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科举新策,孔儒决裂?
推荐阅读:
死囚营:杀敌亿万,我成神了!
红色莫斯科
我,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
花豹突击队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南宋特种兵
九龙夺嫡:被贬北凉,六皇子飘了
重生北宋之我师兄岳飞
农民将军
大唐:李二你的绿帽掉了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抡语”风波尚未完全平息,朱标并未停下脚步。在几次参与朝议,聆听那些由科举入仕的官员们,就一些具体政务提出些看似引经据典、实则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建议后,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教育、乃至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迫切性。这一日,朱标于东宫召见了詹事府官员及部分他观察后认为较为务实、不那么迂腐的翰林学士,抛出了一份他酝酿已久的《科举革新疏》草案。
草案的核心内容,石破天惊:大幅削减“四书五经”义理在科举考试中的比重和决定性作用,增设“实务策问”,内容涵盖吏治、农桑、水利、财税、律法、边防、工造等诸多实际政务领域,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文采,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消息一出,举座皆惊!这无异于直接动摇了延续数百年的科举根基,更是对天下读书人赖以进身的“圣贤之书”的公然挑战!
“殿下!此举万万不可!”一位老成持重的詹事立刻反对,“科举取士,首重经义,此乃祖宗成法,亦是辨别士子心性、学问根基之所在!若轻废经义,恐使士人趋利避义,舍本逐末,天下文教将为之荡然!”
“是啊,殿下!实务固然重要,然可由任职后慢慢熟悉。若科举不考经义,何以明君子小人之辨?何以立士人气节?”
面对一片反对之声,朱标神色不变,平静却坚定地回应:“诸位所言,标岂不知?然,诸公可曾想过,为何许多科举高中的进士,初入官场,面对钱谷刑名,往往束手无策,甚至闹出笑话?为何一些熟读诗书的官员,在处理实际事务时,却显得迂阔无能,乃至被胥吏蒙蔽?”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只因他们读的书,与他们要做的事,全然脱节!‘四书五经’教人修身养性,明辨是非,固然重要,但仅仅如此,不足以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我们需要的是能做事、会做事的官员,而不是只会空谈道德的文章高手!”
“至于气节,”朱标语气转冷,“若一个官员,连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百姓饥寒、冤狱不平都无力解决,空谈气节,有何意义?那样的气节,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真正的气节,应体现在为民请命、为国担当的实际行动中!”
尽管东宫属官中仍有疑虑,但朱标决心已定。这份草案的内容,还是不可避免地泄露了出去。
一时间,整个南京的文官圈子彻底炸开了锅!如果说“抡语”还只是理念之争,这次科举改制,则是直接砸人饭碗、断人前程的根本性颠覆!抗议的声浪比“抡语”时猛烈十倍不止!
而这一次,一直隐在幕后观察的衍圣公府,再也无法坐视。当代衍圣公孔讷的亲叔父,在曲阜享有极高威望的大儒孔希范,亲自率领一支规模更大的孔家族人队伍,直抵南京,要求面圣!
武英殿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
孔希范不再像上次孔希文那样迂回,他直接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声音悲愤欲绝:
“陛下!老臣代表孔圣苗裔,天下读书人,泣血叩问陛下!太子殿下欲废科举经义,此乃自绝于圣贤,自绝于天下士子!陛下!大明立国,尊孔崇儒,方得士心归附,文教昌明!如今太子行此倒行逆施之举,老臣敢问陛下,大明是否已决意与我孔家,与天下儒家子弟,彻底决裂?!”
“决裂”二字,如同重锤,狠狠砸在殿内每一个人的心上!就连侍立一旁的李善长、刘伯温等重臣,也为之变色。这话太重了!直接将问题提升到了国本与道统是否相容的层面!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御座之上的朱元璋身上。这位开国皇帝,面色阴沉如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的扶手。他深知孔家此话的分量,这已不是简单的学术之争,而是关乎政权合法性与士林人心的政治博弈!
朱标就站在一旁,他能感受到父皇身上传来的巨大压力。他知道,这是最关键的时刻。
朱元璋沉默了许久,久到孔希范的额头都已贴在了冰凉的金砖上,殿内的空气几乎要凝固。
终于,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孔老先生,言重了。”
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是否“决裂”,而是目光锐利地看向孔希范:“太子改革科举,是为大明遴选能办实事的人才。咱问你,若一个县令,只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却不知如何劝课农桑,安抚流民,这官,他当得好吗?”
孔希范一怔,硬着头皮道:“为官之道,首重德行,实务可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朱元璋打断他,语气转冷,“北元余孽在侧,百姓嗷嗷待哺,江山初定,百废待兴!咱和大明,没有时间等你们孔家的弟子‘徐徐图之’!”
他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带着强大的压迫感:“太子说的对!咱要的是能干活、能解决问题的官!不是只会掉书袋的酸儒!科举考经义,没错!但不能只考经义!大明的科举,要为大明的江山社稷服务!”
这话,几乎是明确表态支持朱标的改革方向了!
孔希范脸色煞白,浑身颤抖:“陛下!若如此,天下士子寒心,文脉……”
“文脉不会断!”朱元璋再次打断,声音斩钉截铁,“真正的文脉,是活的!是能用来强国富民的!不是锁在故纸堆里发霉的!太子增设‘实务策问’,正是要让文脉贯通实务,让圣贤之学真正用之于天下!这怎么就是决裂了?!”
他走到孔希范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孔家,是圣裔,咱敬重。但大明,是朱家的天下!选拔什么样的官员来治理这个天下,是咱朱家说了算!你们孔家,做好学问,教化子弟,传承文化,咱自然尊着供着。但若想用‘决裂’来要挟咱,干涉咱的国策……”
朱元璋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哼,咱朱元璋,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最不怕的,就是威胁!”
此言一出,孔希范彻底瘫软在地,面如死灰。他身后的孔家族人,更是噤若寒蝉。
朱元璋最后看了一眼朱标,眼神复杂,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肯定。
“科举革新之事,由太子主导,礼部协同,拿出具体章程来!至于考什么,怎么考,最终,由朕定夺!”
“退朝!”
朱元璋拂袖而去,留下满殿心神剧震的臣子,以及面无人色的孔家众人。
朱标知道,他赢了最关键的一仗。父皇用他独有的霸道和务实,顶住了来自儒家象征力量的巨大压力,为他扫清了改革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尽管前路依旧漫长,尽管反对的声音绝不会消失,但科举改革的闸门,已经被他,也被他的皇帝父亲,亲手撬开了一道缝隙。一场席卷整个大明文化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已然拉开序幕。而孔家与皇权的关系,也经此一役,进入了全新的、更加微妙的阶段。
http://www.c8e.cc/49001/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