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项羽:我特么成嬴政儿子了? 荆轲:我和嬴政成兄弟了?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除了统一国籍、族籍,鼓励百姓寻根问祖之外,始皇还干了一票大的——大规模赐姓。先秦到秦汉这会儿,虽然正是华夏姓氏大规模融合定型的关键时期。
但甭管是“姓”还是“氏”,在那年头都不是平头老百姓能随便拥有的东西。
即便到了后来,两汉皇帝时不时“赐民爵”搞普惠,三国魏晋时期,只有名没有姓的人依旧一抓一大把。
在秦朝?那就更别提了。
于是,始皇采纳了刘季的建议,搞起了轰轰烈烈的“赐姓运动”。
首赐“秦”姓。
凡个人为秦国立过战功,或祖上对秦国有贡献,且目前无姓者,统统赐姓“秦”!
接下来是“华”和“夏”。
各诸侯国内,只要祖上或个人曾为了华夏文明,参与抵抗过蛮夷。
无论是南蛮、北狄、东夷、还是西戎,只要和这些外来户干过仗,都可以选择“华”或“夏”为姓。
要是觉得“华”、“夏”太大众,不想跟风,也没问题。
六国国名、周朝诸侯国名,乃至夏商时期的方国之名,只要史书上有记载,随你挑!
这些要是都看不上?也没事!
后世不是有本《百家姓》吗?
里面除了“赢”和“秦”这两个姓,其他姓任君选择!
甚至,你脑洞大开想自创一个姓氏,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并且能找到至少一百个志同道合的人愿意跟你姓这个,朝廷就认。
当然,你要是不愿意接受新赐的姓,就想沿用现在用的,如果你有的话,也完全没问题。
毕竟平民百姓无所谓,但那些贵族老爷们可不愿意随随便便就把传承了多少代的姓氏给改了。
同时,诏令还规定:同姓之人超过百口,互有亲属关系,即可向朝廷申请“认证族谱”。
这族谱将由孔子后人孔鲋亲笔书写,并由始皇亲自盖上传国玉玺的大印!
此诏一出,民间取姓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就像三哥家的火箭——炸了!
孔子后人亲笔,也就那么回事儿。
关键是传国玉玺盖的那个戳啊!
这玩意儿是可以当传家宝世代流传的!
用后世的话说,这叫“限量版官方认证文物”,保值增值潜力无限!
于是乎,能找到同一个祖宗的、沾亲带故的,纷纷凑一块儿商量着取同一个姓,然后热火朝天地申请族谱。
那些既不是同宗、也不沾亲的,只要选了同一个姓,立马开始互相嫁女儿结亲家。
没女儿的,或者女儿已经嫁人的,甚至提前给孙子辈订上娃娃亲,就为了凑够那“百人同姓、互为亲属”的硬指标。
拿传国玉玺来干这个,确实有点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
但始皇自有考量。
他想到后世传国玉玺丢失。
自己原本打算把真的传国玉玺放进陵墓,做个假的流传后世。
但万一……连假的也丢了呢?
万一哪个缺心眼的大臣把自己用真玺陪葬的事给记录了下来,又被后人知道了……那自己的皇陵恐怕不是被盗,就是被“保护性发掘”。
后人无非就是好奇传国玉玺长啥样、那“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篆是怎么刻的。
干脆,现在就用它可劲儿给百姓的族谱盖章!
盖它个几万、十几万个,让后世学者随便研究,看够了就别来打扰朕的长眠了!
按最保守估算,始皇时期人口,也有两千万人。
“百人即可为一族”,那理论上就能有二十万份族谱!
当然,有的家族规模远超百人,甚至达到千人。
也有的对始皇赐姓和孔鲋手书族谱压根不感冒。
所以实际上不会有二十万份,但再怎么说,十来万、好几万份总是有的。
真要让孔鲋亲手写十几万份族谱,他的手得写断。
让始皇亲手盖十几万个章,他的胳膊得废掉。
所以,所谓“亲笔”,实际上是叔孙通搞的“新儒家”团队合力完成的,只是挂孔鲋的名头而已。
而那个“亲自用传国玉玺盖章”的光荣任务,则交给了……刘季。
刘季一听,脸都绿了:“义父!这、这事……儿臣恐怕不合适吧?”
始皇眼皮都没抬:“传国玉玺乃皇帝特有之物,关乎国体。”
“满朝文武,除了你,还有谁更合适?”
“你虽是刘季,但那刘邦终究是汉家开国皇帝。”
“这份殊荣,非你莫属。”
刘季急得直搓手:“义父,儿臣的好哥哥,您的好儿子,扶苏皇兄乃是大秦太子,未来的国君,他来盖章最名正言顺啊!”
始皇叹了口气,语气“慈爱”:“扶苏还年轻,朕怕他盖完这么多章,手会落下毛病,影响将来批阅奏章。”
刘季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义父,儿臣只比您小三岁啊……儿臣这把老骨头……”
始皇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唉,谁让你是朕最疼爱、也是唯一的义子呢?”
“你就多受受累,帮你皇兄分担分担吧。”
刘季:……
亲儿子就比义子金贵吗?!
我这把老骨头就不是骨头了?!
但刘季也只敢在心里骂骂咧咧,脸上还得挤出感恩戴德的表情,接下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
数日后,项梁领着项氏一族主要成员,抵达了咸阳。
一同运来的,还有一具躺在木板车上、面部被划得稀烂、根本无法辨认的“项羽”尸体。
项梁依计行事,指着尸体,向始皇禀报:羽儿倔强,不愿归降,又知反秦无望,自觉无颜面对先祖,故而划烂脸面后自刎了。
言罢,项梁跪地请罪。
一旁李斯正想跳出来戳穿,指责项梁随便找来个身材相仿的替死鬼,毁容顶替。
谁知他还没开口,一声凄厉无比的哭嚎猛地炸响!
保存尸体无非用石灰、盐或冰冻。
但项梁什么都没用,就这么让尸体一路颠簸到了咸阳。
此时尸首已经开始腐烂发臭,甚至还有蛆虫在脖颈处蠕动。
但刘季可不管这些!
只见他一个箭步冲上前,扑到尸体上就嚎啕大哭: “我的好弟弟啊,你怎么就这么想不开啊!”
“兄长我还没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向你道歉啊!”
刘季用力捶打着尸体的胸膛,引来一阵细微的蛆虫骚动。
“我还等着你打我一顿出气,然后咱们兄弟再把酒言欢,同游天下,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啊!”
“义父他老人家连我这个‘亡秦祸首’都能容下,收为义子,怎么可能会杀你呢?”
“你怎么就这么犟啊!”
“我的好弟弟哎~~~你这让为兄可怎么活啊!”
刘季哭得那是惊天地泣鬼神,闻者无不动容,纷纷侧目拭泪。
哭着哭着,他转身就朝着始皇“噗通”跪下,声泪俱下地请求始皇借他点钱,他要好好安葬他的“好弟弟”项羽。
始皇准了。
于是刘季忙活起来,请阴阳家在咸阳城外寻了处“风水宝地”,又花钱让人种上大片桃树。
时人不解,刘季解释道:“我与项羽弟弟的情谊,就好比后世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生前不能与弟弟桃园结义,弟弟死了,难道还不能让他在桃花林中安息吗?”
他还特意嘱咐制作棺材的匠人:“一定要用我弟弟最喜欢的桃木!”
匠人迟疑:“桃木……好像不太吉利吧?后世都说……”
刘季直接打断:“后世的法律能管到秦朝吗?”
匠人摇头。
刘季:“那不就结了,后世的鬼神之说也管不到现在!”
“咱们现在不兴什么转世投胎,流行的是‘九幽之下和人间一个样’,陪葬什么,在下面就用什么。”
“若桃木真能辟邪杀鬼,岂不是更好?”
“弟弟到了下面,扛着这桃木棺材,什么冥帝、阎罗、鬼王,统统都不是我弟弟的对手!”
“弟弟在人间没来得及做出一番事业,我当哥哥的,还不能帮他在九幽地府闯出一番名堂吗?”
“对了,别用普通桃木,要用就用的雷击桃木!要最好的!”
做棺材的匠人嘴角抽搐,心里彻底明白了:刘季果然超爱项羽!
爱到要让他永世不得超生!
大家都是看过天幕的,用雷击木做棺材……这魂魄刚离体,就得被至阳至刚的雷霆余威劈得灰飞烟灭吧?
不过匠人也懒得吐槽,反正刘季钱给得足,爱咋葬咋葬吧。
随后,刘季又派人去泰山采石,为项羽立碑。
请来最好的石匠,刻上墓志铭:
【弟项羽之墓,兄刘季立。】
泰山石当墓碑,雷击桃木做棺材……
这“福气”,一般人可真消受不起。
与此同时,在有意无意的舆论引导下,世人都交口称赞: “瞧瞧,怪不得人家能当汉朝开国皇帝呢!”
“就这份对兄弟的深情厚谊,是我,我也死心塌地跟他混啊!”
同时,百姓们更在热议另一件事。
刘季是始皇义子,项羽是刘季义弟,四舍五入,项羽是不是也算陛下的干儿子?
干亲的亲戚算亲戚,那干亲的干亲算不算亲戚?
大家争论不休。
但只要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算”,刘季的目的就达到了。
刘季是始皇义子,又是项羽义兄,那你项羽得管始皇叫什么?
来咸阳的路上,项梁设想过多种可能。
始皇将项氏一族下狱,严刑拷打,逼问真项羽下落。
始皇下令全国搜捕,必杀项羽。
或者始皇将计就计,公告天下项羽已死。
但他万万没想到,剧情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刘季喊始皇义父,又自称是项羽义兄,按这关系,刘季得跟着项羽喊自己一声“叔父”……
再四舍五入一下……我项梁难道和始皇成亲戚了?!
而远在东海之滨某处,真正的项羽得知消息后,整个人都懵了: “我特么……成嬴政儿子了?!”
~~~
至少项羽还活着。
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建功立业,乃至掀翻大秦,报这“莫名其妙认爹”之仇。
但有一位,早已死去多年,且绝了后代,便连这最后的机会也无了。
天道至公,任你生前权势滔天、威名赫赫,终难逃一死。
古往今来,即便是最有权势、最得民心、最能掌控天下之人,活着的时候尚且有手下阳奉阴违、曲解政令、甚至偷偷搞“岁月史书”。
更何况,他已是一抔黄土。
有句话说得诛心:斗不过对手,那就争取比他活得长。
只要活得足够久,就能肆无忌惮地往死人身上泼脏水。
因为他,再也无法开口反驳了。
世间大多数人并非圣贤。
故而,“岁月史书”这把刀砍在自己身上时痛彻心扉,但反过来用它去砍别人时,却往往快意无比。
自荆轲死后,便有无数游侠将其奉为精神图腾。
后世衍生出“秦王绕柱”的名梗,侠客们据此编排始皇的段子层出不穷。
提及华夏电影,便绕不开千禧年初那部《英雄》。
即便没看过,也多少在各类剪辑或小说里被动了解过。
主角“无名”刺秦只差最后一步,却因被秦王“统一天下”的大志感动,为苍生安宁而最终放弃。
而在某些人的精心建议下,始皇也开始着手将荆轲塑造成这样一个“为苍生而放弃”的悲情英雄。
出这主意的,并非刘季。
刘季这人,上能同始皇不卑不亢地交流,下能跟市井无赖厮混赌钱。
他和游侠们关系匪浅,这个主意他能想出来,或者说早就在他脑海里,但他没说出来。
虽然法家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但这建议也不是李斯提的。
这个建议恰恰是那群“以文乱法”的儒家提出的。
更准确地说,是叔孙通捣鼓出的“新儒家”的杰作。
再严谨点,首倡者乃是孔鲋。
自被徒弟拖上贼船,他已回不了头了。
但孔鲋岂甘只当个泥塑木偶,给徒弟当招牌?
你师傅,终究是你师傅!
于是,在孔鲋的谋划下,一则“谣言”如野火般传遍华夏。
荆轲并非力战不敌,而是主动放弃刺秦。
他向太子丹索要樊於期的人头,也并非为了取信秦王,而是因樊於期叛秦,延长了战乱,导致民不聊生,故取其头以谢天下。
当然,荆轲是侠客,不能塑造成间谍。
故而“谣言”还有后续。
荆轲刺秦是真。
为天下放弃刺秦,亦是真。
刺秦,是为试秦王是否有安定天下之雄才大略。
放弃,是因他确信秦王便是那能带来太平之主。
故而,他为天下苍生放弃刺秦,又为全侠义之名主动赴死。
自然,这只是一则“谣言”。
燕国王室、燕地百姓、诸多游侠纷纷驳斥。
秦皇与朝廷官员则对此不置一词,异常沉默。
而那座承诺许久的“百家圣殿”,也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入殿者——荆轲。
听说,为此始皇和群臣大吵一架。
群臣激愤:“一个险些刺杀陛下的逆贼,岂配入圣殿,受百家香火?”
始皇则力排众议:“正因他险些成功,才更显其忠义胆魄!”
“侠客一脉,必奉荆轲!”
连吵数日,始皇最终勃然大怒,乾纲独断,直接命人雕刻荆轲石像,抬入百家圣殿。
到此,那则谣言便如李有田的五菱宏光——没有刹车,一飞冲天。
又如脱缰野马,再无阻滞。
而真正将此事推向高潮的,则是始皇的后续操作。
始皇下旨,于易水河畔,为荆轲修建庙宇。
庙门前立两块石碑。
左刻:【侠之大者】
右刻:【为国为民】
同时,始皇册封荆轲为“易水河神”、“护国大侠”。
“护国”二字,颇堪玩味,并未言明护的是哪一国。
但百姓普遍认为,护的自然是秦国。
始皇总不可能大度到将一个刺杀自己的敌国刺客,封为敌国的护国大侠吧?
可荆轲如何护的秦国呢?
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则“谣言”。
原来,那竟是真的!
这下,无论游侠们如何辩解、斥责,百姓们皆摇头不信了。
于是,部分激愤的游侠,一怒之下扒毁了这座庙宇。
这不扒还好,一扒,反倒坐实了百姓的猜想。
“看!定是这些游侠得知真相,发现自己崇拜的精神领袖竟是个‘精秦’分子,恼羞成怒才毁庙泄愤!”
游侠群体的声誉因此大受打击。
荆轲是谁?
是易水河神、护国大侠、入祀百家圣殿的英雄!
你们今天敢扒荆轲的庙,明天是不是连孔子、墨子、老子、孟子、荀子的庙都敢动了?
当然,始皇也并不想闹得天下大乱。
只是明发诏令:命毁庙之徒自行投案,将庙宇重新修好,便可从轻发落,以此赎罪。
但游侠是谁?
听说过被杀的游侠,听说过自杀的游侠,何曾听说过自首的游侠?
三日过去,无一人前来自首。
始皇再发诏令:十日内若无人自首,便将由“荆轲后人”统领游侠群体,对这群“毫无侠义精神、毁坏先贤祠庙”的败类进行清算绞杀!
问题来了:荆轲并无血脉后人。
但这难不倒始皇。
他宣称自己被荆轲的“侠义精神”深深感动,特赐荆轲国姓——赢!
并将自己的儿子公子将闾过继给荆轲为嗣,使其香火不绝,祭祀有人。
于是,这场风波的性质瞬间变了。
它从始皇与游侠群体的矛盾,巧妙转化为了游侠内部的清理门户之争。
公子将闾本也无望继承大统,何况连姓都无需改,虽然名义上他成了荆轲的后人,但荆轲已经被赐姓“赢”。
甚至将来若需分封域外,只需一句“此乃大侠荆轲之后人赢将闾”便可操作。
虽知这过继有名无实,但始皇手握大义名分,占据了道德的绝对制高点。
谣言,是民间自发传的。
荆轲忠义,天下皆知,封神、入圣殿,有毛病吗?
还有那“护国大侠”,本来民众只是猜测护的是秦。
你们倒好,直接把庙推了。
这下,不是护秦,也成了护秦!
按当下的观念,既已过继,将闾便是荆轲名正言顺的后人。
游侠们内部也开始分化、焦虑。
你们赶快去自首修庙!
切莫让始皇借此大义名分,真给我们安个主子下来!
~~~
大秦之事,大概如此。
诸子百家、各诸侯国后裔齐聚咸阳之时,始皇请他们看了场盛大的烟花表演。
与此同时,早已奔赴六国故都的墨家子弟和秦军们,也同一时间点燃烟花。
肉食者,愕然于墨家之强、秦国之盛。
百姓则闭上眼睛向烟火许愿。
愿日有小暖,岁有小安。
愿天下再无战乱,愿来年风调雨顺。
http://www.c8e.cc/20255/5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