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第13章 青史如刀,覆雨翻云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3章 青史如刀,覆雨翻云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孔希范在武英殿前“决裂”之问被朱元璋硬生生顶回,孔家众人铩羽而归,暂居于南京驿馆。然而,千年圣裔的骄傲与对科举根基被动摇的恐慌,让他们并不甘心。暗中,一股更大的暗流开始涌动。

  数日后,朝堂之上,以几名与孔家关系密切的御史言官为首,联合了数十位中下层官员,上演了一出“伏阙直谏”的戏码。他们跪在奉天门外,声称太子改革科举乃是“背弃祖制,祸乱国本”,若陛下不收回成命,他们便长跪不起。更有甚者,暗中散布流言,暗示皇帝若一意孤行,天下士子或将离心,科举可能无人应试,届时朝廷颜面何存?

  这股风潮,看似是文臣集团的集体施压,背后却隐约可见孔家那无形的手在操控。他们试图用“天下士心”和“朝廷体面”来绑架皇帝,挽回败局。

  消息传到东宫,朱标只是冷冷一笑。他早已料到对方不会善罢甘休,也准备好了更凌厉的反击。

  当朱元璋为此事再次召见朱标,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与担忧时,朱标从容奏对:

  “父皇,孔家及其附庸,无非是以‘道统’、‘士心’为筹码,行要挟之实。他们自以为掌握着话语权,便可左右朝局。既然如此,儿臣便让他们知道,何为 ‘青史如刀’ ,何为 ‘覆雨翻云’ !”

  翌日,朱元璋再次于武英殿召集重臣,并将孔希范等孔家代表也“请”了来。殿外,那些跪谏的官员依旧黑压压地跪着一片。

  孔希范虽面色不佳,但眼神中仍带着一丝笃定,他认为皇帝最终会迫于压力妥协。

  朱元璋端坐其上,面无表情:“科举新制,争议颇大。太子,你有何话说?”

  朱标出列,目光平静地扫过孔希范等人,最后落在殿外那些跪着的官员身影上,朗声道:

  “父皇,诸位臣工。反对新政者,无非是认为变革科举,便是背离圣贤之道,寒了天下士子之心。然,儿臣近日翻阅史书,却有一重大发现,觉得对于选拔真正 ‘明大义、知廉耻’ 的官员至关重要。因此,儿臣提议,在科举新增的‘实务策问’中,再单独增设一科,或可名曰 ‘史鉴·气节篇’。”

  “史鉴·气节篇?”众臣疑惑,连朱元璋也微微挑眉。

  “正是。”朱标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目光如炬,直射孔希范,“儿臣以为,身为大明官员,不仅要通晓实务,更要具备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忠君爱国之志!故而,此题可专考一些传承悠久、地位尊崇之家族,在历次江山鼎革、民族危亡之际的所作所为,以辨忠奸,以明气节!”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说道:

  “比如,首场考题,儿臣都已想好,便考——‘试述曲阜孔府,自南宋末年以降,直至我大明鼎定中原,其间历次王朝更迭时,其所持立场、所行之事,并论其与‘忠孝节义’之关联。’”

  “什么?!”

  “这……这如何能考?!”

  殿内瞬间一片死寂!所有大臣,包括李善长、刘伯温这样的老成谋国之士,都骇然变色!就连龙椅上的朱元璋,瞳孔也是猛地一缩!

  这一刀,太狠了!简直是刨祖坟、掀老底!

  谁不知道,孔家作为“圣人之后”,为了家族延续,在历史上多次改换门庭?南宋灭亡后,衍圣公孔洙受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归附元朝;元末红巾军起,天下大乱,孔家亦与元廷关系密切;直至朱元璋建立大明,他们才又迅速上表归顺!这本是乱世中大家族求存的潜规则,也是孔家最不愿被提及的伤疤和污点!

  朱标此举,是要将这块遮羞布彻底撕下,放在科举这个大明的抡才大典上,让天下所有读书人去品评、去书写!这是要把孔家钉在“气节有亏”的耻辱柱上!

  孔希范浑身剧震,脸色由白转青,由青转紫,指着朱标,手指颤抖,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身后那些孔家子弟,更是面无人色,如丧考妣!

  朱标却不给他们喘息之机,继续说道,语气带着一种冰冷的嘲讽:

  “孔圣之道,首重‘忠孝’。儿臣实在好奇,也想让天下士子都好奇,一个口口声声传承圣贤‘忠孝’之道的家族,为何能在异族入主中原时,如此迅速地‘顺应天命’?其‘忠’,究竟是忠于社稷民族,还是忠于……能保证其衍圣公爵位永续的当权者?”

  “若科举士子,都能从此类史鉴中明辨何为真正的气节,何为趋炎附势,那么,我大明选拔出的官员,才能真正做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才能真正忠于大明,而非像某些家族一样,只会看风使舵!”

  他转身,对着朱元璋深深一揖:“父皇!儿臣增设此科,正是为了 ‘涤荡污浊,砥砺气节’ !让天下人知道,我大明取士,不仅要才,更要德!而此德,首重民族大义与忠君爱国!若有人因此科之设而不敢应试,或心生抵触,那正说明其心不正,其节有亏,如此之人,不为我大明所用,岂非社稷之幸?!”

  杀人诛心!莫过于此!

  朱元璋看着下方侃侃而谈,将千年圣裔的面皮扒下来踩在脚下的长子,心中亦是翻江倒海。他既觉得此举太过酷烈,几乎是与天下儒生为敌,又不得不承认,这一手漂亮至极,直接打在了孔家和那些反对者的七寸上!

  你们不是拿“道统”、“士心”来要挟吗?我就用你们最引以为傲、也最不堪回首的“历史”来反击!看看经过这番“史鉴”洗礼后,天下士子是对科举新制抵触更深,还是对道貌岸然的孔家心生鄙夷?

  殿外那些跪着的官员,此刻也鸦雀无声。他们可以反对考实务,但当太子将“气节”问题,尤其是孔家的气节问题赤裸裸地摆上台面时,谁还敢轻易出声?难道要公然为孔家历次“顺应天命”的行为辩护吗?那岂不是自认无君无父,不忠不义?

  孔希范终于支撑不住,一口老血喷出,当场晕厥过去。孔家众人乱作一团,仓皇告退,哪里还有半分来时兴师问罪的底气。

  朱元璋看着这场闹剧收场,良久,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对朱标道:

  “科举新制,及……‘史鉴’之议,交由礼部与东宫详细议定章程,再报与朕知。”

  他没有明确肯定,但也没有否定。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经此一役,孔家已元气大伤,再也无力阻挡科举改革的洪流。太子朱标,用一记堪称毒辣的“青史如刀”,不仅扞卫了自己的新政,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忠孝气节”的标准,将皇权的意志,强硬地刻入了未来的文官选拔体系之中。

  朝堂之上,风云再变。朱标的形象,在众臣心中愈发复杂难明,既有敬畏,亦有惊惧。这位太子殿下,不仅有仁心,有魄力,更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
  http://www.c8e.cc/49001/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