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内卷娱乐圈 >第286章 接受人生的第一次接受采访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86章 接受人生的第一次接受采访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他姑姑把他藏得严严实实的。

  那是真藏——电话不接,记者不见,活动一律推。

  谁提起杨皓,她姑姑那口头禅就一句:“我们家孩子还小,不混圈儿。”

  这话外人听着像谦虚,可圈里人都知道,她是怕。

  ——怕他被捧坏,

  ——怕他被盯上,

  ——更怕他被这乱七八糟的圈子给拖下水。

  毕竟,杨皓的姑姑自己也是半个圈内人。

  一直在电视台里做节目编辑,后来又跟不少明星、导演、制片人打过交道,知道这圈里台上光鲜、台下暗流。

  她见过太多刚冒头的小歌手、演员,一夜之间被媒体捧上天,又一夜之间,被八卦、绯闻、黑稿砸得连渣都不剩。

  所以她早早就打定主意——宁可杨皓少露点面,也不能让他在这摊子里沾半点浑水。

  她总跟秦姨念叨:“这圈子看着光鲜,其实乱事儿多,小孩儿心思纯,

  别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事儿给带歪了,等他长大了自己能辨是非了再说。”

  而秦姨呢,作为杨皓姑姑的闺蜜,当然清楚自己闺蜜对杨皓的保护有多严,夹在中间最难。

  秦姨也懂闺蜜的心思,知道这次能约上《可凡倾听》不容易,

  又是正经聊创作、聊日常的访谈,没那些乱七八糟的套路,

  一头是节目组那边催得紧,一头是自家闺蜜交代得死。

  可架不住杨皓打小听他姑的,万一临时犯怵不想去了,这机会可就黄了。

  所以她才一劲儿催,一会儿确认流程,一会儿叮嘱注意事项,

  连杨皓喝口水的空儿都没放过:“一会儿见了曹老师别紧张,就跟唠家常似的,咱说实在的就行!”

  她只能一边劝杨皓:“皓子呀,侬就当完成个任务呀!随便讲两句,笑一笑就好,勿要多聊的呀,不费事儿的呀!”

  见杨皓没立刻摇头,秦姨赶紧趁热打铁,手忙脚乱从帆布包里翻出几页皱巴巴的纸。

  往杨皓手里塞:“喏,这是采访大纲,侬先看看呀!有啥不可以讲的、不想提的,

  跟我讲,我去跟节目组搞搞清楚,保准不让侬为难的呀!”

  她又拍了拍杨皓的胳膊,语气里带着点哄的意思:“侬放心呀,曹老师人老好的,不会问刁钻问题的,

  就聊聊写歌、聊聊高考,都是侬熟悉的事儿,随便讲讲就好啦!”

  说着还瞥了眼门口,生怕杨皓姑突然冒出来似的,又补了句:“就这一次呀,往后不想接,咱就不接,好不好啦?”

  杨皓其实对这次采访,真没多大抵触。

  要搁平常,让他面对镜头整些假客套,他八成是得头疼。

  可听说是《可凡倾听》,他反倒挺想见见曹可凡。

  这节目他上辈子没少看。

  那时候电视里动不动就是八卦访谈,谁家分手、谁出绯闻,满屏都是些虚的。

  可《可凡倾听》不一样——安安静静的,没背景音乐轰炸,也不整那种“猎奇式”问答。

  就一张桌子、一壶茶,主持人往那一坐,话都不重,却能听出滋味来。

  杨皓知道,人家这是真有文化底子,不是光会‘唠嗑’。

  曹可凡那派头儿,跟别的主持人不一样。

  人家一出场,那种气场不是拿腔拿调的,是有分寸、有教养。

  有时候一句“您当时怎么想的?”

  比那些“你后悔吗?”、“你哭了吗?”的追问高明一百倍。

  他那“温文尔雅”的劲儿吧,以前杨皓看着挺顺眼——有点书卷气儿,

  不像有的主持人一坐那儿,就跟在比谁嗓门大似的。

  《可凡倾听》曹可凡坐镇,那范儿他早就喜欢。

  曹老师早年间“学者式”刨根问底,走的是“学者范儿”,

  每次采访前,提前把嘉宾家底翻个底儿掉,特会挖文化名人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儿。

  文化考古式聊天,句句带着书卷气;

  这种跟“文化考古”似的访谈,让节目成了记录中国文艺界的硬通货,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流水账。

  虽说后来有人吐槽他,说他主持太“演”了——原先那“温文尔雅”的劲儿没了,反倒有点“油腻作秀”;

  加上社交媒体上老发些有的没的,营销味儿太冲,不少人对他印象就下来了。

  再加上他挂着“上海大学兼职教授”“旅投集团高管”这些头衔,有人就觉得他离老百姓远了,不接地气。

  可杨皓没那么想。

  在他眼里,真有学问的人,说话不急不躁,反而最有力量。

  那种做节目的劲儿,就像在翻一页老书——

  慢、但稳,

  看得进去,也听得进去。

  但这会儿的曹可凡,专业劲儿还在——人家能在圈里站稳脚,靠的就是对文化深度的较真,没丢了那股子踏实劲儿,

  还能在保持文化厚度的同时,跟人聊得挺近,不端着。

  就像《可凡倾听》那宗旨说的:“打捞被遗忘的真实”,这话真没白说。

  现在这节目也没跑偏,还守着“挖名人背后人文价值”的核儿。

  采访的人特全:文化圈、艺术圈、影视圈的都有,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大师,也有圈里正当年的中坚力量。

  曹可凡本身肚子里有货,文化底子厚,跟人聊天不端架子,特平等,

  能把人家的职业经历、心里的琢磨事儿都聊出来,既有深度,又不缺温度。

  节目内容更是硬核:启功、陈逸飞、戴爱莲、流沙河……一票文艺大咖的私房话全搁里头,

  影视幕后、行业史料、人生智慧,能剪成半部当代文化史。

  节目还特上心记录文化艺术界的老前辈,通过访谈把那些珍贵的行业事儿、一辈子的智慧都留下来了。

  像启功先生、陈逸飞先生、戴爱莲先生、流沙河先生这些文艺界的大拿,都在节目里说过心里话。

  聊影视圈的时候,也不光说经典作品的幕后八卦,还会聊人家职业路上的选择、心里的坎儿,特实在。

  除了老前辈和大明星,节目也没落下那些在圈里踏实干活的中坚力量,能把人家的坚守、对时代的琢磨都展现出来。

  不管是文化大师还是影视圈的人,这节目访谈从不干“报菜名”似的列成就,

  而是往深了挖人家心里的核儿,那股子精神劲儿。

  曹可凡也会聊,能从日常唠嗑里慢慢绕到深刻的事儿上,不生硬;

  还会做些特别节目,把零散的个人回忆串起来,

  变成行业里的史料——既满足了观众想知道经典作品背后事儿的好奇心,也给文化传承留了宝贝。

  而且他跟人聊的时候,不像是“审问”,更像“倾听”:

  曹可凡不端着,开口先请教——跟温可铮聊声乐,跟秦汉聊角色,哄得嘉宾一放松,金句就跟串珠似的往外蹦。

  如今定位更明白:留存口述史,也给观众看看“名人”不过是执着又困惑的普通人。

  既精英又接地气,收视口碑两头抓,算是给文化访谈立了标杆。

  现在这《可凡倾听》,核儿就是“记录时代里的人,传点人文的劲儿”。

  不光给文化艺术界的老前辈留了珍贵的口述历史,还能让观众换个角度看“名人”。

  原来他们不光是行业里的标杆,也是有执着、有困惑的普通人,跟咱一样。

  节目还在精英文化和老百姓之间搭了个桥,既没丢了艺术的品质,又能用鲜活的故事让观众有共鸣,

  当年能成访谈里的标杆,不是没道理的。

  所以杨皓心里门儿清:能上这桌子,是自己攒了八辈子人品,算是走到这一步的一种‘印记’吧。

  指不定多少年后,有人翻资料片,还能瞅见今儿这毛头小子“嘡嘡”侃创作,

  那可就真留在大家记忆里了——一想到这儿,他后槽牙都美得冒泡儿!

  有些节目,真是该他上。不是为了热度,是为了留下点儿真东西。

  看了几眼采访大纲,真的没什么不能说的,

  “国外留学经历。”

  “平时咋安排学习和写歌。”

  “第一次上春晚啥感受。”

  “对高考有啥期待”。

  全是些日常事儿,没半点儿绕弯子的刁钻问题。

  再说了,他现在的人生经历跟白纸一样,就是找黑料也不容易找到。

  他把稿子往旁边一放,冲秦姨笑了:“嗨!没啥不能说的啊,人家这采访都是正常生活呀、学习呀什么的。

  就是问点儿平时的日子、上学的事儿,没什么刁钻古怪难以回答的问题。”

  顿了顿又补了句:“这是个文化访谈类节目,不是什么八卦媒体采访,放心吧”

  秦姨听着伸手拍了拍稿子:“得,你心里有数就行!我还怕有啥你不想聊的,

  比如问你家里的事儿——既然都没啥忌讳,一会儿采访就放开说,别拘谨,

  你这实在劲儿,比那些藏着掖着的强多了。”

  杨皓点头应着:“您放心,我不怵这个,都是唠家常似的,说不出错儿!”

  秦姨听他说这话,还乐了:“哎呦,今儿您这话怎么这么正经?

  您可别到时候真上了节目,又跟可凡老师斗贫去了啊。”

  杨皓也笑:“那我得看他怎么聊呗。要是真聊心里的东西,我能掏。要让我演,我真演不来。”

  走廊的光亮着,冷白,静静地照在地上。

  舞台那边仍能听到观众的余声,但越往里走,越是安静。

  像从风暴中心走进一间禅房。

  来到演播厅后台,化妆师看了眼说:“不用补妆了,这样挺好。”

  工作人员把杨皓领到等候区说:“一会儿曹老师说完开场词,您就上去。”

  演播室暖光漫过木质书架,曹可凡身着藏青西装,指尖轻搭在茶几上的青瓷茶杯沿,目光望向侧台,笑意温和。

  “各位观众晚上好,欢迎走进今晚的《可凡倾听》。

  春末的上海总带着点湿润的暖意,就像咱们今天要聊的这位客人——杨皓,

  他刚在春晚彩排的舞台上,用两首歌点燃了全国观众的耳朵,先跟观众打个招呼吧。

  我知道你刚从上海台春晚彩排现场过来,连妆都没来得及卸干净。”

  然后抬手示意侧台,杨皓走进演播厅,曹可凡笑着起身迎了两步

  杨皓推开采访间的门,一股淡淡的花香混着茶气飘出来。

  《可凡倾听》的布景一如既往——温柔、克制、带点老派的文艺感。

  演播室中央设置了一组深色调布艺沙发,搭配木质茶几,茶几上摆放着花瓶和书籍,营造出家庭客厅般的亲切感。

  沙发两侧放置复古落地灯,暖黄色灯光聚焦于访谈主体,弱化背景干扰,使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嘉宾与主持人的对话上。

  背景墙以米白色为主色调,搭配木质书架和文化主题装饰画,既呼应节目「文化考古」的定位,又避免视觉上的喧宾夺主。

  观众席位于访谈区两侧,呈阶梯式排列,可容纳约50-80名观众。

  座椅为深红色软椅,与整体暖色调相协调。

  观众席与访谈区之间用低矮绿植或栏杆分隔,既保证互动性,又维持空间层次感。

  主持人曹可凡通常身着深色西装,搭配浅色衬衫,既符合文化节目调性,又展现海派精致。

  演播室里暖光正柔,曹可凡话音刚落,侧台的帘子就轻轻晃了下——

  杨皓步子迈得稳当,没像平时在后台那样蹦跶,反倒透着点小紧张。

  他身上那件浅蓝衬衫是秦姨刚找的,领口还特意理过,透着股少年人的阳光。

  快走到沙发旁时,杨皓忽然停住脚,双手在身前一合——

  特认真地把右手往左手掌心里一扣,拇指轻轻抵着,小臂微抬,角度不高不低,正是老辈人说的“拱手礼”。

  他没绷着脸,嘴角还带着点腼腆的笑,冲观众席和曹可凡分别弯了弯腰,声音亮堂却不冲:“各位老师好,曹老师好!”

  这一下倒让现场静了半秒,跟着就起了轻笑声和掌声——

  谁也没料到,刚在春晚唱摇滚炸场的小伙子,上台会行这么个透着老礼儿的拱手礼,

  没半点“新星”的架子,倒像个上门拜访的小辈,规矩又实在。
  http://www.c8e.cc/48939/4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