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计划调整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朱元璋的御案上堆着半尺高的奏报,最上面那本《中期评估总览》的封皮被朱笔圈了三个红圈,分别标在“北陆稻减产”“工匠流失”“海防疏漏”三个条目上。他指尖叩着案面,目光扫过站在殿中的群臣,声音不高却带着威压:“评估报告你们都看了,说说吧,北陆道的稻子为何比去年减产三成?”

  户部尚书周肃出列躬身:“陛下,北陆道去年遭了霜灾,稻种抗寒力不足是主因。咱们带去的‘金梗稻’虽耐旱,却扛不住那边的早霜。”他顿了顿,递上一份农册,“当地老农说,他们祖辈种的‘雪丸稻’耐寒,但产量低。臣以为,该把金梗稻和雪丸稻杂交试试。”

  “杂交?”朱元璋抬眉,“能成吗?”

  “江南农科院的徐光启试过,已培育出三代秧苗,耐寒性比金梗稻强,产量比雪丸稻高两成。”周肃补充道,“只是北陆道的农户不信新种子,说‘祖宗传的稻子才养人’,得派技术员盯着种。”

  朱元璋点头:“准了。让徐光启带十个农匠去北陆道,给农户发‘试种补贴’,种一亩新稻补五十文,收成后再按亩产多给二十文,不信他们不动心。”

  兵部尚书唐胜宗接着奏报:“海防的问题出在九州岛,那里的‘町人’(日本商人)偷偷和倭寇做生意,咱们的巡逻船一到,他们就给倭寇报信。上月丢了三船丝绸,查了半个月才发现,是守港的扶桑兵收了贿赂。”

  “扶桑兵?”朱元璋冷笑,“那就换!从山东调三百卫所兵过去,混编到扶桑兵里,五人一组,一组里至少两个大明兵。再给沿海各县发‘告民书’,谁能举报通倭的,赏银五十两,直接从关税里扣!”

  工部尚书薛祥这时站出来:“陛下,工匠流失主要在大阪工坊,那边的瓷器匠总被扶桑贵族请去做‘私人定制’,咱们的官窑常停工。”他递上一份清单,“臣查了,大阪贵族给的工钱是咱们官窑的两倍,还管酒肉。”

  “翻倍!”朱元璋拍了下案,“官窑工匠月钱加一倍,每月发两斤猪肉、一坛米酒,比他们去贵族家强。再立条规矩,工匠替私人干活可以,但得先把官窑的活干完,私活抽三成税,充作工坊的奖金池。”

  殿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匆匆进来:“陛下,萨摩藩的扶桑武士闹起来了,说咱们的税吏收得太狠,把他们的刀都没收了!”

  “收刀?”朱元璋皱眉,“朕不是说过,武士佩刀可以,但得登记造册,每年缴‘佩刀税’吗?”

  “税吏按‘刀长’收税,一尺刀收十文,两尺刀收三十文,那些武士的刀都三尺多长,说这是‘羞辱武士道’。”蒋瓛递上税册,“其实是萨摩藩的大名在背后挑唆,他嫌咱们在港口设卡,断了他的走私财路。”

  “武士道?”朱元璋把税册扔在地上,“那就按‘刀工’收税!刀上有花纹的、镶了金的,加五成税;普通铁刀按原价。再告诉萨摩藩大名,三天内把挑事的武士交出来,不然就派神机营去‘阅兵’,让他看看咱们的佛郎机炮长什么样!”

  群臣领命退下时,朱元璋忽然叫住周肃:“北陆道的农匠,让他们顺带教农户用‘龙骨水车’,那玩意儿比他们的‘脚踏车’快三倍。告诉农户,买水车朝廷补三成钱,这钱从新稻的增产里扣,稳赚不赔。”

  周肃刚应下,唐胜宗又折回来:“陛下,九州岛的巡逻船不够,能不能调两艘‘福船’过去?扶桑的小早船追不上倭寇的快船。”

  “调!”朱元璋挥手,“让龙江造船厂赶工,再造四艘福船,配十门佛郎机炮。告诉倭寇,再敢来,就把他们的船炸成木屑!”

  夕阳透过窗棂照进殿内,把朱元璋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座铁塔。案上的《中期评估总览》被朱笔改得密密麻麻,那些红色的批注里,既有铁腕,也藏着盘算——就像在稻田里既要种新稻,也得给足肥料,才能让这海外的土地,真正长出大明的粮。

  三日后,徐光启带着农匠抵达北陆道,新稻种在试种田里扎了根;山东卫所兵登上九州岛的战船,海防的巡逻路线换了密不透风的新章程;大阪官窑的工匠们领了加饷,窑火重新烧得通红;萨摩藩的武士们虽仍对刀税耿耿于怀,但看到神机营的炮口对准藩城,终究没再闹事。

  而那些曾抵触新规矩的扶桑农户,在拿到第一笔试种补贴时,终于肯把雪丸稻的种子收进仓,接过了徐光启递来的新秧苗——就像这调整后的计划,总要在固执的土地上,慢慢扎下新的根。
  http://www.c8e.cc/48526/4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