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内卷娱乐圈 >第241章 专辑的基调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41章 专辑的基调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说到情感内核,杨皓的语气软了点:“毕业季最拧巴的就是这情绪——既舍不得天天在一块儿的人,又盼着未来能好点儿。

  咱这歌就得抓着这股拧巴劲儿,别一个劲儿煽情,得给人递颗‘定心丸’。

  比如歌词里可以写再见的难受,但更多得说咱一块儿经历的好时候。

  想起一块儿翘课去买冰棍,想起一块儿在图书馆刷题,这些甜的事儿,才能让离别不那么难受。

  而且副歌或者结尾,都得从回忆往未来拐,给毕业生们打打气,让歌不只是用来怀念的,更是用来给自己壮胆儿的。”

  几乎所有歌曲的副歌或结尾,都会从“回忆”转向“未来”,

  这种“向前看”的表达,让歌曲不只是“怀念的载体”,更是“奔赴未来的打气歌”。

  “最后就是跟校园的仪式感绑得死死的,”杨皓笑了笑,“场景关联绑定“校园仪式感”,成为“毕业专属bGm”。

  这类歌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与“毕业季仪式”的深度绑定——提到某件事,就会自动想起某首歌,形成“场景-旋律”的条件反射。

  一想到跟同桌告别,就想起《同桌的你》——这就是‘场景-旋律’的条件反射。

  这种“仪式感绑定”,让歌曲超越了“音乐作品”本身,成为毕业生“青春记忆的载体”。

  能让歌不只是首歌,更成了咱青春的‘有声相册’。

  旋律响起,那些藏在课桌里的纸条、操场边的蝉鸣、夕阳下的告别,就会重新鲜活。

  青春校园毕业季歌曲的“核心魔力”它们从不是“为了伤感而伤感”的作品,而是用“校园细节”唤醒集体记忆。

  用“温柔旋律”承接复杂情绪,用“未来期许”给予成长勇气——最终成为一把“时光钥匙”。

  无论毕业多少年,只要旋律响起,就能瞬间回到那个“蝉鸣浸透教室、纸条藏着心事、告别带着懵懂”的夏天。”

  这会儿咪子醒了,伸了个懒腰,轻轻蹭了蹭杨皓的胳膊;大黄也抬了抬头,尾巴轻轻扫了扫杨皓的裤腿。

  老毕听得连连点头,手里茶缸子都忘了喝:“得嘞!你这一套下来,既接地气又抓人心,就按这路子来!保准这张《毕业季》能成经典!”

  小周也跟着附和:“可不是嘛!连我都想起我毕业那会儿的事儿了,这歌写出来,指定能戳中大伙儿的心窝子!”

  小周点头如捣蒜:“对!我那会儿合唱的就是《同桌的你》,没别的,就是好唱,连五音不全的哥们儿都能跟上。”

  “曲风上就三类最合适,”杨皓掰着手指头数,“一类是校园民谣风,

  用吉他、钢琴这些简单的家伙事儿,弄出那种坐在操场边弹边唱的松弛感;

  一类是轻流行,旋律线清楚,副歌多重复几遍,一唱就会,底下学生跟着晃脑袋;

  还有一类是温柔抒情的,用弦乐或者和声提气氛,适合散伙饭上哭鼻子、写毕业册的场景。”

  “节奏也得讲究,”老毕补充道,“大多时候慢点儿,贴合回忆的懒劲儿,还有离别的舍不得;但也得有几首带劲儿的”

  杨皓端起茶杯喝了口:“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感情里的那股拧巴劲儿——毕业那会儿,

  既舍不得天天在一块儿的人,又盼着未来能好点儿。

  大部分走的那天,跟哥们儿在宿舍楼下抱了半天,说‘以后常联系’,

  结果转头就哭了,可心里又琢磨着‘大学会啥样啊’,又有点兴奋。

  咱这歌就得抓着这股劲儿,别一个劲儿煽情,得给人递颗‘定心丸’。”

  “可不是嘛!”老毕叹了口气,“我以前觉得毕业歌就是哭哭啼啼,后来才明白,哭完还得往前奔。”

  杨皓点头:“所以歌词里可以写再见的难受,但更多得说咱一块儿经历的好时候——想起一块儿翘课去买冰棍,

  想起一块儿在图书馆刷题到半夜,想起运动会上跟别班抢第一,

  这些甜的事儿,才能让离别不那么难受。

  而且副歌或者结尾,都得从回忆往未来拐,给大伙儿打打气,让歌不只是用来怀念的,更是用来给自己壮胆儿的。”

  “还有场景绑定的魔力,”杨皓笑了笑,“这些歌早不是单纯的音乐了,

  它们跟毕业季的那些事儿绑在了一块儿——写毕业册、散伙饭碰杯、收拾宿舍、甚至多年后同学聚会,

  一到这些场景,旋律就自动冒出来。就像咱抽屉里那本毕业册,平时不翻,一打开全是事儿;

  我们的歌也一样,平时不听,一听见就想起那年夏天,蝉鸣浸着教室,纸条藏着心事,说再见的时候还懵懵懂懂的。”

  窗外的路灯亮了,暖黄的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茶几上投下长影。

  咪子伸了个懒腰,蹭了蹭杨皓的手;

  大黄打了个哈欠,尾巴轻轻扫了扫小周的鞋。

  老毕端起茶杯,跟杨皓、小周碰了碰:“得嘞!你这一套下来,我算彻底明白了——咱这张《毕业季》,

  就按这路子来,保准能让听的人一开口就想起自己的青春!”

  杨皓也举起茶杯:“可不是嘛!咱要做的,就是把那年夏天的事儿,都装进歌里——等再过十年,

  大伙儿一听,还能想起自己当年在教室后头传纸条、在操场边哭、在散伙饭上碰杯的模样,这就够了。”

  老毕听得连连点头,手里茶都忘了喝:“得嘞!你这一套下来,既接地气又抓人心,就按这路子来!保准这张《毕业季》能成经典!”

  小周也跟着附和:“可不是嘛!连我都想起我毕业那会儿的事儿了,这歌写出来,指定能戳中大伙儿的心窝子!”

  “总结一句话:咱这张专辑不是cd,是一本会唱歌的毕业纪念册。

  只要旋律一起,甭管你人在国贸挤地铁,还是在五环外卖煎饼,立马回到那个‘太阳毒、梦想烫、眼泪咸’的夏天。

  这就叫——青春不死,只是搬家!”

  杨皓这通侃,简直跟打开了话匣子似的,停都停不下来!

  手里还时不时比划两下,嘴里一套接一套——不光把新专辑的创作理念、该走啥曲风说得明明白白,

  连后期咋营销、抓啥卖点能戳中毕业生,都给捋得门儿清,

  连“咋跟校园周边文具店合作铺货”“毕业晚会咋争取合唱曝光”这种细枝末节都想到了。

  老毕跟小周俩人坐在对面,听得眼睛都直了,手里端着的茶凉了都没察觉。

  老毕还时不时点头跟捣蒜似的,嘴里小声念叨“可不是嘛”“这主意妙”;

  小周更直接,听得身子都往前探了半截,手里的笔在本子上划拉着,生怕漏了一句关键的。

  等杨皓终于歇口气,端起茶缸子猛灌了一口,

  老毕才忍不住拍了下大腿:“嘿!杨皓你这脑子咋长的?怪不得人家能火得这么透呢!

  您瞅瞅这创作思路,这营销点子,比咱这些混了好几年的还明白!”

  小周也跟着附和,手指头点着笔记本上记的字:“就是!以前光觉得您写的歌好听,

  今儿才知道,您不光会写,还知道为啥这么写、咋能让更多人听见——这才是真本事!”

  俩人这话倒不是恭维。

  前两张专辑的时候,杨皓都是直接把写好的词儿曲儿打包扔给他们,顶多提一嘴“要校园里那股子劲儿”,

  剩下的编曲、找乐队、录和声,全是老毕跟小周照着谱子琢磨,

  压根不用费脑子想“这歌为啥要这么写”

  “听众能get到啥”。

  那会儿俩人还琢磨呢,杨皓这歌火,八成是运气好,赶上了大伙儿想听校园歌的劲儿。

  可这回不一样——杨皓把自个儿心里的念想,从专辑要抓“毕业季又舍不得又盼着未来”的矛盾情绪,

  到歌词得写“课桌涂鸦、递纸条”这些实在细节,

  再到旋律得弄成“食堂里能合唱、宿舍楼道里能吼”的路子,

  一股脑全倒给他们了,连“主打歌要先在校园广播试播攒热度”

  “mV里得拍高三教室最后一课的场景”这种营销的小心思都没藏着。

  俩人这才恍然大悟,合着杨皓的歌能火得一塌糊涂,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是人家打根儿上就想得透亮——知道听众想听啥、能从歌里找着啥共鸣,连咋让歌“活”在校园里都算计好了!

  老毕忍不住叹口气:“以前总觉得咱是帮你做专辑,今儿才明白,是你带着咱往前走呢!

  有你这思路,这张《毕业季》指定能比前两张还火!”

  杨皓被他俩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后脑勺:“嗨,都是瞎琢磨出来的——主要是咱这专辑得贴学生的心,别弄那些虚的。你们要是觉得哪儿不合适,咱再改。”

  小周立马摆手:“改啥改!就按你说的来!我这就回去跟编曲说,让他们先按‘校园民谣风’弄几个小样,保准跟你想的一个样!”

  旁边咪子好像也听明白了,轻轻蹭了蹭杨皓的胳膊;

  大黄也抬了抬头,尾巴扫了扫茶几腿,跟在这儿凑热闹似的。

  休息室里的茶香还没散,仨人聊得热火朝天,连窗外的夜色都好像暖了几分。

  既然专辑的调子都定死了,杨皓转头就琢磨开了——不是愁写不出歌,是犯难“到底用哪首合适”。

  他瞅了眼墙上的挂钟,指针都快指到九点了,

  就对着小周说:“得,今儿天儿也不早了,既然这事儿都敲妥了,我明儿就开写。

  这两天我把写好的先陆陆续续发你,后续编曲、找乐队这些活儿,还是你跟老毕多操心。

  我这边白天要学习,只能晚上录歌。”

  “没问题,我白天编曲录制伴奏,咱们晚上录,你尽快吧。”小周点头应允。

  老毕在旁边瞅着,怕杨皓忙活学习事儿、又得赶专辑进度,

  一时半会儿憋不出那么多货,赶紧又多问一句:“要不咱外头再收两首?省得你熬夜掉头发。”

  完了又怕杨皓不高兴,接着说:“我认识俩靠谱的词曲作者,写校园歌挺拿手的,实在不行咱跟人聊聊?省得你一个人累着。”

  杨皓愣了半秒才反应过来,笑着摆手:“别介!我存货海了去了,再码几首新的也就眨眼工夫。

  我平时没事就瞎写,电脑里存了不少半成品呢——有的就差个副歌,有的词儿都齐了就没编旋律。

  现在专辑思路顺了,我再补几首新的,快着呢,顶多三四天就能给你凑齐!

  现在就愁歌太多,挑花眼,哪用得着旁人出手。”

  他这话倒不是吹牛——其实他这会儿压根儿不是愁“没歌写”,是愁“歌太多挑不过来”。

  脑子里上辈子听过的、自己写过的毕业季相关的歌,一茬接一茬冒出来。

  光适合“离别又盼着未来”这路子的,就有七八首,还不算他这阵子新琢磨的两三首。

  真要算下来,别说一张专辑十首歌,凑两张都够,哪儿还需要去收别人的歌啊!

  杨皓怕俩人瞎操心,又补了句:“你们放心,歌的事儿我心里有数,保准每首都贴毕业季的劲儿,不会糊弄。

  我就是这会儿得捋捋,哪首当主打、哪首适合放副歌,别把好歌给放错了位置。”

  老毕一听这话,悬着的心才算彻底放下,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得!有你这话咱就踏实了!

  那你先忙着写,有啥需要帮忙的,比如找参考的编曲小样,随时喊我!”

  刚说完,老毕手还搭在茶几沿儿上,又跟想起什么茬儿似的,

  往前凑了凑:“哎等会儿!我听你这意思,咱这张专辑是奔着校园民谣的路子走呗?

  一水儿的木吉他小清嗓儿,会不会忒寡淡?那要不要掺两首快节奏的?

  你想啊,前两张专辑里,又是电音蹦迪的劲儿,又是摇滚炸场的调调,还掺着流行的甜,听着就热闹;

  这回要是全弄成慢悠悠的校园民谣,是不是也太单一了?没点儿变化,听众说不定还觉得腻呢!”

  杨皓手指头轻轻敲了敲茶几,琢磨了两秒——老毕这话倒在理,全慢歌确实少了点劲儿,

  毕业季也不全是舍不得的愁绪,还有考完试的痛快、盼未来的冲劲儿,得有歌能接住这股子鲜活。

  他抬眼冲俩人笑了笑:“这么着,我先把歌写出来——慢的、快的都琢磨几首,

  快歌慢歌都招呼,回头小样出来您再挑——喜欢哪首留哪首,咱不耽误进度。

  哪些适合留,哪些能调整节奏,到时候咱再定,省得现在瞎琢磨耽误事儿。”

  小周在旁边赶紧接话:“对喽!你先写你的,甭管快慢,先把活儿干出来——等歌真出来了,咱实打实听听效果,

  是那味儿就留着,不是再改,也不耽误咱往前推进的进度!”

  杨皓摆了摆手,爽利地说:“成!就这么定了!我写完先自个儿循环两遍,心里有谱了再发你们。

  这都快十点了,天儿是真不早了,你们也赶紧回吧,明儿一早还得忙活。

  老毕你得跟编曲对接,小周还得盯录音棚,别在这儿耗着了。”

  仨人又叨咕两句收尾的零碎,这才各自收拾家伙事儿——杨皓上楼啃书,老毕、小周回家,谁都没闲着。

  等仨人走到门口,大黄还抬头蹭了蹭杨皓的裤腿,咪子也从沙发上跳下来,跟着送到门口,跟送客人似的。
  http://www.c8e.cc/48939/3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