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刷视频:震惊古人 >第548章 玄幻小说作者——李世民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48章 玄幻小说作者——李世民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有一天,始皇难得抢到了天幕的评论机会。

  他思索片刻,觉得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索性就将大秦推行国籍与族籍登记之事,在评论区广而告之。

  当然,话说得颇为含蓄。

  他并未明言“不填官方建议族籍就看不了天幕”。

  只道大秦重新普查天下人的国籍与族籍,官方建议族籍填报“华夏”,但若心念故国,亦可依个人意愿填报“苗”、“羌”、“燕”、“齐”等。

  虽未点破,但始皇自信,哪怕是个晋惠帝,身边只要有两个带脑子的大臣,也该明白这话里的深意。

  果不其然,各朝有条件的,都开始琢磨推行类似的政策。

  第一个动手的,是大汉的预备皇帝、监国太子、八岁王者——刘恒。

  刘恒郑重其事地去请示刘邦,认定此等关乎国本的大事,非得父皇定夺不可。

  然而刘邦忙着给未出世的女儿做胎教,正隔着肚皮给女儿念兵书政略。

  闻言头也不抬,挥手道:“没空,你自己看着办。”

  不过他还是提点了刘恒一句:“若填汉不会引发动荡叛乱,那就填汉。”

  “若有不妥,便学那始皇,填华夏。”

  刘恒遂与群臣商议,又派人四处调研,发现填“汉”或“华夏”似乎皆无不可。

  若无天幕,众人或许更倾向“华夏”。

  但因天幕盛赞汉朝功业,后人亦以汉人自居,百姓对“汉”的认同感颇高。

  然深思熟虑后,刘恒与朝臣最终还是选了“华夏”。

  原因无他,有些胡人部落,竟也能看见天幕,他们正在申请归附。

  硬说他们是汉人,未免过于扯淡。

  但认作华夏苗裔,则勉强说得通。

  况且,这些能观天幕的胡人,正因天幕之故,自诩“高贵的华夏族人”,忙着和那些“看不见天幕的低级胡人”内斗呢。

  为免节外生枝,还是“华夏”更为稳妥。

  而汉武帝刘彻,可就没这么多顾忌了。

  填“汉”!

  必须填“汉”!

  管你是羌人、苗人、越人、朝鲜人还是胡人,只要能看见天幕,统统给朕填“汉”!

  否则就别看了!

  若心向大汉、愿效犬马之劳,即便你是看不见天幕的蛮夷,朕也特批发你“汉人身份证”,准你观看天幕。

  此后汉朝皇帝,大抵如此。

  国力强盛时,便底气十足地选“汉”。

  国力稍逊时,则务实些选“华夏”。

  南北朝情况更复杂。

  南朝多选“汉”,北朝则有的选“汉”,有的选“华夏”。

  选“汉”者,多是汉化已深的政权。

  选“华夏”者,则或因汉化尚浅,或因治下民族混杂,难以强求。

  有些族群,本属同源,仅因迁入中原时序、居住地域乃至人口多寡,便分化成彼此敌视的群体。

  按常理,统治者乐见大族分化,便于掌控。

  但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大洋彼岸某国也曾这般想,也是这般做。

  起初效果不错,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化后的群体竟开始争夺正统、抢掠祖先荣光,甚至为争酒肆中的一个座次、店小二先招呼谁而拔刀相向。

  统治者看得头疼,却无计可施。

  总不能强行捏合回去吧?

  且不说统治稳不稳定,人家愿不愿意还两说呢,合并后族名用谁的更是难题。

  好了,现在问题解决了。

  大家都是华夏人。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主体民族作为核心力量。

  北朝多为“小族御大族”,如今借华夏之名,将所有能观天幕者皆纳入主体民族。

  虽不能立时消弭矛盾,虽需漫长时光融合,但至少官方层面实现了统合。

  诸如“胡不娶汉、汉不嫁胡”的潜规则,终会因“华夏”之称而裂开缝隙。

  血脉交融,数代之后,“胡狗”、“汉奴”之类恶称或可渐息。

  这,终归是一条看得见光明的路。

  隋朝杨坚、杨广,皆选了华夏。

  至于唐朝……李世民内心极想用唐为族号。

  后世有盛唐之名,域外有唐人街,唐丝毫不逊于汉。

  但深思熟虑后,“唐族”之议还是被放弃了。

  唐诗中诸多以汉喻唐的诗句,恰说明“汉”之影响深远。

  既不用唐,便只剩汉与华夏可选。

  若在以往,李渊、李世民对此并无异议。

  用“汉”就用“汉”呗,隋之前大家也常自称汉人,后人也这般称,没啥丢人的。

  但天幕出现后,评论区里李老二与刘老三、刘老十斗嘴斗出了真火。

  朕用不了“唐族”,也特么不用你“汉族”!

  朕用华夏族!

  当然,李世民并非全然意气用事。

  合格的政治家,不会因情绪而坏大事。

  主因在于:大唐包容万国,来往胡商众多,归附的胡人部族更甚。

  即便没有天幕,未来大唐中枢及各级官署中,也必然充斥大量非汉裔官员。

  其中有些人,硬说是汉人也勉强说得通。

  数百年战乱,刚从塞外归来,长相殊异、风俗不同,可以理解嘛。

  但另一些人……若硬说他们是汉人,李世民真怕轩辕黄帝提着剑破碎虚空来砍他。

  或有人问:轩辕黄帝时尚无“汉族”之称,他为何要砍李世民?

  反而若将某些与华夏毫不相干之人纳入华夏,黄帝才更可能动怒吧?

  但李世民自有想法。

  他坚定认为自己在践行周公“夏君夷民”之策。

  华夏人为君,即便治下皆是蛮夷,只要其行华夏礼、写华夏字、说华夏话、遵华夏俗、守华夏制,那便是华夏国度。

  反之,若国君为胡,治下皆汉人,却行胡礼、循胡俗,那说破大天也不是华夏!

  李世民推测或因唐朝未强制归化胡人,才导致中唐以后胡患肆虐。

  李世民决定:既归降,必汉化!

  反正有天幕在,休拿不识字、祖宗风俗说事。

  真要坚持,便剥夺观看资格,有多远滚多远,滚回蛮夷之地守你的祖风去。

  故而,李世民自认严格遵循周公之策,轩辕黄帝若有不满,要砍也得先砍周公。

  黄帝是人皇,周公是圣人,按后世玄幻小说的路子,这二位不得破碎虚空,打得诸天崩裂?

  想到此处,李世民文思泉涌,真想写一部《人皇战圣人》的奇书。

  但一个皇帝写这个……莫说魏征,恐怕连程咬金、尉迟恭都要说自己“不似人君”了。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一旁的起居郎。

  起居郎被盯得发毛。

  陛下这眼神……莫非真想睡了我?

  合着太上皇当初威胁要睡我,并非戏言?

  你们李家何时有了刘家的血统?

  “近前来。”李世民招呼道。

  起居郎胆战心惊地上前,恭敬行礼,手下意识捂住后方。

  李世民虽不明所以,也未多问,只将自己的写书大计和盘托出。

  自己执笔,但挂起居郎的名号发行。

  闻言,起居郎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

  陛下,您别开玩笑了。

  黄帝大战周公?

  您敢写,我都不敢……呃,好吧,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想看的。

  但这事,您别找我,您找程咬金啊!

  “他连牛上吊的瞎话都编得出,挂名作者正合适!”

  “他?”李世民嗤笑,“就他肚子里那二两墨水,说是他写的,谁信?”

  起居郎急道:“可您也不能害臣啊!”

  李世民安抚:“朕这是送你一场天大的富贵。”

  “想想那四大名着,说不准你就借此一书成名,成为名着之首。”

  但任凭李世民如何忽悠,起居郎死活不依。

  李世民怒了:“真不写?”

  “不写!”

  李世民恶向胆边生,“阿耶,您等会儿就写封情书,倾诉对起居郎你的爱慕之情,张贴于长安各坊市!”

  “朕明日也写一封,来个父子共争一男。”

  “朕要这该死的起居郎遗臭万年!”

  起居郎吓得魂飞魄散:“陛下,臣遗臭万年,您与上皇亦将遗臭万年,您要理智啊!”

  “理智?屁的李治!”李世民更气了,“要么挂名,要么一起遗臭万年!”

  见皇帝真要吃人,起居郎恨不得抽自己俩嘴巴。

  提什么“理智”呢?

  说“三思”不行吗?

  武三思:你确定?

  父子共用一女,与父子共争一男,有区别吗?

  有,但同样臭不可闻……

  想到此处,起居郎苦着脸认栽:“臣写……但您得把程咬金加上。”

  “就说是他突发奇想,欲着此书,但因文笔稀烂,遂持刀胁迫臣代为润色完善。”

  李世民闻言,毫不犹豫:“可!”

  远在川蜀的程咬金突然打了个寒颤,莫名腰背一痛:“嘶——”

  程处默忙上前:“阿耶,可是旧伤复发?儿为您揉揉。”

  “许是吧……突然腰痛,好似被大山压着……”

  ~~~~

  辽国定下族名之前,特意给赵匡胤写了封信。

  内容堪称艺术:我大辽皇帝姓刘,皇后姓萧,我才是大汉正统!你宋国不准用“汉族”称谓!

  这纯属恶心人,因辽国自己绝无可能用汉。

  汉人会骂:契丹胡人也配称汉?

  契丹人会怨:凭什么用手下败将的族号?

  相反,唐朝自己没用的“唐族”,双方倒都没啥意见。

  汉人认可,契丹人亦觉亲切。

  毕竟我契丹乃是天可汗亲自册封的松漠都督府,首任松漠都督大贺窟哥家族,还被赐姓李。

  但辽国最终选了华夏。

  契丹后裔本也是后世华夏家族一部分,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了。

  当然,他们又给赵匡胤去了第二封信,继续恶心他。

  “唐族”你们也不准用!

  我辽国乃大唐正宗李姓松漠都督府,我们都没用唐为族号,你一个承自宣武军节度使建立的后梁法统的割据政权,也配用?

  敢用唐为族号,就是犯上作乱!

  我大辽便要奉天讨贼,勿谓言之不预!

  赵匡胤早在信来前,就已定下用华夏。

  唐族,完全没在赵匡胤的考虑范围内。

  我大宋不如大唐吗?

  好吧……军力不如……但,治下臣民多是唐末乱世过来人。

  他们真的很难去怀念万国来朝的盛唐。

  唐在他们的记忆里,就是连绵不绝的战乱、胡人杀汉人、汉人杀胡人、汉人自相残杀、胡人也自相残杀。

  是早上还在约着一起去挖草根吃的好友,晚上就被丢在乱葬岗。

  是早上还在怀里的孩子,晚上就在邻居的锅里,而自家锅里是邻居家的孩子。

  所以,唐族这个称号根本没在赵匡胤脑海里出现过。

  若以唐族为号,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鼓励武将学节度使搞割据?

  至于汉……

  一方面因与李世民一样,赵匡胤和刘老三、刘老十斗嘴斗出了火气。

  更因北方未复,若用“汉族”,南方那帮杀才真可能将北方汉人开除出汉籍。

  将来即便收复,南北裂痕恐难弥合,面对的局面,恐怕比朱元璋好不了多少……

  故赵匡胤坚定选择“华夏”为族号。

  不久,辽国第一封信至,要求宋弃用汉。

  赵匡胤一笑置之,款待使者,将信当作笑话讲给群臣听。

  第二封信至,要求宋弃用唐。

  赵匡胤大笑:“朕天命所归,岂似彼等寻不着祖宗的胡人,将唐所赐李姓当作宝?”

  但看到对方讥讽自己是转了几道手的宣武军节度使,还特么承袭朱温的法统。

  赵匡胤的脸色便不那么好看了。

  两个时辰后,辽国第三封信快马加鞭送至。

  “大辽为汉家正统,华夏嫡系,炎帝苗裔。

  宋国国民与我大辽国民同出炎黄一脉。

  大辽为天下主,不因地域歧视百姓。

  特许赵桓子之后人赵匡胤建立之宋国治下国民以华夏为族号。”

  赵匡胤读完,冷冷盯着殿中辽使,杀心顿起。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此刻他真想破例。

  辽使见状,心知不妙,索性朗声道:“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闻言,宋国大臣们怒了。

  赵普指着辽国使臣:“胡虏辽狗安敢自比苏子卿!”

  “吾姓韩,祖讳融,乃唐朝蓟州司马,契丹来攻,刺史逃窜,吾祖率民死战,求援无应,最终殉国!”

  “吾曾祖讳知古,年方六岁,便被掳入契丹!”

  辽使傲然道:“大辽乃炎帝苗裔,大辽皇帝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大辽臣民行汉礼、说汉语、习汉字。”

  “天幕亦认可大辽为华夏!汝竟敢称吾为胡虏?莫非汝比天幕更懂华夏?”

  “牙尖嘴利……”赵普还欲再斥,被赵匡胤挥手打断。

  赵匡胤凝视那二十出头的辽使:“韩知古后人?”

  “你便是天幕提过的韩德让?”

  韩德让坦然:“哈哈!宋皇好眼力!我便是韩德让!”

  “汝弟高粱河之败,亦有我一份功劳!”

  闻及赵光义与高粱河,赵匡胤不怒反笑。

  “原是耶律贤不好杀你,特派你来送死。”

  “朕若杀你,你便青史留名。”

  “朕若打你,你回去也好交差。”

  “可朕偏不让你如愿!”

  他戏谑道:“回去好生伺候萧燕燕吧。”

  “似你这般既能办事、又能干的人才,萧燕燕离了你怎成?”

  “对了,如今耶律贤尚在,你是伺候她一人,还是伺候他们夫妻二人?”

  群臣哄堂大笑。

  韩德让面不改色:“宋皇休要后悔!我能败汝弟,亦能败汝!”

  赵匡胤挥手逐客:“若你能败朕,朕任你侮辱。”

  “快走吧,今夜没了你,不知萧燕燕能否安眠?”

  群臣再次哄笑。

  韩德让行礼离去。

  赵匡胤望其背影,暗叹: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可拜上将军!

  怪不得日后能有那般成就。

  往后各朝,族籍选择大抵类似。

  值得一提的是那火红的年代与春风吹拂的年代,亦各有其选择与故事。
  http://www.c8e.cc/20255/5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