但上面压得紧,厂长只好召集销售科的人,硬着头皮研究“赊销”的可能性,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愁云惨淡。
食品厂相对好些,毕竟产品是吃的,但也要面临货款回收的巨大风险。张保国作为车间主任,参加完厂里的传达会议回来,眉头紧锁。晚上和王超父亲王建国在巷口乘凉时,还不住地叹气:“这算哪门子经验?东西给出去了,钱收不回来,账面上是好看了,可厂里的流动资金怎么办?工人工资原料钱从哪儿出?这不是胡闹吗!”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玻璃厂,气氛则更为微妙。
李光明特意让办公室将工业局的通知用大红纸抄写,张贴在厂区最显眼的公告栏上。他背着手,站在公告栏前,看着工人们围拢过来,指指点点,心中充满了志得意满。他感觉自己的腰杆从未如此挺直过。
在全厂中层干部会议上,他更是意气风发,声音都比平时高了八度:“同志们!工业局的通知,大家都看到了!这是对我们玻璃厂全体干部职工工作的最大肯定!这说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走宽了!某些人的保守论调,可以休矣!我们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卖不卖得出去,而是如何生产更多、更好的玻璃,来满足广大基层单位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他口中的“某些人”,虽然没有点名,但在座的人都心知肚明指的是谁。张涛和雷师傅等人低着头,面无表情,心里却像是压了一块铅。他们比谁都清楚,那堆看似光鲜的销售数字下面,埋着多大的隐患。
散会后,李光明特意叫住销售科长老刘,拍着他的肩膀,语气“亲切”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老刘啊,看到了吧?局里都肯定了我们的方向!你们销售科,要彻底转变思想,跟上步伐!以后,就按我这个模式来!谁敢再说没钱不好卖,就是思想有问题!明白吗?”
老刘嘴角牵动了一下,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喏喏称是。
这股“学习玻璃厂经验”的风,自然也吹到了王超居住的小巷。
傍晚,王超端着碗,坐在院门口的小凳上吃饭。碗里是李秀兰用豆豉和辣椒炒的芋头梗,很是下饭。隔壁周婶端着碗凑过来,神秘兮兮地问:“超儿,听说你们厂那个新厂长,搞出大名堂了?连县里都发文件让大家跟他学呢!可了不得!”
王超扒了一口饭,嚼着脆嫩的芋头梗,淡淡地笑了笑:“嗯,是挺了不得。”
他的语气太平静,周婶有些不解,又带着点羡慕:“还是人家有本事啊,这一下就成典型了。你说,这赊账卖东西,真能行得通?咱们巷尾老陈家以前开的那个杂货铺,十几年前赊出去不少账,到现在还有没收回来的,可把他愁坏了。”
王超放下碗,看着巷口那棵在暮色中枝叶婆娑的老樟树,慢悠悠地说:“周婶,公家的事,跟自家小店不一样。规模大了,牵扯多了,里面的道道……说不清。”
他没法跟周婶解释这其中的荒谬与风险,说了她也未必懂,反而可能惹祸上身。
这时,陈守义提着条刚在河里钓到的鲶鱼溜达过来,听见话头,嗤笑一声,压低声音对王超说:“学?我看是学着往火坑里跳!我这两天跑乡下收东西,可听说了,好些公社为了应付差事,不管需不需要,都跟风签了条子拉玻璃回去,有的就堆在仓库里落灰呢!这李厂长,这是给自己,也是给县里,糊了一层好看的窗户纸哟!” 他指了指手里还在扭动的鲶鱼,“这玩意,看着活蹦乱跳,离了水,迟早要臭。”
王超默默地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知道陈守义消息灵通,说的多半是实情。工业局的一纸通知,李光明的一时风光,就像这夏日傍晚的霞光,虽然绚烂,却注定短暂。当虚假的繁荣被戳破,当赊出去的账目成为呆账坏账,那沉重的后果,最终还是要由这个厂,乃至整个县的经济来承担。
他抬头望了望天色,晚霞即将燃尽,墨蓝色的夜幕正在悄然降临。风中带来的,不再是白日的燥热,而是一丝若有若无的凉意。
山雨,怕是快要来了。
(第三百四十五章 完)
http://www.c8e.cc/40479/4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