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皇贵妃的朝政话语权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重生都市仙帝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快穿101次:男神,帅炸天!
枯坐三千载,我破庙石像人前显圣
踏碎凌霄日,棒染诸佛血!
厉元朗水婷月全文免费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
正义的使命最新章节
要当最好掌门,还要当最强掌门!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盛夏转入初秋,宫苑中的蝉鸣渐歇,梧桐叶片边缘已染上些许焦黄。养心殿内的药味经月不散,皇帝萧昱的“静养”已成了朝野心照不宣的常态。龙榻之上的天子,气息日渐微弱,如同风中残烛,真正执掌这帝国权柄的,已是东暖阁内那对并肩而立的男女。
皇贵妃沈如晦,虽居后宫之位,然“参议朝政”的旨意并非虚文。自清算余党、朝堂初定后,她的身影出现在东暖阁的频率愈发高了。她并非每次都与摄政王萧珣同进同出,有时是独自前来阅览奏章,有时是召见相关官员垂询,那方象征着后宫至高权力的皇贵妃印玺,与摄政王的金印,常常并排压在同一份诏令之上。
这日,东暖阁内,气氛凝重。户部尚书正躬身禀报着令人忧心的消息。
“摄政王、皇贵妃娘娘,今夏北方三州大旱,赤地千里,秋收无望。”老尚书眉头紧锁,声音充满了焦虑。
“加之去岁边关战事,粮饷消耗巨大,国库……国库已然吃紧。”他顿了顿,语气更为沉重。
“若再减免赋税,只怕……只怕来年军饷、百官俸禄都难以为继啊!”
几位在场的官员也纷纷附和,面露难色。减免赋税固然能收揽民心,但国库空虚亦是现实难题。
萧珣坐于主位,指尖轻叩桌面,沉吟未语。他深知国库情况,但更清楚民怨沸腾的后果。
一直静坐旁听的沈如晦,此时缓缓放下手中关于北方旱情的详细奏报,抬起了眼眸。她今日穿着一身较为正式的皇贵妃常服,绯色底绣金凤,虽未戴沉重冠冕,但通身的气度已令人不敢逼视。那支羊脂玉簪静静簪在发间,温润的光泽与她此刻清冷的眼神形成微妙对比。
“尚书大人所言,确是实情。”她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国库空虚,乃积年之弊,非一日之寒。”
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然,诸位大人可曾想过,为何去岁边关战事,我朝虽胜,却赢得如此艰难?”
“为何北狄残余,至今仍能不时骚扰边境?”
她不等回答,自问自答道:
“根源之一,便是民心不稳,国力不济!”
“北方连年天灾,赋税却不减反增,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
“若朝廷此时仍只顾国库,不顾民生,岂不是竭泽而渔,逼民造反?”
她拿起另一份文书,那是她让阿檀通过特殊渠道收集的、来自北方州郡民间的一些真实记录。
“诸位请看,这是北地学子与乡绅联名所书的陈情表,字字血泪!”
“减免赋税,安抚流民,并非仅为博取虚名,而是稳固国本之必需!”
“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她的话语条理清晰,掷地有声,引用的民间记录更是让那些久居庙堂的官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
一位素来以清流自居的御史大夫闻言,不由得颔首:“皇贵妃娘娘此言振聋发聩!”
“确是如此,若失民心,纵有金山银山,又何谈社稷安稳?”
沈如晦看向萧珣,语气转为商议,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摄政王,依本宫之见,北方旱情严重的三州,今明两年赋税可全免。”
“并由朝廷拨发专款,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安抚流民。”
“其余受灾较轻州郡,酌情减免三至五成。”
“至于国库空虚之虑……”
她微微停顿,眸中闪过一丝锐光:
“前番清算逆党,抄没家产颇丰,可暂解燃眉之急。”
“同时,可命盐铁司开源节流,严查贪墨,并鼓励江南富庶之地加大漕粮输送。”
“开源与节流并举,未必不能度过此难关。”
她提出的并非只是一句空洞的“减免赋税”,而是附带了具体范围、执行方式以及弥补国库的配套措施,思虑之周全,令在场不少官员暗自心惊。
萧珣凝视着她,眼底深处是激赏与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他深知,她此举不仅能迅速收拢北方民心,更能借此机会,将影响力渗透至地方治理与财政运作之中。
“皇贵妃思虑周全,所言甚是。”萧珣最终开口,声音沉稳。
“便依此议,拟定详细章程,由户部与工部协同办理。”
“皇贵妃可随时过问进度。”
“是,摄政王!”户部尚书与工部尚书连忙躬身领命。他们知道,这道政令虽由摄政王最终拍板,但其灵魂,却出自这位深居后宫的皇贵妃。
此策一经颁布,果然在北方受灾州县引起巨大反响,百姓感念皇贵妃恩德,称其为“女菩萨”,沈如晦在民间的声望一时无两。许多原本对后宫干政心存疑虑的中下层官员,见其政策确实利国利民,也渐渐转变了态度。
然而,沈如晦的布局远不止于此。
几日后的东暖阁内,她再次提出了一项更为石破天惊的提议。
“摄政王,诸位大人,”她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几位核心重臣。
“本宫近日翻阅史书,见前朝曾有‘女史’之设,掌文书典籍,不乏佼佼者。”
“我朝后宫,亦有才德兼备之宫女女官,协助处理宫务,井井有条。”
她微微前倾身体,语气带着一种开创性的决断:
“既然女子亦有才学,为何不能将其才学,用于更广阔的天地?”
“本宫提议,设立‘女官选拔制’,并非仅限于后宫伺候之职,而是面向民间。”
“公开选拔通晓经史、算术、医理、工巧等有才学的女子,经考核后,授予相应品阶。”
“入宫或至各衙署担任文书、核算、典籍管理乃至医官等职务。”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一位老成持重的阁老当即出言反对:“娘娘!此举恐有不妥!”
“女子干政,自古有训!且内外有别,让民间女子入衙署任职,成何体统?”
“恐惹天下非议!”
另一人也附和道:“是啊,娘娘!后宫女子识文断字,管理宫务尚可。”
“若涉足前朝事务,未免……未免太过惊世骇俗!”
沈如晦面对质疑,神色不变,从容应对:
“大人所言‘女子干政之训’,指的是后宫妃嫔不得妄议朝政,干涉国事。”
“本宫所言女官,乃是凭自身才学,经由正规选拔,担任具体事务官职,如同男子科举入仕一般,何来‘干政’之说?”
“莫非诸位大人认为,女子便天生愚钝,不配为朝廷效力?”
她语气依旧平和,但言辞却犀利如刀:
“至于‘成何体统’?体统是为人所设,为人服务。”
“若固守陈规,无视人才,才是真正误国误民!”
“前朝谢道韫咏絮之才,东汉班昭续写汉书,其才学岂逊于男子?”
“我朝若能广开才路,无论男女,唯才是举,方能汇聚天下英才,共筑盛世!”
她目光转向萧珣,带着征询,却也带着势在必行的坚定:
“摄政王,此举或许一时难以被所有人接受,但于国于民,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至少,可先从宫中典籍整理、内府核算、以及太医院女医入手,逐步推行,以观后效。”
“亦可借此,彰显朝廷求贤若渴、不拘一格之胸怀。”
阁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几位老臣面面相觑,虽觉惊世骇俗,却一时难以找到更有力的理由反驳。
萧珣深深地看着沈如晦。他明白,这不仅仅是选拔几个女官那么简单。这是在打破千百年来的性别壁垒,是在培养完全属于她沈如晦的、不依附于任何传统士大夫集团的新的官僚势力!这些由她提议、经她手选拔上来的女子,无论身在宫中还是衙署,其忠诚的源头,都将指向这位皇贵妃。
好一步棋!好深远的谋划!
他心中震撼于她的胆识与格局,同时也升起一丝难以言喻的警惕与……更为浓厚的兴趣。
“皇贵妃心系社稷,求才若渴,其志可嘉。”萧珣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
“既然是为国取材,不妨一试。”
“便依皇贵妃所言,先行拟定女官选拔章程,范围暂定于宫中及内府相关职务。”
“由皇贵妃主理,吏部与内务府协同。”
他没有完全放开,划定了范围,但给予了沈如晦主导权。这已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谢摄政王。”沈如晦微微颔首,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几乎看不见的弧度。
消息传出,朝野再次震动。反对者嗤之以鼻,观望者审慎不语,而一些开明士人、尤其是家中颇有才学的女子及其家族,却隐隐看到了新的希望。皇贵妃沈如晦的名字,不再仅仅是后宫权力的象征,更与“新政”、“破旧立新”联系在了一起。
她的朝政话语权,不再依赖于皇帝的旨意或摄政王的默认,而是通过一项项切实的政策与举措,深深地扎入了帝国的肌理之中。
是夜,沈如晦在淑宁宫的书房内,亲自审阅着初步拟定的女官选拔细则。烛光映照着她沉静的侧脸,那支羊脂玉簪在灯下泛着柔和的光。
阿檀在一旁轻声禀报:“娘娘,今日又有几位翰林院编修的家眷,暗中递了帖子。”
“询问女官选拔之事。”
“嗯,”沈如晦头也未抬。
“按章程登记在册,待考核之时,一视同仁。”
她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初升的明月。她知道,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但她无所畏惧。减免赋税,是立足当下,收拢民心;推行女官,是布局未来,培养根基。
而她与萧珣,在这权力之巅,既是彼此最坚实的盟友,亦可能是未来最危险的对手。这种微妙而刺激的平衡,让她在疲惫之余,竟也生出一丝难以言喻的兴奋。
玉簪冰凉的触感传来,她轻轻抚过,眸光深远。
这盘棋,还远远未到下完的时候。
http://www.c8e.cc/43609/2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