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还得看个人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说白了,有些人根本懒得动脑子,也不愿去想事情,总想着天上掉馅饼,不付出就能有收获。

  可问题是,光会思考就够了吗?

  这显然也不行。

  常言道:“方向错了,跑得再快也是徒劳。”一味埋头苦干,反而可能越走越偏,最终走进死路。

  因此,更重要的是明白该学什么、往哪个方向去学。

  章邯或许不清楚自己具体该掌握哪些知识,但他清楚一点——该向谁请教。

  所以刚接手户部尚书的职务时,他便主动登门,拜见纲成君蔡泽,虚心求教。

  对章邯这份谦逊好学的态度,纲成君蔡泽颇为欣赏。

  毕竟太子扶苏是他的弟子,而六部正是太子日后立足的根本,六部尚书将来更是要成为太子倚重的核心人物。

  他自然希望这些人都有真才实学,而不是尸位素餐之辈。

  于是,蔡泽便为章邯指明了学习的方向:算账理财、井田制度的施行、徭役赋税的征收、财政开支的规划、粮仓储备的管理、官吏俸禄的发放等等。

  这些内容,本质上就是过去九卿中“治粟内史”所负责的事务。

  没错,眼下户部只管太子六部的钱粮调度。

  但在蔡泽眼中,太子麾下的户部,其地位和作用,就等同于朝廷中的治粟内史。

  所以他培养章邯,也是按照一个治粟内史的标准来要求的。

  当然,路指出来了,走不走得通,还得看个人。

  章邯能不能真正掌握这些,胜任户部之职,乃至未来担得起更大的重任,终究要看他自己的悟性和努力。

  而这,也正是太子扶苏后来察觉到的章邯第二个过人之处——领悟力强,学得快!

  这些年下来,太子渐渐意识到,并非人人都像自己一样,看过一遍就能记住,听一遍就能参透,一点就通,触类旁通。

  是的,随着年岁渐长,扶苏终于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确实是个异于常人的天才。

  而与此同时他也发现,在身边这群年轻人里,除了几位师长之外,

  章邯是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在学习速度和理解能力上,勉强能跟上自己步伐的人。

  比如同一段诸子典籍,他只需读一遍、听一遍,便能牢牢记住,领会其中深意。

  而章邯虽不能一次到位,但看完听完后再琢磨个两三天,也能基本吃透精髓。

  这种学习能力,在扶苏看来不算稀奇,但在旁人之中,已是极为罕见。

  正因如此,章邯在极短时间内,就把蔡泽所列的那些户部必须掌握的知识——

  虽不敢说样样精通,但至少都已入门,有了清晰的认知和把握。

  之后,他又请求太子帮忙,争取到了夜间前往治粟内史官署旁听学习的机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观察、亲身揣摩,再加上自己的归纳总结,

  等到他真正独立执掌户部时,处理起各项事务来,连蔡泽都挑不出半点纰漏。

  这也让太子发现了章邯的第三个特质——稳重可靠!

  无论交给他什么事,只要交代清楚,他必定办得妥妥当当。

  过程中几乎不会出岔子;即便偶有波折,他也总能不动声色地化解,让人完全不必操心过程。

  你只需要安心等待,最后他会把结果清清楚楚呈上来。

  可以说,章邯年纪不大,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沉稳与老练。

  正因如此,太子对他掌管的户部,始终抱有十足的信任与安心。

  在户部尚书章邯陈情完毕后,农部尚书许子也起身出列,恭敬禀报:“农部六司之中的农耕司,下设三个专研小组。”

  “其一天时组,历经近两年潜心钻研,已初步得出一项结论。”

  “依不同的历法——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所推定的节气与农时进行播种耕作,确实在粮食亩产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有增有减。”

  “然因一年仅能施行两次耕种,试验周期有限,积累的数据尚不充分。”

  “故眼下尚无法从上述六种历法中,甄选出最契合百姓耕作需求的那一种。”

  “同样受限于试验次数不足,我们亦未能在此基础上归纳整合,创制出一部更为精准、实用的新历。”

  “往后只能以年复一年的持续耕试,不断记录与比对。”

  “唯有先从现有六历之中择出最优者,方有望以此为基,继而革新演进。”

  身为熟读农家典籍的太子扶苏,自然深知此等事务不可操之过急。

  纵使天时组的诸位农学子弟再如何勤勉,一年也不过两季可耕。

  自农耕司设立至今,他们最多不过经历四轮耕试,少者仅两三次而已。

  虽每次耕作皆设多个对照田块同步试验,但时间短促,所得数据终究稀少。

  能在如此有限的实践中,发现历法差异确实影响收成,已是难能可贵。

  于是扶苏温言抚慰道:“孤心中有数,无论是择定最适合黎民耕作的历法,还是将来另立新历,皆非朝夕可成之事。

  孤自当静心以待,亦会一如既往地鼎力支持此项研究。”

  “还请农耕司司务代孤向天时组诸位学子转达慰问之意,每人皆予嘉奖。

  回头章邯你负责置办一份厚礼,尽数发放。”

  话音刚落,章邯当即俯首应命:“遵命,殿下!”

  许子与身后农耕司主官亦起身拱手,齐声拜谢:“臣等,代天时组诸生谢殿下恩赏!”

  礼毕,许子续道:“农耕司下属耕种方式组,经两年反复试种与观察,亦取得若干进展。”

  “其一,关于陛下先前提及的土地‘肥力’之说,现已基本证实确有其事。”

  “我等自上林苑周边征得数块多年连作、地力耗尽的薄田,依殿下曾提点的方法逐一试耕。”

  “其一为休田养地——将部分田亩分别空置一年、两年后再行播种。

  结果表明,经一年或两年休养后的瘠田,产量较此前已有提升。”

  “若能延长休耕年限,地力或可逐步恢复至初垦时之状态。”

  “其二,补益地力切实可行。”

  “经两年实证,施用粪肥滋养田土,可使贫瘠之田收成回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原本肥沃的良田,若在耕作中合理施肥,亩产亦能更上一层楼!”

  “其三,轮作之法亦被验证有效。”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种与观察,我们已基本确定,在同一片田地上实行轮作制度,能够有效维持并逐步恢复土壤肥力。

  这样一来,即便连续耕种,也不至于因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而导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目前,我们已总结出几套可行的轮作组合模式。

  其一,春播时可选种绿豆、小豆、瓜类、麻、芜菁或大豆;至夏季则改种谷子等谷物;次年春季转为播种黍、稷之类;到了次年夏作,再回归种植绿豆、小豆、瓜、麻、芜菁或大豆。

  如此交替循环,形成良性轮替。

  其二,首年春播可栽种大豆或谷物,夏季换作黍、稷;第二年春播改为谷子、瓜类或麦子;待到第二年夏作时,再度回归豆类作物,周而复始。

  其三,第一年春播以小麦为主,夏季接续种植大豆或小豆;来年春播再轮回谷子、黍类;第二年夏播仍回归小麦,保持周期性更替。

  其四,首年春播种小豆,夏播改种麻类;次年春播转为谷物;第二年夏播重新起始,再种小豆,形成闭环循环。

  其五,春播可选择小豆、晚谷或黍类,夏季接种各类瓜蔬;次年春季改种谷物;第二年夏季再次回到小豆、晚谷或黍类的种植,同样遵循轮换规律。

  当然,若觉每半年更换一次过于繁琐,也可调整为每年轮换一次。

  虽然我们尚未完成长达四年的完整试验周期,但从现有数据推断,半年一换与一年一换在实际效果上差异不大。

  而此次试验中最为重要的成果——也是最令人振奋的一点——便是殿下早前提出的“代田法”,即耕地轮作之法,经近两年实践验证,确有实效,成效显着!

  根据多次试种结果统计,采用代田法耕作的田地,相较传统耕作方式,每亩(约0.69市亩)增产粟米至少一石(28斤),条件优越者,甚至可达二石(56斤)左右。

  一旦此法全面推广,天下百姓的亩产水平将有望从目前的两石至三石(58斤至84斤),跃升至三石至四石(84斤至112斤)!

  这意味着,普通农户的粮食收成或将提升一半以上,甚至翻倍!

  “自此以后,黎民庶民终有望不再挨饿!”念及此处,许子难掩心中激动,声音微微发颤。

  他身后的农部诸位司务也无不昂首挺胸,面露荣光。

  毕竟,这场历时两年的耕作探索,他们皆亲身参与,倾注心血,功不可没。

  此时,咸阳城内,天幕之下,秦皇嬴政、王翦、李斯等君臣肃立静听,农家代表陈相、陈辛等诸子博士亦凝神关注。

  当听到历法差异竟会直接影响农时安排与收成高低时,众人神色俱沉。
  http://www.c8e.cc/48400/5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