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回到东汉当赵云 >第223章 刘备借兵谈条件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23章 刘备借兵谈条件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陈宫那封充满阴谋与背叛气息的密信,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刘备集团的核心层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刘备最终决定采取“将计就计”的策略,既不全盘相信陈宫,也不轻易放弃这个可能重创曹操、壮大自身的绝佳机会。他立刻行动起来,一方面加派精干细作潜入郯城,核实陈宫所言真伪,并密切监视曹军动向;另一方面,密令赵云精选五千精锐,悄然运动至郯城西侧潜伏,伺机而动。

  然而,就在刘备紧锣密鼓地部署这一切的同时,一个更加现实且紧迫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兵力不足!

  小沛本就不是大城,刘备集团虽经一段时间的发展,总兵力也不过两万余人。这其中,需要分兵驻守小沛本部、新拓展的周边据点,还要防备可能来自曹操或袁术方向的威胁,能够机动作战的精锐部队,数量非常有限。赵云带走的五千人,已经是目前能够抽调的最大限度的机动力量。

  但刘备深知,仅凭这五千人,即便陈宫的计策完全成功,想在混乱的郯城战场上,从曹操这只猛虎口中夺食,抢到足够的好处(如收编大量溃兵、抢夺重要物资),并安全撤回,力量依然显得单薄。万一出现变故,这五千精锐很可能陷入重围,损失惨重。

  必须想办法增强实力!可是,兵从何来?

  正当刘备为此事绞尽脑汁之际,谋士孙乾带来了一个消息:北面青州方向,袁绍的长子、青州刺史袁谭,派来了使者。

  原来,袁谭虽然能力平庸,但也不是完全糊涂。他占据青州,与徐州北部接壤,对于徐州境内曹操、吕布、刘备三方的混战,一直密切关注。尤其是曹操大军压境,一旦让其吞并徐州,势力必然大涨,对青州将构成巨大威胁。因此,袁谭也有意插手徐州事务,搅浑水,牵制曹操。

  刘备闻报,眼中精光一闪!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袁谭的势力,不正是现成的可以借用的力量吗?

  他立刻下令,以隆重的礼节接待袁谭的使者。

  州牧府大堂,袁谭的使者——一位姓辛的从事,态度颇为倨傲。他传达了袁谭的“问候”,并隐晦地表示,袁青州(袁谭)对徐州的局势“深感忧虑”,愿意为“维护徐州安宁”提供必要的“帮助”。

  刘备心中暗笑,这袁谭分明是想趁火打劫,分一杯羹,却说得如此冠冕堂皇。但他脸上却堆满了诚恳和感激的笑容,对辛从事道:“袁青州高义,备感激不尽!徐州遭此兵燹,百姓流离,备虽暂领州事,然兵微将寡,独木难支,正需袁青州这等强援鼎力相助!”

  辛从事见刘备如此“上道”,神色更加得意,捋须道:“刘使君深明大义!不知使君眼下,有何难处?需我青州如何相助?”

  刘备叹了口气,开始“哭穷”:“不瞒辛公,曹贼势大,围攻郯城甚急。吕布虽暴,然其若败亡,曹贼尽得徐州,下一步必图青州!唇亡齿寒啊!备有心助吕温侯一臂之力,共抗曹贼,奈何……奈何兵力实在不足,有心无力!若袁青州能暂借精兵一两万,粮草十万斛,备愿为前锋,与温侯合力,必可击退曹贼!届时,徐州愿与青州永结盟好,共尊袁本初(袁绍)为盟主!”

  刘备这话,说得极其巧妙。首先点明曹操是共同威胁(唇亡齿寒),然后表示自己想打曹操(正合袁谭心意),但缺兵少粮(点出需求),最后开出空头支票(共尊袁绍),并故意把“借兵”的用途说成是“助吕布”,这既符合袁谭牵制曹操的战略,又显得自己“顾全大局”,并非为一己之私。

  辛从事一听,眉头却皱了起来。借兵一两万?粮草十万斛?这刘备胃口不小啊!而且是为了帮吕布?吕布名声太臭,袁谭可不想明着跟他扯上关系。

  “这个……”辛从事沉吟道,“刘使君,吕布暴虐,天下共知,助吕恐失人心。且一两万兵马,非小数,需禀明袁青州定夺。”

  刘备早料到对方会犹豫,立刻换上一副推心置腹的表情:“辛公所言极是!备亦知吕布非善类,然眼下曹贼势大,不得已而为之啊!此乃驱狼斗虎之策!若袁青州觉得为难,兵力少些亦可,哪怕三五千精骑,也能起到奇效!至于粮草,备可出具借据,日后加倍奉还!”

  他退了一步,降低了要求,并强调是“借”,还承诺“加倍奉还”,显得诚意十足。

  这时,陪坐的陈登趁机开口,语气深沉:“辛公,登有一言。曹操若得徐州,其势不可制,下一个目标,非河北即青州。袁车骑(袁绍)与公孙瓒激战正酣,无暇南顾。若青州有失,则河北危矣!今使君愿为青州屏障,独抗曹贼锋芒,袁青州若能稍助兵力,成则共抗强曹,不成亦可消耗曹贼实力,于青州有百利而无一害啊!”

  陈登这话,是从袁谭自身安危的角度分析,更具说服力。

  孙乾也补充道:“况且,只需借兵,无需青州将士正面与曹操作战,风险可控。待事成之后,徐州必感青州之恩,岁岁朝贡,岂不美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备、陈登、孙乾三人一唱一和,一个唱红脸陈述利害,一个唱白脸降低要求,一个给出台阶和远景,配合得天衣无缝。

  辛从事被说得心动不已。借出几千兵马,不用自己直接得罪曹操,就能达到牵制曹操、消耗曹操、甚至结交刘备(万一刘备成了气候)的多重目的,这笔买卖,看起来确实划算。

  他思索良久,终于松口:“刘使君拳拳之心,辛某感同身受!这样,辛某即刻修书,快马禀报袁青州。以辛某之见,借兵三至五千,粮草五万斛,应有可行。然,需刘使君立下字据,言明用途、归还日期及利息。”

  刘备心中大喜,面上却保持平静,慨然道:“理应如此!备这就亲手书写借据!”

  最终,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刘备以徐州牧的名义,向青州刺史袁谭“借”精兵五千,粮草五万斛,用于“保境安民,抵御外侮”,约定一年后归还本金,并加三成粮草作为利息。袁谭使者辛从事满意地带着借据副本,返回青州请示袁谭。

  送走使者,关羽有些不解:“大哥,袁谭兵马,战力平平,且远水难解近渴,何必欠此人情?”

  刘备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二弟,此乃‘借势’而非‘借兵’。其一,有此借兵之名,可震慑曹操,令其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全力攻我。其二,若袁谭真能派兵前来,哪怕只是摇旗呐喊,亦能壮我军声威,吸引曹操部分注意力。其三,最重要的是,此乃与袁绍集团建立联系的契机,日后或有大用。至于归还……待我实力壮大,些许粮草,何足道哉?”

  众人闻言,方知刘备深意,无不叹服。

  就这样,刘备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和谈判技巧,成功地从袁谭那里“借”来了势力和未来的援助承诺,为即将到来的郯城变局,又增添了一份筹码和保障。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那座即将在血与火中崩塌的城池——郯城。陈宫的密信,是否会成为点燃这场巨变的导火索?
  http://www.c8e.cc/41092/2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