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金字招牌
推荐阅读: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至暗时代:五胡十六国历险记
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农民将军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汉末三国路
赵大:我的水浒我的国
东汉不三国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第三百七十八章:金字招牌第一批平板玻璃的成功交付,在南水县玻璃厂内部激起的振奋余波未平,更巨大的涟漪已开始向外部扩散。卡车驶离厂区时卷起的尘土尚未完全落定,一场关乎工厂命运转折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连日来,王超表面镇定,内心却如同绷紧的弓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批玻璃承载的不仅是工人们的汗水,更是玻璃厂能否赢得信任、打开局面的全部希望。在等待地区反馈的日子里,他照常巡视车间,过问药瓶生产的细节,与雷师傅探讨下一批玻璃加工的技术要点,但眼底深处那抹不易察觉的焦虑,瞒不过张涛和几位老师傅。
与此同时,厂里的工人们也沉浸在一种混合着自豪与忐忑的情绪中。装运班的老赵,每次路过贴着百货大楼效果图的宣传栏,都会停下脚步看上几眼,心里默念:“可千万要争气啊!”深加工车间的老师傅们,干活时更加精益求精,仿佛要将所有可能存在的细微瑕疵都扼杀在萌芽状态。
就在这种焦灼的期盼中,地区百货大楼筹建处的反馈,比预想中来得更快,形式也更为隆重——不是一纸公文,也不是一个电话,而是一封盖着大红公章的感谢信,以及一次由筹建处副主任亲自带队的、事先未曾通知的回访。
那天上午,阳光明媚,几辆吉普车再次驶入玻璃厂,但这次下来的,不再是工业局的检查人员,而是百货大楼筹建处的干部,以及两位戴着安全帽、一看就是老师傅的技术专家,吴海涛局长竟然也亲自陪同前来。
王超得到消息,立刻带人迎了出去。双方握手寒暄,筹建处副主任姓陈,是个面带笑容、眼神精干的中年人,他用力握着王超的手,开门见山:“王厂长,你们送来的第一批玻璃,我们已经验收了!好啊,真是没想到!透光度、平整度、边角处理,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特别是那几块大橱窗玻璃,安装上去的效果,那是相当的气派!我们筹建处的同志,还有地区的领导看了,都非常满意!”
这话如同春风,瞬间吹散了王超心头积压多日的阴霾。他强压下内心的激动,谦逊地回应:“陈主任过奖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能得到您的认可,我们就放心了。”
“光说不行,我们还得亲眼看看。”陈主任笑着,目光扫过整洁的厂区,“都说你们厂之前困难不小,是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生产出这么高质量的产品的?我们这次来,一是表示感谢,二也是想实地学习学习你们的经验。”
吴海涛在一旁补充道,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赞许:“王超啊,陈主任他们可是带着诚意来的。你们厂这次可是给咱们县工业系统,挣了大面子了!”
一行人直接来到了深加工车间。此时,雷师傅正带着工人们处理第二批玻璃。车间里依旧弥漫着粉尘和机油的味道,机器轰鸣,工人们专注地操作着,汗水浸湿了他们的工装后背。
陈主任和同来的技术专家,没有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到生产一线,仔细观看工人们划线、切割、打磨、抛光的每一道工序。他们不时低声交流,拿起半成品对着光仔细检查,甚至用手触摸打磨后的边缘,感受其光滑程度。
那位年纪较大的技术专家,拿起一块刚刚抛光完毕、光可鉴人的玻璃,对着窗户透进来的光看了许久,忍不住赞叹:“老哥哥,你这手艺,绝了!这平整度,这光洁度,一点不输那些大厂出来的东西!尤其是用这些积压料做底子,能处理到这个程度,了不起!”他这话是对着雷师傅说的,眼神里充满了同行之间的敬佩。
雷师傅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搓着布满老茧的大手,憨厚地笑道:“专家同志抬举了。没啥诀窍,就是用心,手稳,舍得下功夫。咱们厂长说了,这是给地区门面用的东西,半点马虎不得。”
陈主任在一旁听着,不时点头。他注意到车间里虽然设备陈旧,但保养得很好,工具摆放井然有序,工人们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完全没有一些困难企业常见的颓丧之气。他又特意去看了仓库里尚未处理的积压玻璃,以及旁边张贴的严格筛选标准。
“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王厂长,吴局长之前跟我提过你们厂的做法,我还有些将信将疑。今天亲眼所见,我是真服气了!”陈主任转向王超,语气由衷,“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在困难面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值得很多单位学习啊!”
这次回访,效果远超预期。陈主任当场表示,百货大楼后续所需的全部玻璃,只要玻璃厂能保持首批的质量和供货速度,都将优先从南水县玻璃厂采购。这无疑是一张沉甸甸的、长期稳定的订单保障。
更让王超和所有玻璃厂人惊喜的是,几天后,《赣南日报》的记者在县宣传科同志的陪同下,竟然也来到了厂里进行采访。原来,是工业局将玻璃厂成功承接地区重点工程订单、并出色完成首批任务的事迹,作为典型材料报了上去,引起了地区媒体的关注。
记者们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了工人们挥汗如雨的工作场景,记录下了雷师傅专注检验的神情,记录下了那一块块经过精雕细琢后焕发新生的玻璃产品,也记录下了王超介绍工厂如何克服困难、盘活资产时的沉稳与自信。
不久后,《赣南日报》在第二版以一个不小的篇幅,刊登了题为《巧手匠心点玻成金,南水玻璃照亮地区门面》的通讯报道。文章详细描述了玻璃厂在王超带领下,如何从困境中奋起,利用积压库存,以精湛技艺和高度责任感,圆满完成地区百货大楼玻璃供应任务的事迹,将其誉为“地方工业企业自力更生、提质增效的典范”。
这篇报道,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南水县玻璃厂”这个名字,连同它“变废为宝”的故事,迅速在赣南地区传播开来。玻璃厂一下子从那个濒临倒闭、需要靠“小聪明”应付指标的困难户,变成了一个有担当、有技术、能打硬仗的“明星企业”。
变化是立竿见影的。以前门可罗雀的销售科,突然变得热闹起来。除了百货大楼的稳定订单,地区其他一些正在建设的单位、县里条件好些的机关、甚至邻县的一些供销社,都主动派人或来信来函,咨询和订购玻璃产品,其中不乏一些要求较高的定制化需求。药瓶的订单也稳步增加,一些医药单位似乎也因此对玻璃厂的质量管控体系更加信任。
厂区里,工人们走路的腰板都挺直了不少。以前是愁没活干,现在是琢磨着怎么把活干得更好、更漂亮。雷师傅和张老头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技术上的交流更加频繁,都铆足了劲要维护住这来之不易的声誉。
王超看着办公桌上堆积起来的新订单意向函,听着张涛汇报着不断改善的财务状况,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块用汗水、智慧和担当铸就的“金字招牌”,终于立起来了。但这招牌越亮,责任就越重。它不再是迫于生存的无奈之举,而是引领工厂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旗帜。
他召集全厂干部开会,没有庆功,而是严肃地强调了“质量是生命,信誉是根本”的理念,要求各部门必须将质量意识贯穿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决不能因为订单增多而有丝毫松懈。
夕阳下,玻璃厂的烟囱依然吐着稳定的白烟。但那烟雾,在人们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生存信号,而是希望与发展的象征。王超站在厂部窗口,望着沐浴在金色余晖中的厂区,心中清楚,新的征程,已然开始。金字招牌已经擦亮,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它历久弥新,照亮玻璃厂更远的未来。
(第三百七十八章 完)
http://www.c8e.cc/40479/4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