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开奔驰

最新网址:http://www.c8e.cc
  话说改开以来,普通人的生活渐渐从勒紧裤腰带到能吃饱饭,但还达不到买汽水喝的水平。

  京城里,一般就是孩子喝白开水,大人沏壶“高末”。

  到了夏天要防暑,绿豆汤是主要的自制冷饮,会做的还熬点酸梅汤,这酸梅汤虽然是京城传统冷饮,但也不是家家户户都会做。

  在后世,一提过去的汽水都说北冰洋,其实比北冰洋更有名的是“盐汽水”。

  盐汽水并不是一个品牌,是一种自制冷饮的俗称。

  因为这会儿单位都穷嘛,没有钱给职工买冷饮,于是就在水里兑上盐、糖,大部分是用糖精,还有果味香精,有的还会加点色素,冰镇一下,拿给职工喝。

  因为成本很低,喝多少都管够。

  那会儿很多人下班也会用饭盒装满盐汽水回家给孩子喝,这个时代出生的人,小时候没喝过盐汽水的恐怕很少。

  另一个最能出风头的就是北冰洋了。

  三毛五一瓶,退空瓶两毛,所以实际上是一毛五一瓶。

  五、六十年代那会儿,北冰洋汽水还算奢侈品,因为一毛五买的菜够一家人吃一顿饭了,所以,偶尔才奢侈一下喝一瓶北冰洋汽水。

  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北冰洋汽水就成了大众饮料,特别是有了个体户以后,夏天在街边卖冰镇北冰洋汽水的特别多。

  一整块人造冰,上边码两排汽水,每瓶汽水下边都凹下去一道槽,卖汽水的小贩时常用手顺着瓶子从头到尾一捋,好让瓶子转一转,冰得均匀,动作就像弹钢琴时从低音到高音的划奏,非常潇洒。

  80年代可以说是北冰洋汽水的鼎盛时期,一到夏天,京城永定门外沙子口汽水厂提货的三轮车能排出二里地。

  此外还有健力宝、“美国宇航局指定饮品”的“太空时代喝果珍”和“味道好极了”的雀巢咖啡,还有最常用的冲饮麦乳精。

  至于矿泉水这东西,此处不得不讲个典故:

  71年的时候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史称“乒乓外交”,回国以后,当时的乒乓选手庄则栋作了一个报告,说:

  第一,我们去美国,中国队不论到哪,前边都有警车开道,你看美国的交通糟糕到什么程度;

  第二,美国人是连喝的水都装到瓶子里卖钱,你看剥削到什么程度。

  当时呢,写这个,是想用这两个细节来说明美帝的腐朽。

  虽然这话后世听来觉得非常可笑,但当时的状态下,庄则栋就是这样理解的。

  总之,矿泉水这东西,以前在国内并不多见,倒也不是没有,77年之前全中国唯一的瓶装水就是崂山矿泉水,小瓶,口感有点涩,很少有人买。

  还有“饮水思源,可赛矿泉”,可赛天然矿泉水,京城这时候矿泉水的著名品牌。

  大人小孩哪个没喝过?

  国安球迷对可赛矿泉更是情有独钟,因为曹限东就是可赛矿泉水的形象代言。

  另外呢,水瓶外包装上说,可赛矿泉水取自地下2070米岩层深处,经过有关专家鉴定:水龄在一万年以上,含偏硅酸、锶、锂的重碳酸硫酸——钠钙型矿泉水。

  嗯,这么一看以为肯定是从西山哪个山根上取的水,其实可赛矿泉水就在南二环和南三环之间,最早是粮食局下属永定门粮库的一个三产,后来支撑起了京城矿泉水市场的半壁江山。

  总之,到了80年代矿泉水才多起来。

  90年代矿泉水这玩意就跟自来水差不多了。

  但是在目前这个时期呢,矿泉水还是相对奢侈的,所以《编辑部的故事》里,把矿泉壶这个东西搬了出来,一下儿就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更别提还专门拍了个小短片:

  深夜编辑部的门后,出现一道漆黑的身影,只见他左顾右盼,随后推开门,灵活的钻进门里,正是圆头贼脑的李冬宝。

  李冬宝眼睛直勾勾看着桌上的矿泉壶,喉头一滚,快步朝着矿泉壶走去,随后刚抱起,还没来得及高兴,编辑部的灯就亮了。

  只见刘蓓饰演的戈玲,正站在编辑部的角落,轻笑一声,随后径直朝着矿泉壶走去,一把抱起,要夺走李冬宝手里的矿泉壶。

  李冬宝并不答应,握着拳头,原来是要和戈玲猜拳定胜负。

  戈玲也马上意会,伸出剪刀,赢下了李冬宝的布。

  李冬宝垂头丧气的放下矿泉壶。

  戈玲美滋滋的将矿泉壶抱起,只给李冬宝留下个邪魅一笑。

  李冬宝看着戈玲抱着矿泉壶离开,满脸诧异,“为啥会输呢?”

  这时候蹦出来个矿泉壶的镜头,壶口上面写着一行大字:“因为缺了我。”

  这么个小短片,又给观众们加深了对百龙矿泉壶的印象,都纳闷这东西是个什么玩意。

  很快从电视里了解,这矿泉壶集杀菌、净化、磁化、矿化功于一体。

  进去的是自来水,出来的就是矿泉水了。

  嗯,编辑部里头甭管李冬宝还是戈玲,天天都抢着喝。

  “哎呦,这东西好啊,把自来水倒进去就能变矿泉水,那可比买矿泉水经济实惠多了啊!”

  “电视里哄人的你也信?298块够买半年猪肉了!”

  “你懂啥?人这东西能把自来水过滤的比矿泉水都清,再说了,咱厂里锅炉房的水垢厚得能当粉笔,老刘头肾结石咋得的?不就是水太硬!报纸上都说,老喝那种水不健康,喝水就得喝矿泉水,这才能长命百岁呢。”

  “就是,现在时代都变了,那物质生活还能跟以前一样么?不得往前进步进步?搁以前,冰箱、洗衣机这些玩意儿你敢信么?这都是高科技,咱们都得接受新鲜事物。”

  “.”

  “百龙矿泉壶”的短片一在电视上播出,立刻吸引来观众们的注意。

  电视发酵几天,到了周末,王府井百货像煮开的饺子锅。

  家电区的铁栏杆被撞得哐当乱响。

  几十只手越过前面人的头顶,直直戳向柜台里蓝白色的桶形物件。

  “昨晚《编辑部》重播看见没?李冬宝偷的就是这个!戈玲都说好!”

  “给我!先给我!”

  穿工装裤的壮汉半个身子压在柜台上,唾沫星子喷到售货员脸上,“昨儿《编辑部的故事》李冬宝用的就这个?298是吧?点点!”他甩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纸币上还带着机油味。

  柜台侧边,穿大衣的孙教授被挤得金丝眼镜歪斜,死死护着刚抢到手的矿泉壶,妻子也用身体替他挡着冲撞。

  “再再要一台!”

  “还要?一人一台,啊不,一家子一台,您也理解理解,给别人个购买的机会。”

  “就是就是。”

  真正的疯狂在收银台爆发。

  二十多条人龙扭成麻花,点钞机烫得冒烟。

  嗯,这会儿已经有点钞机了,而且已经有了荧光鉴伪技术,毕竟这会儿经济活动变频繁了,这些东西也就应运而生,投入社会各界的应用。

  “三百不用找!”

  “发票!快开发票!”

  一张张钞票雪片般砸向收银员。

  一个收银姑娘突然哭出声。

  怎么了?

  点钞机卡住了,超负荷的电机飘出焦糊味。

  “换机器!快啊!”穿皮夹克的小青年急得踹柜台。

  “排队!凭号!”

  售货员小李的嗓子已经劈了。

  手里最后三台百龙矿泉壶像烫手的山芋。

  一只胖手突然从人缝里钻进来,闪电般按住一台壶:“这个我订了!钞票早付过了呀!”

  “放屁!”

  后面穿蓝布衫的大娘急眼了,枯瘦的手一把扯住羊毛卷,“俺天没亮就来排的!你插队烂手!”

  人群立刻炸了锅。

  推搡间不知谁的铝饭盒咣当掉地,酸菜味儿混着汗馊气弥漫开来。

  柜台突然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钢化玻璃面上蛛网般的裂纹疯狂蔓延。

  “哗啦!”

  整面玻璃崩成千万颗碎碴,暴雨般砸在展示台上。

  “疯啦!都疯啦!”

  保安老陈都没见过这景象,徒劳地挥舞橡胶棍。

  人流根本刹不住,无数双手穿过断裂的柜台缺口疯抢样品壶,慌乱中,一个壶盖都被扯飞了,滤芯骨碌碌滚到人群脚下。

  王府井的疯抢像野火燎原。

  据说当天深夜,清洁工在柜台废墟里扫出三十六只鞋,半截扯断的项链。

  而这一天《京城晚报》以头版特写《王府井柜台挤爆只为一只“壶”》:

  上午9时15分,王府井百货三楼家电区突发巨响!钢化玻璃柜台被汹涌人潮硬生生挤碎,抢购焦点是热播剧《编辑部的故事》中李冬宝偷窃的同款——百龙矿泉壶。保安老陈的橡胶棍被踩成三截:“疯了!都疯了!有人扛着货梯翻窗购壶!”商场经理向本报透露,百龙矿泉壶单日售出1876台.

  上海那边儿更夸张,《黄埔日报》报道:一名百龙销售员当众舀起黄浦江水,倒入矿泉壶后竟流出清泉!一位穿中山装的老先生抢过杯子痛饮并称:“甜!比静安寺的深井水还甜!”

  总之,这场由电视剧引爆的抢购狂潮,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次娱乐营销地震”。

  一条植入进电视的广告,撬动全国千次报道。

  百龙的爆火让市场猝不及防。

  因为除了百龙,没有一家厂子是生产矿泉壶的。

  这个市场需求是百龙的孙寅贵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整个矿泉壶的市场也就被他们百龙迅速霸占。

  百龙创下的销售辉煌,引来无数其他厂家的艳羡,有人佩服,有人嫉妒,有人眼红。

  眼红的最厉害的是谁呢?

  话说“代劳力洁厕灵”这边儿,戴军那真是肠子都快悔青了。

  因为工作繁忙,他并没有第一时间收看《编辑部的故事》,而是因为回到家,看到家人冲着电视上的剧情一个劲儿的乐,他陪着看了一会儿,觉得确实很逗乐,一问才知道叫《编辑部的故事》。

  戴军当然记得。

  那会儿还准备去投资来着。

  可惜那个江弦狮子大开口,气的他们“代劳力洁厕灵”的人破口大骂这就是个破电视剧,居然要这么多钱!

  但从结果上看,这电视似乎还不错。

  因为在接下来几天,就算戴军没有刻意去关注,也发现很多人都在谈论《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剧,对其的讨论度几乎被炒至顶峰。

  没想到这部电视剧会这么火热,戴军隐约觉得有些后悔,但也没想太多,因为他不觉得就算这部剧给自己打了广告,就能起到什么效果。

  他还在这样安慰着自己,结结实实的一巴掌就火速扇了过来。

  《编辑部的故事》宣传的这个“百龙矿泉壶”,一下子就火了。

  火到什么程度呢?

  戴军这天回到家,发现自己媳妇也不知道从哪儿捧了个矿泉壶到家里,说明书上还印着葛尤、刘蓓俩人在《编辑部》小剧场里捧壶的剧照。

  产品都卖到了自己家里,戴军再怎么样也是个做生意的,哪还能不明白这玩意捞到了多大好处。

  他清楚的记得,矿泉壶这玩意在《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之前,他连听都没听说过。

  可就因为上了一回《编辑部的故事》这电视,居然就卖成了这样!

  都是京城商业界的人物,经几个朋友介绍,戴军很快听来“百龙”和《编辑部的故事》投资内幕,据说“百龙”的总经理孙寅贵相当痛快,和江弦坐在他的破面包车里,江弦要了三十万,孙寅贵眼都没眨一下就掏出去了。

  现在京城做生意的,人人都佩服戴军这份魄力,三十万的投资换谁不得犹豫半天?

  可人家戴军二话不说就交出去了,对《编辑部的故事》、对江弦那叫一个信任。

  现在人家赚钱了,听说刚买一辆奔驰,谁能有话说呢?这选择给他们,他们敢做么?

  其他人还好,戴军是听得代入感最强的那一个,因为他不光没孙寅贵那个魄力,还嫌江弦狮子大开口,说这部剧是破剧。

  现在一想,要是当初他也答应下来,现在他也坐在奔驰车里了。

  越想,戴军就越痛苦。
  http://www.c8e.cc/4842/58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c8e.cc。笔趣看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8e.cc