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汉阙孤臣 >第31章 海客谈瀛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1章 海客谈瀛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林邑国使臣范缦的到访与秘密盟约的初步达成,如同在蜀汉流亡朝廷这潭看似沉寂的水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它不仅标志着南中政权开始获得周边邦国的正式外交承认,更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随着楪榆港“市舶提举司”的稳定运作与官营海贸的拓展,以往仅能通过零星商旅或敌国渠道艰难获取的中原及江东消息,如今开始借助海路,以更直接、更多元的方式传来。这些来自海外的信息,真伪混杂,视角各异,却为困守南中、信息闭塞的蜀汉决策层提供了审视天下大势的宝贵线索,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章武四年(公元265年)深秋,林邑使团离去后不久,数支持有林邑王发放的符节、或自称来自更南方“金邻”(大致位于今泰国湾沿岸)等地的商队,陆续抵达楪榆港。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常见的香料、珠宝、犀角,更携带着沿途搜罗的、关乎中原与江东局势的最新传闻。这些消息在市舶司官吏的有意引导和重金收购下,被迅速整理成册,由宜都王刘琏与诸葛尚加急送往不韦城和博南前线。

  这一日,博南城卫将军行辕内,烛火摇曳。诸葛瞻正与从永昌赶来商议军需调配的安南将军霍弋、以及留守行辕的秘书郎黄崇,研讨北线冬季防御部署。北疆虽暂稳,然魏军诸葛绪部仍屯兵险外,补给不断,显然未有退意,这个冬天对姜维所部将是严峻考验。案头摊开的,是请求增调皮裘、炭薪及预防寒疾药材的急报。

  就在众人为物资缺口愁眉不展之际,亲卫呈上了诸葛尚自楪榆发来的厚厚一封密函,封皮上标注“海外急讯,乞请钧览”。

  诸葛瞻拆开函套,里面是诸葛尚清秀而详尽的笔录,并附有部分蕃商口述的原始记录译文。他迅速浏览,目光渐渐变得锐利而深邃,时而停顿沉思,时而手指轻叩案几。霍弋与黄崇见状,知有要事,皆屏息凝神。

  “霍将军,黄秘书,你们也看看。”诸葛瞻将部分笔录递给霍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海外来风,所载之事,若属实,则天下局势,恐有剧变!”

  霍弋接过,与黄崇一同观看,越看越是心惊。笔录所载信息纷繁,核心却指向数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其一,来自多位经交州而来的蕃商口吻一致:魏国实际掌控者、晋王司马昭,于去岁(公元264年)秋冬之际病重,今岁(265年)情况不明,魏国洛阳城内似有暗流涌动,但具体细节不明,有传言称其子司马炎已更多地接手政务。

  其二,有自长江口辗转南下的海客提及,东吴境内近日似有大规模兵马调动迹象,尤其建业至荆州方向,传言与吴主孙休的身体状况及可能的嗣君之争有关,但语焉不详。

  其三,最引人注目的一条信息,源自一位常往来于交广与林邑之间的资深汉人海商徐承,他言之凿凿地声称,约在数月前,听闻北方传来消息,魏帝曹奂可能已下诏“禅让”于司马氏!但其事发生于魏国腹地,海路传闻迟缓且模糊,无法确认是否已完成,更不知受禅者是谁以及具体时日。

  “司马昭病重?孙吴内争?曹魏……禅让?” 霍弋猛地抬头,虎目中精光爆射,“卫将军!若这些消息属实,尤其是曹魏若生宫廷巨变,则北线魏军军心必受影响,此岂非我姜大将军反击之天赐良机?!”

  黄崇则更为谨慎,沉吟道:“将军,海客之言,多道听途说,虚实难辨。司马昭奸雄,年岁确已不高,病重或有可能。然‘禅让’之事,干系太大,若已发生,不应至今只有此模糊传闻。需防是魏国故意放出的烟幕,或蕃商夸大其词。东吴动向,亦需核实。”

  诸葛瞻缓缓坐下,目光扫过案上北线急需物资的清单,又望向那份海外情报,脑中飞速运转。他深知,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尤其在敌强我弱、偏安一隅的困境中,准确的情报往往能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这些海外消息,虽粗糙模糊,却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陆路渠道的视角,其价值不容忽视。

  “情报之道,贵在甄别,重在关联。”诸葛瞻沉声道,手指点着笔录,“霍将军所言战机,黄秘书所虑谨慎,皆有其理。如今之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然不可尽信。需多方印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天下舆图前,分析道:“司马昭若真病重或其身故,魏国权力核心必生震荡。司马炎虽得扶持,然威望资历远不及其父,能否迅速稳住局面,尚未可知。此等情况下,诸葛绪远在南郑前线,补给线漫长,最易受到朝局变动影响,其进兵锐气、后方支援,都可能大打折扣。此确是我北线潜在之机。”

  “至于东吴,”他手指划过长江,“孙休体弱,嗣君未定,若生内争,则其对我西顾之压力必然减轻。此有利于我稳定东线,甚至……或可从中寻得一丝契机?”

  “而最关键的‘禅让’传闻,”诸葛瞻目光灼灼,“若属实,则意味着司马氏正式篡魏,国号必改。此乃惊天动地之事,然亦是其政权最脆弱之时!旧魏忠臣是否心服?各方势力是否蠢蠢欲动?此等情势下,诸葛绪大军长期顿兵于我这险峻之地,意义何在?是急于建功以固新朝,还是被迫退兵以稳内局?”

  基于这番分析,诸葛瞻迅速做出决策:

  “立即采取三步行之策,以应对此变局!”

  “其一,急报北线,激励军心,伺机而动。” 他看向黄崇,“黄秘书,即刻以行台密令,飞马传书大将军!将海外所获情报,如实转告,重点强调魏国朝局或有变、东吴内争可能两点。告知大将军,此乃‘敌有内忧’之象,望其惕厉奋发,严密监视当面魏军动向,若察其有士气不稳、调度异常之迹象,可抓住战机,伺机发起战术反击,以挫敌锋,甚至收复部分前沿阵地!但切记,戒急用忍,不可浪战,以稳妥为上。所需过冬物资,我等正全力筹措,不日即到!”

  “其二,多方印证,刺探虚实。” 他对霍弋道,“霍将军,立即动用我们在牂柯郡与魏占区接壤地带的所有细作网络,重点探查两个方面:一是魏军后勤补给是否有异常变化,粮草运输是否迟滞?二是能否从魏军下层士卒或边民口中,探听到任何关于洛阳朝局的流言蜚语?同时,传令傅着,设法通过建宁郡的渠道,向东吴方向渗透,核实其内部是否真有动荡。”

  “其三,善用海路,广辟信息来源。” 他提笔准备给诸葛尚回信,“命尚儿与刘琏王爷,加大对海外商贾的信息收集力度!设立专项赏金,鼓励蕃商带来中原、江东的确切消息,尤其是关于魏、吴权力更迭、兵马调动的具体时间、人物、事件。可派精干通译,随商队北上交广,深入虎穴,探听虚实。此海路信息线,日后当与陆路谍报并重!”

  诸葛瞻的应对,冷静而精准。他没有盲目乐观,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将海外情报纳入整体战略考量,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军事和外交指令,并着手建立更可靠的信息验证体系。

  霍弋与黄崇领命,深感佩服,立刻分头行动。博南行辕内,因这批海外情报的到来,平添了几分紧张与期待。

  数目后,姜维的回信率先抵达。信中,姜维对诸葛瞻提供的情报表示感谢,并回报,魏军近日攻势确实有所减弱,巡逻斥候的积极性下降,营中灯火管制似有松懈,虽无明显撤军迹象,但已露疲态。他已下令前线各部提高警惕,加强夜袭和小规模反击,以进一步试探敌军虚实。

  紧接着,霍弋的谍报系统也传回消息:魏军后方粮道未见大规模中断,但运输车队的管理似乎不如前期严密;有从荆州流落至牂柯的商贩隐约听闻,“洛阳好像出了大事,但具体说不清”。

  这些零碎的信息,与海外传闻相互印证,虽然仍无法确定“禅让”真伪,但魏国高层可能生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诸葛尚在楪榆的反馈也到了。他们重赏之下,果然有勇夫。一位常往来扶南(柬埔寨古国)的胆大海商,表示愿冒险携货北上建康附近贸易,并答应留意打听消息。市舶司已加派精通吴语的通译随行。

  面对这些不断汇集的信息,诸葛瞻心中渐渐有了更清晰的图景。他再次修书给北地王刘谌和朝中重臣,陈说局势,强调:“当今之势,敌之内忧,即我之外援。北线当持重以待变,东线需固防以观衅。海路信息,已成我耳目延伸,宜加倍重视。望殿下督饬有司,广蓄粮械,练卒养锐,一旦中原或江东有变,则是我大汉龙出浅水、一飞冲天之时!”

  是夜,诸葛瞻独坐案前,再次审视那卷来自海外的情报笔录。窗外,秋风萧瑟,而他的心中,却因这“海客谈瀛”带来的远方风讯,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激流。

  “司马氏篡魏,若成事实,则汉贼不两立,更有明证。天下心怀汉室者,岂无波澜?孙吴内部,又岂能安稳?这南中之隅,或许……正是蛰伏待机,观天下之变的最佳所在。” 他低声自语,目光穿越重重关山,仿佛看到了中原大地上空正在汇聚的时代风云。

  海客带来的,不仅是消息,更是一个时代的拐点信号。蜀汉这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的小船,能否抓住这变幻的风向,调整航向,驶向更广阔的水域,考验着舵手诸葛瞻的智慧与魄力。
  http://www.c8e.cc/48413/1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