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病毒学家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林夏的指尖在生物安全柜的操作面板上划过,将温度精准调至37℃。凌晨三点,P3实验室的灯光像凝固的月光,映着他防护服上醒目的“生物危害”标识。离心管里的病毒样本在高速旋转中形成淡白色沉淀,那是他和团队连续奋战48小时,从患者咽拭子中分离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毒株——暂命名为“COR-24”。

  “林老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出来了!”研究员陈曦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急促,“病毒ORF1ab基因 Ct值只有18,说明病毒载量极高,传染性可能比已知毒株强30%。”

  林夏停下手中的移液器,目光落在监控屏上跳动的曲线:“立刻做病毒滴度测定,同时准备Vero细胞模型,测试现有中和抗体的抑制效果。另外,把基因序列上传到国家病毒基因库,通知疾控中心做好溯源准备。”他的声音平稳,手指却下意识攥紧了手套——十年前非典疫情时,他还是个跟着导师打杂的研究生,如今已成为直面病毒的前线指挥官。

  防护服内的温度渐渐升高,汗水顺着额角流进护目镜,在镜片上晕开细小的水雾。林夏轻轻晃动离心管,看着沉淀重新混悬成浑浊液体,脑海里闪过白天收治患者的CT影像: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进展速度比普通肺炎快两倍,最年轻的患者只有26岁,没有基础病却迅速出现呼吸衰竭。

  “林老师,细胞模型准备好了!”陈曦的声音再次响起,“我们用了三种临床常用的中和抗体,初步结果……不太理想。”

  林夏深吸一口气,打开生物安全柜的传递窗:“把样本拿进来,我亲自操作。”他小心翼翼地将病毒液滴入铺有Vero细胞的培养板,每一步都精准到微升——任何微小的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病毒泄漏,让整个实验室陷入危险。

  清晨六点,第一缕阳光透过实验室的观察窗照进来时,林夏终于得出结论:现有中和抗体对COR-24的抑制率不足20%,必须尽快研发新的特异性抗体。他摘下护目镜,看着镜中布满血丝的眼睛,想起出门前妻子苏晚的叮嘱:“记得按时吃饭,别又像上次那样熬到胃出血。”

  手机在更衣室的消毒盒里震动,是女儿林念发来的语音,奶声奶气的:“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呀?我画了病毒的画,老师说画得像小怪兽,我想让你看看。”后面跟着一张涂鸦:紫色的圆形病毒上长着尖刺,旁边站着一个穿白大褂的小人,举着巨大的注射器。

  林夏笑着回复:“爸爸很快就回家,等忙完这阵,带你去科技馆看微生物展。”指尖划过屏幕上女儿的笑脸,心里泛起一阵酸楚——自从COR-24出现,他已经半个月没抱过女儿了,每次回家都要在门外消毒半小时,隔着玄关跟家人说话。

  上午九点,林夏参加国家卫健委组织的紧急视频会议。屏幕里,来自全国的病毒学专家和临床医生围坐在一起,讨论COR-24的防控策略。

  “根据现有数据,COR-24的人际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和气溶胶,”疾控中心的王主任指着溯源地图,“首例患者是海鲜市场的摊主,我们在市场环境样本中检测到了病毒,怀疑是动物源性传播。”

  林夏调出基因序列比对结果:“COR-24的刺突蛋白有三个关键突变,与蝙蝠冠状病毒的同源性达92%,但中间宿主还未确定。我们建议扩大样本采集范围,重点检测市场里的哺乳动物和鸟类。”

  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最终确定了三项紧急措施:加强重点场所管控、研发特异性检测试剂、启动新中和抗体的临床试验。林夏作为技术负责人,被分配了最艰巨的任务——一周内完成检测试剂的研发和验证。

  走出会议室时,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实习生小周抱着一摞样本盒跑过来,脸色发白:“林老师,疾控中心送来了50份疑似病例样本,要求今天出结果,可是我们的检测试剂盒不够了!”

  林夏接过样本盒,看到标签上的采集时间都是凌晨:“别慌,我们实验室还有备用的引物和探针,现在就动手配制试剂。你去通知检验组,所有人取消休假,24小时轮班检测。”他快步走向PCR实验室,心里清楚:每延迟一小时出结果,就可能多一个感染病例。

  中午十二点,林夏终于有空吃午饭。他坐在实验室的休息区,打开苏晚送来的保温盒——里面是小米粥和清蒸鱼,还有一张便签:“粥里加了山药,养胃。记得吃完把盒子放在门口,我晚上来取。”

  刚喝了两口粥,手机突然响了,是医院呼吸科张主任:“林老师,不好了!我们科室出现了医护感染,已经有三个护士发烧,CT显示双肺磨玻璃影,高度怀疑是COR-24。”

  林夏立刻放下饭盒:“马上把样本送到实验室,我亲自检测。另外,让所有密切接触者隔离,病房全面消毒,做好个人防护。”他的心脏猛地一沉——医护感染意味着病毒可能突破了现有防护体系,必须尽快找到漏洞。

  下午两点,检测结果证实:三名护士确实感染了COR-24。林夏调取医院的监控录像,发现其中一名护士在给患者吸痰时,防护面罩松动,飞沫直接喷溅到面部。“问题出在防护流程上,”他立刻联系院感科,“必须重新培训所有医护人员,尤其是高风险操作的防护规范,同时更换密封性更好的防护装备。”

  研发检测试剂的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林夏带领团队优化引物设计,将检测时间从两小时缩短到45分钟,准确率却丝毫不敢降低。小周在配制试剂时不小心打翻了离心管,虽然及时用消毒液处理,却还是吓得哭了起来:“林老师,我是不是闯祸了?要是病毒泄漏……”

  林夏拍了拍她的肩膀:“没事,处理得很及时。我们做病毒研究,难免会遇到意外,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应对。”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做病毒分离时,也曾打翻样本,导师没有批评他,而是教他如何正确处理泄漏——从那时起,他就明白:恐惧是病毒的帮凶,冷静和专业才是最有效的武器。

  傍晚六点,第一批检测试剂终于研发成功。林夏亲自对50份疑似病例样本进行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完全吻合。他将试剂分装成1000份,交给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每一份都附带了操作说明书,一定要提醒基层实验室,严格按照流程操作,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

  送走工作人员,林夏终于脱下防护服,疲惫地靠在墙上。这时,手机收到一条微信,是导师发来的:“看到你上传的基因序列了,做得很好。当年我教你的‘病毒追踪法’,现在用上了吧?”

  林夏笑着回复:“一直记得您说的,病毒再狡猾,也会在基因里留下痕迹。我们已经锁定了几个可能的中间宿主,明天就去采样。”他想起导师在非典时期说过的话:“病毒学家的使命,不是打败病毒,而是理解病毒,找到与它共存的方法。”

  晚上八点,林夏终于回到家。他在门外仔细消毒,更换衣服,直到确认身上没有任何病毒残留,才轻轻推开家门。客厅里,苏晚正在收拾餐桌,林念趴在沙发上画画,看到他进来,立刻跑过来,却在离他一米远的地方停下:“爸爸,妈妈说要等你消毒完才能抱我。”

  林夏心里一酸,蹲下身,张开双臂:“现在可以了,爸爸已经消毒干净了。”他抱起女儿,感受着她小小的身体贴在自己怀里,眼眶瞬间湿润——这半个月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温暖。

  林念把画递给她:“爸爸,你看,这个穿白大褂的小人是你,你在打病毒小怪兽。”画纸上,白大褂小人的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注射器,注射器里的液体是彩虹色的。

  “画得真好,”林夏亲了亲女儿的额头,“爸爸一定会打败病毒小怪兽,让所有小朋友都能出去玩。”

  苏晚端来一碗热汤:“快喝吧,是你
  http://www.c8e.cc/48307/3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